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文章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黄锦前:从太师人䮁乎鼎看金文中有关人物称谓现象及社会价值理念

《人文论丛》2020年第2辑(总第34卷)

【摘要】据古文字字形、铭文文义和有关金文文例,太师人䮁乎鼎的“太师人”例同金文中常见的“xx臣”“xx仆”“xx有司”等,即系xx属官,表示人物隶属关系。“太师人䮁乎”,即太师之臣属名䮁乎者,而非太师氏之人名䮁乎者,系表人物隶属而非血缘或族属(亲属)关系。通过对铜器铭文中表血缘族属(亲属)和隶属关系诸例及其称谓格式的分析,指出标示血缘族属(亲属)关系,即标示阀阅,以彰显血缘关系,显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东周金文中流行的标示阀阅现象,应系西周金文中流行的标示族属和血缘关系现象的延续和进一步扩展。同样,标示隶属关系亦系彰显社会关系,显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标示族属和阀阅及人物隶属关系的铜器铭文的盛行,从本质上体现了周代社会的权力基本结构模式,折射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周代社会和价值理念的浓缩。

【关键词】称谓方式;血缘;权力;社会结构;价值理念


  一、䮁乎鼎称谓方式献疑

传世有一件太师人䮁乎鼎(集成5.2469)[1],原藏刘体智(《贞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现藏天津博物馆。新近出版的《天津博物馆藏青铜器》公布了该鼎器形照片[2],鼎窄沿方唇,口微敛,鼓腹圜底,三蹄足,双立耳。口沿下饰重环纹和一道弦纹。形制纹饰与毛公鼎[3]近同,年代为西周晚期。《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铭文拓本选编》所录其全形拓系另一件鼎[4],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简称《铭图》)沿其误[5]。该鼎窄平沿,立耳,口微敛,腹微鼓,圜底三柱足。口下饰兽面纹。其年代应系西周早期,与太师人䮁乎鼎明显不符,应据改。

鼎内壁铸铭文作:

太师人䮁乎作宝鼎,其子孙孙用。

作器者自称“太师䮁人乎”,据上下文,乎应系作器者名,“太师人”应表其所属,吴镇烽云乎系“以太师为氏”[6]

金文中以职官为氏者甚夥,以师、太师为氏者,铜器铭文即屡见,如散氏盘(集成16.10176)的“师氏右省”、太师氏姜匜[7]的“太师氏姜”等。(集成9.4469)“有进退,雩邦人、正人、师氏人”,蔡簋(集成8.4340)“汝毋弗善效姜氏人”,琱生尊[8]“其有敢乱兹命,曰汝事召人,公则明殛”,对照来看,“太师人”似可理解为“太师氏人”之省,果如此,则上揭吴镇烽云䮁乎系“以太师为氏”可信。“太师人”系表示其族属,所谓“太师人䮁乎”,即太师氏名䮁乎者。

但对照南宫乎钟(集成1.181)的南宫乎、黾乎簋(集成8.4157、8.4158)的乎及周乎卣(集成10.5406)的周乎等来看,“䮁乎”的“䮁”抑或如南宫乎的南宫、黾乎簋的黾及周乎卣的周一样,系氏称。果如此,则“太师人”就不应理解为“太师氏人”之省,“人”在铭文中的含义,当另寻其解。

西周中期的王人辅甗(集成3.941)铭作:

王人辅归观,铸其宝。

“王人辅”与“太师人䮁乎”,称谓格式完全相同。

“王人”又见于宜侯夨簋(集成8.4320)“王命虞侯夨曰:迁侯于宜……锡在宜王人十又七姓……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等,所谓“在宜王人”,指在宜地为王所属之下层民众。甗铭的王人辅,据上下文,应指王之臣下名辅者。

铜器铭文中常见称“xx小子”者,如:

