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文章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吴光正:辨体与明清章回小说研究

陈文新教授在《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中对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进行辨体研究之后,又和鲁小俊、王同舟推出了一部《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以下简称《流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对明清章回小说流派文体规范的确立及其分化演变作了学理上的阐释,为小说史的研究和撰写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维度。

《流派》为明清章回小说的研究建构了两大颇具创造力的理论视野。一为流派理论。《流派》一书不再在文学流派的自觉与否上用力,而是转换角度指出一个文学流派的成立必须具备流派统系、流派盟主(代表作家)和流派风格三大要素:流派统系的确立主要是通过对经典的选择来完成,该统系能够对流派的文学事业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在创作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流派盟主(代表作家)其成就不仅足够为流派赢得声誉,而且足以吸引众多的追随者;而统系的确立、代表作家的产生,其指向都是独特的流派风格。二为“辨体”理论。所谓“辨体”,就是指对古代文学文体规范的辨析。《流派》一书正是在其所确立的流派三要素的框架内对明清章回小说流派在价值祈向和艺术祈向上的文体规范展开理论辨析的。比如,《流派》对历史演义代表作品《三国演义》的统系进行了清理,并认为这种统系影响了历史演义文体规范的确立:历史演义来源于正史的统系意识使得作品继承了史传的文体规范,在价值层面上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并以此为基准对历史人物进行评判,在艺术表达层面上继承史传的艺术规范,如人物语言以理性化见长、禁止直接心理描写、通常不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方式、驱除瞽传诙谐之气等;此外,历史演义一部分情节的统系源自于民间文艺,其价值祈向为追求道德化的情感满足,其艺术表达继承了民间文艺的艺术规范,如重视装饰性描写、经常使用悬念以追求神秘感和传奇色彩、较多运用直接心理描写和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技巧、努力追求诙谐效果等。也就是说,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拥有两个统系,历史演义继承了这两个统系的文体规范,这种规范实际上就是历史演义的流派风格。

《流派》倡导的辨体研究尊重了明清章回小说的生成特点和文体属性,对旧文艺理论指导下产生的诸多观点进行了颠覆。在以往的典型分析和主题研究中,我们忽视了章回小说的流派谱系及其文体规范,陷入了各执一端的争论中;而在《流派》的理论视野中,这种各执一端的观点被消解得一干二净。比如,《三国演义》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矛盾性是由于史官文学和宋元讲史传统的文体规范同时进入作品而产生的,因此,旧有的文艺理论无法解读这类作品,许多忽视这种文体规范的争论是毫无学术价值的。其他三大奇书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水浒传》主要产生于说话四家中的“小说”传统,“一方面依据绿林好汉的原型展开情节,具有某种程度的写实性;另一方面又从批判现实政治的需要出发,对绿林故事加以改造,借题发挥,赋予小说以象征意蕴”,但由于题材原型和象征意蕴之间并没有取得协调,因而使得人物形象、文本意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性。《西游记》的统系为佛教佛经传统、中国古代志怪传统和中国笑话文学传统,因而“将《西游记》的象征性主旨、想象世界和戏谑性风格融为一体来加以理解是较为合理的一种阅读方式”。《金瓶梅》源自于《水浒传》和明代中篇传奇的这一多元统系同样造成了人物性格的难以统一甚至尖锐对立的不同层面,同时也预示着《金瓶梅》之后才子佳人小说一度兴盛乃是符合逻辑的。《流派》提醒我们,只有对流派统系及其在章回小说中的文体规范进行清理后,我们才能够完成章回小说的还原解读。

