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明的博士学位论文《嘉靖前期诗坛研究:1522—1550》入选武汉大学学术丛书,即将出版。欣慰之余,遂欣然命笔,就我所了解的若干情况说几点感想。
来明选择以明诗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在他是“素业有专攻”。记得还是在2000年,由我主持的《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明文学部二》进入编纂的冲刺阶段,就让几个研究生协助我搜集材料,其中明代中后期诗文部分由来明负责。几年下来,他差不多把《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等大型丛书中的明人别集都过了一遍,积累下大量材料,最后编入《明清文学分典》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2003年考上博士,在设计论文选题时,我建议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文献优势,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在精深上做功夫。从最后完成的情况来看,来明不负期许,其论文被校内外审阅专家一致评为优等。
来明选择明诗作为研究对象,显示出自觉“预流”的学术姿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部分学者有感于明诗长期游离于学界主流研究视野之外,提倡对明诗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加上学位教育规模的扩大,学位论文选题的范围迅速延伸,明诗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研究者的重视,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然而,在相关研究成果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弊病,不少研究仍满足于对明诗及其相关问题作一般性的描述,类似对某一作家作品进行介绍的文章屡见不鲜。来明选择以嘉靖前期诗坛作为研究对象,在我看来是抓住了明诗发展的关键环节。从时间上来看,这一时期处于前、后七子之间,在文学史上被关注的主要是以唐顺之等人为代表的唐宋派,诗歌方面未能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从明代诗史演进历程来看,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通常被纳入前、后七子复古思潮的整体格局当中,没有被作为独立的发展阶段,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将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曲折历程简单化了,不利于我们深入理解明代诗史。
选择以嘉靖前期二十余年的诗坛作为研究对象,来明具有相当明确的问题意识。他在全书开篇,便指出了重建明代诗史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就此作了深入的思考:(一)关于研究资料的掌握。“面对明清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论者在谈论某一问题时,涉及的文献往往大同小异”,“相关讨论很少深入到文学事件内部,对某些文学现象的理解常以清人的评论为依据,未能摆脱故有的陈套”;(二)关于论述的方式。以术语、观念的对比替代历史的叙述,“为了彰显某一文学思潮的优越性、进步性,将不同文学观念和理论术语的对比简化成对‘落后’文学思想的批判,文学史叙述的合理性就不免受到损害”。由此出发,来明提出的问题是:“在经历第一次‘失败’的复古之后,代表复古的文学思潮何以一而再地在诗坛复兴?公安派、竟陵派这类在当今文学史叙述中被视作‘优秀’、‘进步’的文学思潮,何以在明末清初的话语世界中却常与明亡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前后评价呈现的巨大反差,是否仅出于文学观念的变迁?或是借批驳前人以达到自我标举的目的?”这是一个对建构整个明代诗史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明由此切入,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理解嘉靖前期诗坛,通过勾稽大量文献,并在文献之间建立了切实可信的联系,嘉靖前期的诗学思潮与诗坛景观,在作者笔下有条不紊地展开。
从全书的章节结构来看,作者主要从三个层面考察嘉靖前期诗坛:一,在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复古运动之后,诗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复古思潮的发展趋势如何,复古诗人是否仍占主导地位;二,既然复古思潮和复古诗人已成为嘉靖前期诗坛发展的次要力量,这一时期的诗坛,诗人结构和群体风尚又表现出哪些特征;三,嘉靖前期诗坛的主流思潮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以上三个方面,不仅体现了作者明确的问题意识,也反映了作者开阔的全局观。用来明的话说,即“通过梳理史料,考察明诗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环节,探寻明代诗歌发展的内在逻辑,力求更准确地把握促成各种流派交互盛衰、各种风尚流衍变迁的历史脉络”。具体来说,引言部分主要围绕两个重心展开:一,重新解读“李何之争”,提出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构明诗展开的历史语境。二,系统梳理后人对嘉靖前期诗坛的看法,从明代诗史角度对嘉靖前期诗坛进行界定,概括嘉靖前期诗坛在明诗演进历程中的特殊意义。第一、二、三章从不同侧面分析“前七子”复古思潮在嘉靖前期的运行态势。第四、五两章对嘉靖诗坛的格局加以描述。第六、七两章对嘉靖前期的诗学理论、诗学思潮及理学对诗学的渗透作具体分析。其中如通过考察明代诗史视野中徐祯卿《迪功集》评价的变化,彰显嘉靖前期诗坛主流思潮的异动;通过分析嘉靖前期被视为复古诗人的黄省曾、袁袠的诗学统系和薛蕙、严嵩的人生志趣,揭示复古运动后劲的弱化与转向;以南北力量对比的变化反映嘉靖前期诗坛风尚的变迁;以京城、南京、吴中三大中心概括嘉靖前期诗坛的格局;对嘉靖前期诗坛六朝、初唐、中唐、性气等诗学思潮的辨析;都有所创见,颇多新意。
全书看似仅对嘉靖前期诗坛展开研究,视野所及,事实上包含了对整个明代诗史演进历程和诗坛风尚变迁的思考。就主流而言,明代诗史以古典主义思潮的汹涌澎湃为基本特征。它的一系列前后贯串的流派,如闽中诗派、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广五子、几社等等,绵延相续,与整个明代相始终。在此背景下,从考察风尚转换时期的诗坛景观和诗学理论入手,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当一种曾占据诗坛主流的思潮成为非主流后,出现的种种批评反对之声,有助于我们对该思潮作进一步深入的认识,通过考察嘉靖前期的各种反复古、非复古思潮,可以使我们对弘治、正德诗坛的复古思潮有更准确的把握;二,前、后七子之外,尚有众多另立旗号的反对派,如吴中四才子、公安派、竟陵派,均以复古思潮为其存在前提,在此前的明诗发展过程中,是否也曾有过同样的理论诉求。全书对嘉靖前期诗坛的研究,部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全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与作者多年来的学术积累和研究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攻读博士期间,为了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来明在参与《中国文学编年史》编撰时,选择了此前未曾涉足的元代文学。元明两代,无论在文学还是文化方面,其联系都要超过明清。如在明代逐渐走向成熟的科举制度,其考试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在元代就已确立;明代文学中颇为盛行的理学气息,事实上在元代文学中也已普遍存在;明初文学的主要思潮和主要流派,都是在元代文学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明代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崇唐”心态,在元代文学中也已有突出表现。一系列的事实足以说明,要对明代文学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视野必须超出明代之外,将元明文学结合起来研究,进而上溯至唐宋以前,下延及清代以至近代。本着这一思路,来明在博士毕业以后,将精力放在研究科举制度和“历史文化语义学”方面。
来明治学,秉承乾嘉学风而又不囿于乾嘉学风。就本书而言,《嘉靖前期文学家年表》,体现了扎实的朴学功力;具体论述中,能精熟地驾驭材料,为我所用,反映出较强的理解和把握文献的能力。从以往的情形来看,立足文献资料,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他已经形成的治学路径。
一直以来,我指导学生,有一个基本理念,即: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靠老师传授知识和方法,还须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不断操练。来明自2000年跟我做研究生,几年来,先后参与了《中华大典》、《中国文学编年史》、“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的编纂,学术水平不断提升,他独立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获得立项。目下又在从事博士后研究,用力于“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探讨。以来明的积累和专注,他在学术上一定能够做出更加引人注目的贡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谨以此祝福来明。
是为序。
2009年4月3日于武汉大学
(原载《长江学术》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