(1)师望鼎(集成5.2812)、簋(集成6.3682)、(集成9.4354)、壶(集成15.9661):太师小子师望。

(2)大师小子豢簋[9]:太师小子豢作朕皇考宝尊簋。

(3)伯萀父鼎(集成5.2580):太师小子伯萀父作宝鼎。

(4)伯公父簠(集成9.4628):伯太师小子伯公父作簠。

(5)仲太师小子休盨(集成9.4397):仲太师子休为其旅盨。

(6)小子吉父甗[10]:仲太师小子吉父作虢孟姬宝甗。

(7)侯父甗(集成3.937):郑太师小子侯父作宝甗。

(8)小子豛鼎(寒姒鼎)(集成5.2598):叔史小子豛作寒姒好尊鼎。

(9)遣小子簋(集成7.3848):遣小子以(与)其友作男、王姬彝。

(10)裘卫盉(集成15.9456):卫小子

(11)九年卫鼎(集成5.2831):颜小子具唯封……卫小子家逆诸其剩。

(12)五祀卫鼎(集成5.2832):小子者逆其飨剩。

(13)散氏盘: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效欋父。

(14)莒小子簋(集成7.4036、7.4037):莒小子跗家弗受,用作厥文考尊簋。

(15)秦骃玉牍[11]:有秦曾孙小子骃曰……小子骃敢以玠圭、吉璧、吉丑以告于华大山。

(16)小子启鼎(集成4.2272):小子启作宝鼎。

所谓“xx小子”,即xx之子。

上揭各例,其称谓格式大别之主要有二:一是“xx小子+人名”,如例(1)~(8),其前缀“xx”一般为具体的人,或以职官代称,如例(1)~(7);人名前或缀以职官名,如例(1)的师望。小子系具体明确作器者身份。这类系表示作器者血缘关系。另外一种是“x小子+人名”,如例(9)~(16),或省去人名,其前缀“x”一般为族氏名,或兼作地名。其中例(13)散氏盘“散人小子”,系在氏名后加“人”,起进一步补充说明作用。这类系表示作器者族属关系。例(15)秦骃玉牍“有秦曾孙小子骃”,在国族(氏族)名和“小子+人名”间加“曾孙”,进一步明确其身份。这种既可表示作器者族属关系(秦人),又可兼表其血缘关系(秦曾孙)。

铜器铭文中又有一些称“x人”者,如:

(1)晋人事寓簋(集成7.3771):晋人事寓作宝簋。

(2)露人守鬲(集成3.529):露人守作宝。

(3)柬人守父簋(集成6.3698):柬人守父作厥宝尊彝。

(4)降人繁簋(集成7.3770):降(绛)人繁作宝簋。

(5)永盂(集成16.10322):公乃命郑司徒昷父,周人司工殿、史、师氏、邑人奎父、毕人师同。付永厥田,厥率履厥疆、宋句。

(6)五祀卫鼎:荆人敢、邢人偈屖。

(7)散氏盘:夨人有司履田:鲜、且、髟、武父、西宫、豆人虞丂、彔贞、师氏右省、小门人、原人虞、淮司工虎孛、龠、丰父、人有司刑、丂,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屰寅、司马嘼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效欋父,襄之有司橐、州就、焂从,凡散有司十夫。

“x”一般系国族名或兼作地名,这类称谓通常表明其族属关系。其称谓格式属于上述第二种类型。

将“王人辅”与“太师人䮁乎”与上述两种称谓格式相比较,尤其是结合散氏盘“散人小子”、秦骃玉牍“有秦曾孙小子骃”等例来看,此二例与上揭表族属关系诸例“人”的前缀一般系国族名或兼作地名的族氏名格式不同,亦与表血缘关系的诸例“太师”等职官称谓之后缀不同,二者显然应非表血缘或族属(亲属)关系,“太师人”不应理解为太师氏,而应另当别论。

总之,从辞例角度,也显然可见“太师人”不应理解为太师氏,“太师人䮁乎”非表示族属或血缘(亲属)关系。

二、问题的解决与金文人物称谓方式分析

在古文字中,“人”和“夷”常混用不别,如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的“人方”即“夷方”,皆为大家所熟知。铜器铭文中,“夷”与“臣”“仆”“庸”等词常连用,如:

(1)簋(集成8.4215):锡汝夷臣十家,用事。

(2)害簋(集成9.4258-9.4260):官司夷仆、小射、底鱼。

(3)静簋(集成8.4273):丁卯,王令静司射学宫,小子眔服、眔小臣、眔夷仆学射。

(4)文公之母弟钟[12]:用宴乐诸父、兄弟,余不敢困穷,龚好朋友,氏夷仆。

(5)闻尊[13]:汝无不善,胥朕采达(?)田、外臣仆。

(6)琱生尊:余老止,我仆庸土田多柔,式许,勿变散亡。

(7)逆钟(集成1.61-1.63):钖戈彤绥,用总于公室仆庸臣妾、小子室家。

(8)晋侯苏钟[14]:大室小臣车仆折首百又五十,执讯六十夫。

“夷”与“臣”“仆”“庸”等义亦相近,即臣仆、仆庸。

准此,“太师人”似可理解为“太师夷”,即太师之臣仆。

1974年山东莒县中楼镇崔家峪出土一件者仆故匜[15],铭作:

