2025年5月28日下午,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之邀,陈絜教授以《
簠铭文的生态环境史价值:文字、空间与史实》为题,在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B228教室做了一次线下讲座。本次讲座为“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30期,由我中心杨华教授主持,校内师生共二十余人参与了讲座。

陈絜教授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出土文献、先秦史、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尤关注甲骨金文地理与商周古史重建新课题。主要论著有《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周金文》及学术论文近百篇。
陈絜教授的讲座,首先从对
簠组器铭文的文字释读入手,他认为,
簠铭文存在误释,导致相关研究出现重心偏差。他通过对“
(祸)”“埳”“旅(玈)虎”“奢(赭)虎”等关键字词的重新考释,揭示出器物铭文记录的事件和背后的史学研究价值。

接下来,陈教授深入分析器物所涉及的历史地理信息,即对器物作分域考订。他认为铜器分域的依据主要有器物的出土地、器物形制与纹饰、器物铭文上直接显示的地理信息,以及器铭中的特殊文字写法和用语、称谓等要素。陈教授将祸簠和同时期鲁国及其周边的薛、邾、铸等国青铜器器型、纹饰及铭文用字用法相对比,认为祸簠为鲁中南系铜器,推断器主祸系鲁南或鲁西南贵族的可能性为最大。
在确定器物所涉及区域之后,陈教授结合传世文献与甲骨金文等出土材料,指出祸簠铭文反映出来的两周之际东土的环境演变问题。陈教授以《孟子》《礼记》中涉及虎的记录为例,认为这些记录不一定全部是史实,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海岱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海岱地区自殷商时期起便是王室重要的田猎区,这在甲骨文卜辞中亦有诸多的记载。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的 “白虎”“黑虎”等异常现象,其实也是人地互动关系的一种表现。海岱地区纳入周朝统治以来随着农耕的推广,其生态环境逐渐演变,到春秋时期已经面目全非。

讲座最后,陈教授强调上古史研究必须充分重视文字与地理空间维度,推进出土资料“史料化”,尤其要在准确的时空框架下,让新旧材料“活起来”。主持人杨华教授高度赞扬陈教授的研究及其治学方法。在提问环节,陈教授还就如何系统学习古文字、先秦时期的生态环境史研究与考古材料之间的联系、如何“小题大做”等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