《流派》对明清章回小说的辨体研究揭示了各类小说流派的共性和个性,为相关经典作品的历史定位提供了逻辑框架。在文体规范的辨析中,《流派》发现各类小说关注的重心各异,《三国演义》关注的是各阵营间的政治、军事较量,《水浒传》的豪侠人生拒绝女色、家庭和事业,《西游记》因为要克制、消除七情六欲而把恋爱和婚姻当成了调侃的对象,只有《金瓶梅》关注市井人生从而把普通人的情与欲当成了写作重心。由于文体规范的不同,各流派在艺术表达上也各具特色。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使用悬念,但《三国演义》的悬念手法除了在神秘化诸葛亮时使用外并不为历史演义所重因而导致了悬念的非生活化倾向,而《水浒传》的悬念手法却是作者的兴趣所在从而导致了悬念手法的广泛采用和生活化倾向。就是在审视某一小说流派文体规范的发展演变时,《流派》也能够分辨出具体时段的具体作品的个性特征。明代中篇传奇给予才子以极高的人生定位却演绎出卑俗的人生情调,以其为流派统系的《金瓶梅》则将才子改为浪子从而消解了这种不和谐的感觉,但该小说对才子佳人、世情书和艳情小说等三种人情小说的融合却不成功;将历史演义、英侠传奇和人情小说合为一体的《隋唐演义》塑造了一个多情的足可定位为贾宝玉统系的隋炀帝,才子佳人小说为了对明代中篇传奇进行反拨因而以伦理规范恋情但其创作动力却在于期待知音因而关注重心在于才和色,艳情小说服从市场规律因而遭到禁毁,世情书以因果报应寓说教之意,《红楼梦》则在对这三种小说进行扬弃的基础上达到了写实与诗意的完美结合。在同一流派的共时性考察中,《流派》也能彰显具体作品的个性特征。比如才学小说的三类作品就各有各的流派统系、文化背景、表现重心和艺术表达技巧。在与《儒林外史》等讽刺小说的对比中,《流派》将谴责小说的文体规范辨析为史化叙述、滑稽与诙谐、铸鼎燃犀与穷形尽相,并以此为基点重新确定谴责小说的边界,把《老残游记》剔除出谴责小说。可以这么说,文体规范的辨析为我们确定小说流派乃至具体作品的共性和个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可以促进我们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明清章回小说流派文体规范的精彩辨析为明清章回小说流派分化演变的清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石,别创了一种小说史研究和撰写的新局面。《流派》指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分别确立了历史演义、英侠传奇、神魔小说和人情小说的文体规范,并形成了以题材命名的文学流派,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写作题材,后来的小说家们为寻求突破还采用了三种新的途径:或打破题材畛域,将不同类型的题材混合在一起使用;或换一种崭新的写法,试图以思想、学问和才藻见长,或将明人尚未大量使用的题材作为写作重点。历史演义包括准史书体和准话本体,前者依傍正史近乎通俗历史教科书(以《新列国志》为代表),后者越过史实的藩篱而向故事倾斜,一方面追求情节的传奇化(以《英烈传》为代表),另一方面还追求题材的英侠传奇化(以《英烈传》为代表)、神魔化(以《孙庞演义》和《宋太祖三下南唐》为代表)和人情化(以《隋炀帝艳史》、《南史演义》和《北史演义》为代表)。《水浒传》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终于确立了自己的身份,并使英侠传奇以如下三种方式存在:或使水浒气渗透到历史演义中(如《英烈传》、《说唐》),或弘扬《水浒传》的战阵描写传统(如水浒续书和《说呼全传》、《说岳全传》),或以侠义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的面目出现(如《施公案》、《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神魔小说或在题材上(如《封神演义》)或在象征性宗旨上(如《西游补》)或在借题发挥上(如《斩鬼传》)继承了《西游记》的文体规范,或将神魔、人情等小说类型的文体规范加以整合形成新的风格类型(如《绿野仙踪》)。《金瓶梅》诞生后,才子佳人小说、艳情小说和世情书曾一度称雄说部,《红楼梦》对这三种人情小说进行扬弃后并将神秘氛围、诗意与写实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此后的续红之作以《红楼梦》的文体规范为起点并从各自的情感倾向和艺术趣味出发作了不同的演绎和发挥,此后的狭邪小说在创作路径上是变相的才子佳人小说、世情书和艳情小说。作为变格,才学小说和谴责小说则以其独特的文体规范在以上四大传统之外为小说史作出了新的贡献。《流派》从文体规范的角度对明清章回小说史的上述清理,体现了一种迥异的小说史写作路向,为小说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原文载于《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