者仆故作匜,其万年眉寿永宝用。

作器者自称“者仆故”,应系者之臣属名故者。与“太师人”即“太师夷”辞例相同。

又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仲丮臣盘(集成16.10101)铭曰:

仲丮臣肈以金,用作仲宝器。

作器者自称“仲丮臣”,即仲丮之臣属名者,下文“用作仲宝器”,“仲”显指上文的仲丮,系仲丮之臣属,人物关系据铭文看显明。

类似的称谓方式在铜器铭文中屡见,如夹鬳簠[16]、来甗盘[17]“郑伯大小臣来甗”、师旂鼎(集成5.2809)“师旂众仆”等,格式与之近同。

铜器铭文中常见“臣x”,如:

(1)臣高鼎[18]:乙未,王赏臣高贝十朋,用作文父丁宝尊彝。

(2)荣簋(集成8.4241):王休赐厥臣父荣瓒、王祼、贝百朋。

(3)臣簋(集成7.3790):太保锡厥臣金,用作父丁尊彝。

(4)臣卫尊(集成11.5987):唯四月乙卯,公锡臣卫宋贝四朋,在新乔,用作父辛宝尊彝。

(5)臣卿鼎(集成5.2595)、臣卿簋(集成7.3948):公违省自东,在新邑,臣卿锡金,用作父乙宝彝。

(6)殳簋(相侯簋)(集成8.4136):相侯休于厥臣殳,锡帛(白)金。

(7)高卣盖(集成10.5431):尹锡臣唯小僰,扬尹休,高对作父丙宝尊彝,尹其亘万年受厥永鲁,亡竞在服。

(8)献簋(集成9.4205):唯九月既望庚寅,楷(黎)伯于遘王,休亡尤,朕辟天子,楷(黎)伯命厥臣献金车,对朕辟休,作朕文考光父乙,十世不忘,献身在毕公家,受天子休。

(9)豦簋(集成8.4167):休朕宝君公伯锡厥臣弟豦丼五㮛,锡胄、干戈。

(10)蚋鼎(集成5.2765):休朕皇君弗忘厥宝臣,对扬,用作宝尊。

(11)濒事鬲(集成3.643):姒休锡厥濒事贝,用作邻宝彝。

上揭诸例中,有关人物隶属关系及其身份,铭文皆交代得很清楚。

2008年发掘的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M1出土一件盉(M1:270)[19],铭作:

攴,作母己尊彝。

“攴”过去或误释作“又”,“”或误释作“囗”“(羴)臣”等[20]系作器者名。

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的方鼎(集成5.2729)铭作:

唯二月初吉庚寅,在宗周,楷仲赏厥逐毛两、马匹,对扬尹休,用作己公宝尊彝。

鼎与盉年代相同,系同人即所作,己公与母己分别系其父母。鼎铭“对扬尹休”,“尹”指楷仲,系的上司,在王朝任职。[21]系其臣属,人物关系十分清楚。的称名方式,可能与王臣簋(集成8.4268)的王臣等类似,与其身份有关。

“人”亦常与“臣”连用,铜器铭文及古书中常见“人臣”一词,指臣下,臣属。中山王壶(集成15.9735):“为人臣而反臣其主,不祥莫大焉。”《左传》僖公十五年:“陷君于败,败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孟子·尽心上》:“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因此,“太师人”亦可直接理解为太师之臣仆,鼎的作器者乎名乎,氏,系太师之臣属,而非太师氏之人名乎者。

中甗(集成3.949)铭曰:

王命中先,省南国,贯行设居。在曾,史儿至,以王命曰:“余令汝使小大邦,厥有舍汝刍量,至于女,小多□。”中省自方、邓、履、□邦,在鄂师次,伯买父乃以(与)厥人戍汉、中、州,曰叚曰,厥人鬲廿夫,厥贮言,曰贮□贝,日传□王休,肆有羞,余□捍,用作父乙宝彝。[22]

