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文章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陈锋:《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总序

15至20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从萌芽、起始到发展、变化的时期。而长江流域又是一个较为典型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施坚雅(G.W.Skinner)的区域发展理论,在明清以来中国的九大区域中,长江流域即占三个(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因此,对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加以综合系统的研究,展现长江流域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既可以推进渐次成为热点的区域研究和流域研究,也可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借鉴。

迄今为止,对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既有对该流域的专题研究,如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雪英、毛振培主编:《长江流域重大自然灾害及防治对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又有整体性的历史考察,如万绳楠等:《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黄山书社1997年版)。除了把长江流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外,更多的是对长江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区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以长江下游的研究最为突出,重要的著作如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徐泓:《清代两淮盐场的研究》(台湾嘉兴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2年版),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洪焕春、罗仑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徐新吾主编:《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森正夫:《江南三角洲市镇研究》(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2年版),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蒋兆成:《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版),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包伟民主编:《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叶树声、余敏辉:《明清江南私人刻书史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

长江上游的研究虽然没有下游地区那样繁盛,但也有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如张学君、冉光荣:《明清四川井盐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魏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l993年版),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彭朝贵、王炎主编:《清代四川农村社会经济史》(天地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

相对于长江上下游的研究,长江中游地区的研究要薄弱一些。当然,相关研究也一直在进行。还在1986年,就由中国唐史学会、武汉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召开过“三至九世纪长江中游社会经济讨论会”,会后,由黄惠贤、李文澜主编的会议论文集以《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为名,1988年由武汉出版社出版。1989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牟发松的专著《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1996年,又有台湾学者黄玫茵的《唐代江西地区开发研究》(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出版。这些研究虽然偏重于魏晋隋唐时期,但已经表明学者们对长江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注。另外,陈钧等主编的《湖北农业开发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是对一个省区进行专题性纵向研究的较早的成果。鲁西奇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对汉水流域进行了集中的研究。近年又有分省区的通史著作问世,如章开沅、张正明、罗福惠主编的多卷本《湖北通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这又从另一个层面标示出长江中游地区研究的多角度开展。在对明清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相关研究中,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台湾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版),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台湾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889》及《汉口:一个中国的城市冲突和社区,1796~1895》(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1989年版),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陈钧、任放:《世纪末的兴衰——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罗福惠:《湖北近三百年学术文化》(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吴量恺主编:《清代湖北农业经济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及《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郑焱:《近代湖湘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丁平一:《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维新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尹飞舟:《湖南维新运动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林济:《长江中游宗族社会及其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李宪生:《两次世纪之交武汉的对外开放》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值得重视。

从总体上看,对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研究的重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区域研究的兴起基本上一致。由于长江流域分为下游、中游、上游三个区域,在以往的研究中,应该说更多的具有区域研究的色彩,但长江流域毕竟是一个较为典型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对长江流域的整体研究也许更为重要,但还存在着缺憾。在前此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由我牵头申报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研究课题“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试图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经过教育部专家组的论证,得到认可。但在课题研究的短短三年中,全面的系统研究几乎不可能,好在有研究群体的协作,才完成了这套书系。由于受研究时间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我们确定了三个努力的方向:一是从总体上对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的社会发展做专题性的论述,如《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二是对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如《明清长江流域山区开发与社会变迁》等。三是对以往研究较为薄弱的长江中游地区进行较为集中的探讨,如《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等。不管是哪一个方面的研究,在选题上都是前此学者较少涉足的,至少,我们的初衷是如此。当然,这套书系也只是我们初步的研究成果,以后有机会,我们还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希望读者指导和批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课题的研究,自始至终都得到了教育部社政司以及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学部陈广胜部长等的关心和支持。在课题研究和成果出版过程中,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同仁以及武汉大学出版社江建勤社长、张俊超副总编也给予了帮助和支持,特此表示感谢。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国家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魏丕信(Pierre-EtienneWill)教授,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王笛教授,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等应邀提供稿件,也为本书系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