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文章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陈锋:流域文化史与经济史的研究路径

区域、流域文化史的核心概念是“文化区”和“地方”,区域、流 域经济史的核心概念是“经济区”和“地方”。二者的共通性可作两面观:一方面,一个地区的文化发生与历史传承,积淀成一种有异于他区的特色文化,该区域的文化就具有了地方性。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类型有别于他区,也同样具有了地方性。另一方面,“地方”是一个特定的区域,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之内,文化和经济可能独自发生、发展,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二者有互动,彼此影响。

就区域文化而言,大致经历三个重大的变化期:一是新石器时代中华文化的孕育,二是春秋战国时代区域文化的呈现,三是秦汉以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大一统文化的形成。

就区域经济而言,在人类社会早期,采集与狩猎是各个部落各个区域共同的生存手段。逐步形成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区和以畜牧为主的游牧区,并进而出现中华文明圈内由北向南的三大经济带(或经济区)——游牧经济带、旱作杂粮经济带和水作稻谷经济带。这3个经济带在文化史上又对应3个文化区——游牧文化区、粟作文化区、稻作文化区。

就流域文化和流域经济而言,流域和区域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关联。如,冀朝鼎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认为,秦汉以后的每个朝代都有经济特别发达或王朝特别重视的基本经济区或次一级的经济区,这些经济区,如秦汉时期以黄河中游地区为基本经济区,以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长江中游地区的汉水中下游以及淮河中下游为次一级的经济区,这些基本经济区和次经济区大多与流域有关,构成区域经济的主干。区域经济的变动虽然没有区域文化的变动明显,但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则是深刻的,特别是黄河中下游河道的变动对淮河流域的文化和经济的影响至为重要。区域、流域文化史和经济史的研究都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仅就区域文化史的研究而言,还应该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区域文化的历史时段。一个区域的文化反映着该区特定的自然、人文境况和历史脉络,构成并呈现此区与彼区不同的特点,但不同的历史时段毕竟不同。自秦汉建立统一的王朝后,随着儒家文化的定尊,区域文化的特性在总体上趋于弱化,但在某些时期,特别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及王朝割据时期,又生发出新的特性。

第二,区域文化的划分与区域比较。最早的区域文化划分是以大文化区为特征的,这种大区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留着固有文化特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构成大文化区的自然环境因素虽然变化缓慢,但社会、人文因素则有较快的变化,导致大文化区内文化变动,即使在一个大文化区内,也呈现出文化的差异性。将不同的“区域”进行比较,以探讨不同区域的文化共性和特性,从而确立“区域”划分的合理性。

第三,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变迁。区域文化的形成有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工艺水平、思想学说、社会形态、政治制度6个主要的因素。这6个要素对文化的形成有些是综合驱动,有些是单一驱动,有些较为固化,有些较为活跃。社会经济发展或变动对区域文化的变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区域文化史的综合研究与融合研究。区域文化内涵的多样性以及区域文化的多元发展特征,不仅要求对区域文化史进行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制度的、思想的、宗教的、民俗的多视域综合研究,以期“在地理中发现文化”“在经济中发现文化”,或者“在日常中发现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区域与流域的融合性研究。融合性研究既要求经济史与文化史研究的融合,社会史与文化史研究的融合、历史地理与文化研究的融合,也要求在区域文化史研究中有新的理念、新的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作者系武汉大学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