“伯买父乃以(与)厥人戍汉、中、州”,据上下文,“厥人”当指伯买父的僚友、臣属,所谓“伯买父乃以(与)厥人戍汉、中、州”,即伯买父与其僚友臣属戍守汉、中、州。类似辞例铜器铭文屡见,如农卣(集成10.5424)、师旂鼎等,大鼎(己白鼎)(集成5.2806-5.2808)铭曰:

唯十又五年三月既霸丁亥,王在侲宫。大以(与)厥友守,王飨醴。王呼膳夫召大以(与)厥友入捍。

“大以(与)厥友守”“大以(与)厥友入捍”与中甗铭文辞例相同,可见上述“厥人”当指伯买父的僚友、臣属不误。由此也可见,将鼎铭“太师人”理解为太师之僚友臣属,亦有理有据。

铜器铭文中常见“xx有司xx”,如:

(1)南公有司鼎(集成5.2631):南公有司作尊鼎。

(2)荣有司爯鼎(集成4.2470)、鬲(集成3.679):荣有司爯作鼎/鬲。

(3)仲枏父簋(集成8.4154、8.4155)、仲枏父鬲(集成3.746-3.752):师汤父有司仲枏父作宝簋/鬲。

(4)伯颂父甗[23]:尹氏有司伯颂父作旅甗。

(5)有司简簋盖[24]:丰仲次父其有司简作朕皇考益叔尊簋。

(6)五祀卫鼎:邦君厉眔付裘卫田:厉叔子夙、厉有司申季、庆癸、燹表、荆人敢、邢人偈屖。

(7)九年卫鼎:舍颜有司寿商貉裘、盠幎。

所谓“xx有司”,即系xx属官,系表示人物隶属关系。同样,所谓“xx臣”“xx仆”“xx人”等称谓,与“xx有司”辞例近同,亦表人物隶属关系。

总之,据上下文义和有关金文文例,鼎铭的“太师人”例同金文中常见的“xx臣”“xx仆”“xx有司”等,即系xx属官,表示人物隶属关系。“太师人乎”,即太师之臣属名乎者,而非太师氏之人名䮁乎者,系表人物隶属而非族属或血缘(亲属)关系。

三、表族属(血缘)关系称谓方式

铜器铭文中标示族属和血缘关系,除常见的“x子”“x孙”及上文所揭“xx小子”诸例外,还有其他各种形式,如哀成叔鼎(集成5.2782)“余郑邦之产”。

又如较为常见的称“氏”:

(1)虢季氏子鬲(集成3.683):虢季氏子作宝鬲。

(2)虢季氏子组鬲(集成3.661、3.662)、簋(集成7.3971、7.3972、7.3973)、壶(集成15.9655):虢季氏子组作鬲/簋/宝壶。

(3)虢季子组卣(集成10.5376):虢季子组作宝彝。

(4)伯高父甗(集成3.938):郑氏伯高父作旅甗。

(5)原氏仲簠[25]:原氏仲作沦仲妫家母媵簠。

(6)赵氏余戈[26]:赵氏余鼛夷用元镐作铸戈三百。

(7)焦[27]:赵氏孙焦作造戈三百。

(8)吴氏季大鼎[28]:吴氏季大为其飤鼎,子孙孙永宝用之。

(9)楚伯氏孙皮簠[29]:楚伯氏孙皮择其吉金,自作筐簠。

(10)伯游父[30]:黄季氏伯马颈君游父作其尊

(11)仲嬭蓳鼎(集成5.2624):樊季氏孙仲嬭蓳用其吉金自作橐沱。

(12)鲍氏钟(集成1.142):齐鲍氏孙择其吉金自作龢钟。

(13)厚氏元铺(集成9.4690):鲁大司土厚氏元作膳铺。

(14)申五氏孙矩甗[31]:申五氏孙矩作其旅甗。

(15)汤叔盘(集成16.10155):棠汤叔伯氏铸其尊。

(16)散车父壶(集成15.9669、15.9697):散氏车父作皇母姜宝壶。

(17)宫氏白子元戈(集成17.11118、17.11119):宫氏伯子元栝戈。

(18)[32]作簋。

(19)金氏孙盘(集成16.10098)、金氏孙匜(集成16.10223):金氏孙作宝盘/匜。

(20)干氏叔子盘(集成16.10131):干氏叔子作仲姬客母媵盘。

(21)谚(集成16.10350):氏谚作膳

(22)小臣氏樊尹鼎(集成4.2351):小臣氏樊尹作宝用。

(23)尹氏叔緐簠(集成9.4527):吴王御士尹氏叔緐作旅筐。

(24)尹氏士叔善父壶[33]:尹氏士叔善父作行尊壶。

(25)大师氏姜匜:大师氏姜作宝盘。

上揭各例,其称谓格式主要有二:一是“xx氏+人名”,如例(1)~(6)、例(8)、例(10)、例(13)、例(15)~(18)、例(20)~(25);另外一种是“xx氏子、孙+人名”,如例(7)~(9)、例(11)、例(12)、例(14)、例(19)。皆明确表示作器者血缘或族属(亲属)关系。其中第一种还可再细分,如例(22)~(25),皆系以职官为氏。“氏”有时字可省去,如虢季氏子组鬲、簋、壶铭称“虢季氏子组”,而卣铭则称“虢季子组”。吴季大鼎的吴氏季大,同人之器吴季大甗[34]、簠[35]、盂[36]则作“吴季大”。伯游父“黄季氏伯马颈君游父”,伯游父卮[37]则称“黄季之伯游父”,系改“氏”为“之”,与臧之无咎戈[38]“庄之无咎”、竞之定簋、鬲、豆[39]“竞之定”等格式近似。或简称“黄季”,如黄季佗父戈[40]“黄季佗父之戈”。楚季苟盘(集成16.10125)“楚季苟作嬭尊媵盥盘”,“楚季”应系“楚季氏”之省;曾季卿事奂壶[41]“唯曾季卿事奂用其吉金自作宝醴壶”,“季”系排行兼氏称,器主系曾国公室曾季氏[42],等等,不赘述。而以职官为氏称者,似不可省、改。

省称的形式五花八门,如行氏伯为盆[43]“行氏伯为安(?)天姬子姑媵盆”。总体上讲亦属“xx氏+人名”的称谓格式,但器主名减省。

还有一些径称“x氏”,如臧氏鼎[44]“臧氏作□母媵鼑”,一般多见于东周尤其是战国时期的铜器铭文,如:

(1)杅氏鼎(集成3.1509):杅氏。

(2)盛氏官鼎[45]:盛氏官。

(3)安氏私官鼎(集成4.1995):安氏私官。

与西周时期常见的称氏如伯氏鼎(集成4.2443-4.2447)“伯氏作曹氏羞鼎”、巤季鼎(集成5.2585)“巤季作嬴氏行鼎”、伯氏始氏鼎(集成5.2643)“伯氏始(姒)氏作芈嫚鼎”、嬴氏鼎(集成4.2027)“嬴氏作宝鼎”的“伯氏”“曹氏”“嬴氏”“始(姒)氏”等不同,应分别看待。

又:

(1)建阴氏孝子鼎[46]:建阴氏孝子。

(2)兹氏中官冢子戈[47]:兹氏中官冢子。

这种“xx氏”后加泛称的称谓格式,也主要见于战国时期铜器铭文。与上述战国时期径称“x氏”的铜器铭文一样,多系物勒主名,和本文所论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有关称谓现象关系不大,亦应另当别论。

还有一些称“x人”者,如上文所举散人小子、晋人事寓、露人守、柬人守父、降(绛)人繁、周人司工殿、邑人奎父、毕人师同、夨人有司、豆人虞丂、小门人、原人虞、人有司刑、丂及人司工君等例。“x”一般系国族名或兼作地名,这类称谓通常也是表明其族属关系。

以上是表示族属和血缘(亲属)关系的一些代表性例子。

四、表隶属关系称谓方式

铜器铭文中表示隶属关系者,除上揭“xx有司”“xx臣”“xx仆”“xx人”诸例外,也还有很多。

铜器铭文中常见“xx士xx”,如2002年山东枣庄东江春秋小邾国墓地M2出土的两件鲁酉子安母簠(M2:11、12),其器名分别作[48]

正叔之士艅作旅簠,子子孙孙永宝用。

鲁宰作旅簠,其万年永宝用。

据铭文上下文并对照有关金文文例如封子楚簠[49]“封子楚,郑武公之孙,楚王之士”、仆儿钟(集成1.183、1.184)“余义楚之良臣,而乘之慈父,余贎乘儿”等,“士”在铭文中当理解为“卿士”“臣属”一类的意思,所谓“正叔之士艅”,即器主艅系正叔的臣属之义。“正叔之士艅”与“鲁宰249D”实系一人,“艅”系其字,“249D”为其名,“鲁宰”系其所任职称,“正叔之士”表明其所属。盖铭“鲁酉子安母”的“子”在铭文中应理解为女儿之义,而非美称;“酉”应读作“酋”指魁首,“鲁酉”指器铭的“正叔”,即“三桓”之一的叔孙氏,“鲁酉子安母”即鲁正叔之女安母,系“鲁宰249D”即“正叔之士艅”之妻,簠系鲁国权臣之女与其女婿兼臣属夫妻共同作器,故器、盖分别铸以具夫、妻之名的铭文。

传世有一件鲁正叔之盘(集成16.10124),铭作:

鲁正叔之作铸其御盘,子子孙孙永寿用之。

从铭文和年代来看,盘铭的“鲁正叔”与簠铭的鲁“正叔”应即一人,“正叔”应系鲁侯一类人物。

与战国时期楚系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如臧之无咎戈“庄之无咎”、竞之定诸器“竞之定”卲王之諻簋(集成6.3634、6.3635)“昭王之諻”等表血缘关系不同,“xx之(士)xx”则表隶属关系。

中国国家博物馆近年入藏一件春秋晚期的封子楚簠,铭曰:

唯正月初吉丁亥,封子楚,郑武公之孙,楚王之士,择其吉金,自作飤簠,用会嘉宾、大夫及我朋友。虩虩叔楚,剌之元子,受命于天,万世朋改,其眉寿无期,子子孙孙永保用之万世。

器主自名“封子楚”,“封”系其氏称,“子楚”系美称加字。

封子楚自称“郑武公之孙……剌之元子”,系郑武公后裔,见于《左传》的“七穆”之一的“丰氏”丰卷之子,与湖北襄樊余岗团山春秋墓[50]出土的郑庄公之孙鼎及缶的器主系兄弟。春秋中晚期以来,郑国因贵族间内斗不断,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封子楚等仕楚,因而称“楚王之士”。

与上揭诸例相同者,还有:

郑伯氏士叔皇父鼎(集成5.2667):郑伯氏士叔皇父作旅鼎。

尹氏士吉射簋[51]:尹氏士吉射作庐姞媵簋。

尹氏士叔善父壶:尹氏士叔善父作行尊壶。

据铭文,器主的从属关系皆很清楚。

善夫克(集成9.4465)铭曰:

唯十又八年十又二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康穆宫,王令尹氏友史趛典膳夫克田、人。

所谓“尹氏友”,即尹氏的僚友臣属。

又尹氏贾良簠(集成9.4553)铭曰:

尹氏贾良作旅筐,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所谓“尹氏贾良”,即尹氏的臣属贾名良者。

据以上所论,可知尹氏士吉射、尹氏士叔善父、尹氏友、尹氏贾等的尹氏皆指职官,例同伯颂父甗“尹氏有司伯颂父”的尹氏,而与尹氏叔緐簠“吴王御士尹氏叔緐”及叔善父壶“尹氏士叔善父”的尹氏指氏称不同。或谓“尹氏贾良”名贮良,尹氏[52],实误。

五、金文人物称谓方式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反映的社会价值理念

东周时期尤其是南方地区的铜器铭文中,常见标示阀阅的现象,如器主在叙述自己的身份时,多称“余xx之子(孙)”等。

对东周金文中这种标示阀阅的现象,张政烺说:“凡此皆作器者自述其徽德,或制器勒铭以光显其亲,或意在标举阀阅以自重。”[53]李学勤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是器主要显示其族氏的显赫。不妨设想,这些器主虽多有社会地位,甚至为诸侯、卿大夫,可是他们在姬、姜等华夏大姓之外,从而特别感到有申述世系的必要,以至表明谱系在南方这些诸侯国及其后裔间流行起来。”[54]所言并是。南方地区这种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阀阅类”铭文,是作器者对自己特殊身份的一种有意识强调,其所要表达的,其实是器主的一种政治宣言,与吴越徐楚等地处蛮夷,政治地位较低,春秋中晚期以后,随着国力的上升,纷纷争霸中原,楚国北上东进、侵国夺地的灭国运动等历史和文化背景皆息息相关。春秋中晚期之后,中原和山东地区此类铭文的出现及流行,很可能是受同时期南方风气影响之故。[55]

标示族属,表明血缘关系,其实就是标示阀阅,二者本质相同。东周金文中流行的标示阀阅现象,应系西周金文中流行的标示族属和血缘关系现象的延续和扩展。

大家知道,周代是血缘社会,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周代社会的基石,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血缘关系,是姬姓和姜姓的联盟,这是西周王朝赖以生存和维持统治的根本。通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将王朝的权力分配于周公、召公、南公、晋侯、芮伯等人组成的核心集团。通过鲁、燕、曾、晋、芮等核心封国,实行对四土诸侯国和地方的统治,这便是西周王朝权力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模式。周初的西周政治地理空间布局,是以王朝的权力分配结构为基础,其维系和运作模式,也是以贯彻和实施王朝的权力和统治,实现以周王领导下的姬周贵族家天下为目的的。[56]基于这样的社会大背景,血缘关系即决定了社会关系,是一种隐形的社会关系。标示族属即阀阅,实际上是为了彰显血缘关系,显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与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保障西周王朝权力结构正常运转的,是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和基层的周王领导下的官僚体系和姬周贵族家天下为首的层级的基本社会结构单元,其具体体现,即君、臣和主、仆形式的社会从属关系。无论是中央王朝或诸侯国,君、臣和主、仆之间,又多有血缘关系,血缘所占比例和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有关问题我曾有专文分析[57],不赘述。同标示族属和阀阅一样,标示隶属关系实即彰显社会关系,显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这类标示族属阀阅和隶属关系的铜器铭文,从本质上体现了周代社会的权力基本结构模式,折射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周代社会和价值理念的浓缩。体现在物质文化和文字的层面,就是这种标示族属和阀阅及人物隶属关系的铜器铭文的盛行,其背后的权力分配结构和社会价值理念,更引人深思,值得探究。

六、结语

综上所述,据古文字字形、铭文文义和有关金文文例,太师䮁人乎鼎的“太师人”例同金文中常见的“xx臣”“xx仆”“xx有司”等,即系xx属官,表示人物隶属关系。“太师人䮁乎”,即太师之臣属名䮁乎者,而非太师氏之人名䮁乎者,系表人物隶属而非血缘或族属(亲属)关系。

通过对铜器铭文中表血缘族属(亲属)和隶属关系诸例及其称谓格式的分析,指出标示血缘族属(亲属)关系,即标示阀阅,以彰显血缘关系,显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东周金文中流行的标示阀阅现象,应系西周金文中流行的标示族属和血缘(亲属)关系现象的延续和进一步扩展。同样,标示隶属关系亦系彰显社会关系,显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标示族属和阀阅及人物隶属关系的铜器铭文的盛行,从本质上体现了周代社会的权力基本结构模式,折射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周代社会和价值理念的浓缩。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版。本文中《殷周金文集成》简称“集成”。

  2. 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18年版,第84页。

  3.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第5卷,三六,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4.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铭文拓本选编》59,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5.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

  6. 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修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9页。

  7. 深圳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图录》,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8. 宝鸡市考古队、扶风县博物馆:《陕西扶风县新发现一批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4期;宝鸡市考古队、扶风县博物馆:《陕西扶风五郡西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8期。

  9.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4~68页。

  1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11. 李学勤:《秦玉牍索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

  12. 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东周篇),五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261页。

  13. 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14. 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西周篇),四二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66~594页;上海博物馆编:《晋国奇珍——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118页。

  15.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6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92页。

  16.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1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66、167页。

  17.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83、284页。

  18. 王长启:《西安市文物中心收藏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5期。

  19. 深圳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封邦建霸——山西翼城出土西周霸国文物珍品》,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50、51页。

  20.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卷,第372页;第3卷,第335页。

  21. 详拙文:《翼城大河口M1出土铜器铭文试析》,《史地》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63~182页。

  22. 释文参考李学勤《论甗铭及周昭王南征》,朱凤瀚、赵伯雄编:《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6~80页。

  23.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7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23、224页。

  24. 周晓陆:《西周中殷盖、有司简簋盖跋》,《文物》2004年第3期。

  25. 秦永军、韩维龙、杨凤翔:《河南商水县出土周代青铜器》,《考古》1989年第4期。

  26.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28~231页。

  27.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83页。

  28.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74~175页。

  29.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68~271页。

  30. 周亚:《伯游父诸器刍议》,《上海博物馆集刊》第10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31.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第8卷,二九,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32.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38~242页。

  33.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54、255页;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15页。

  34.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77页。

  35.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17页。

  36.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14页。

  37. 周亚:《伯游父诸器刍议》,《上海博物馆集刊》第10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29页。

  38.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3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页;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61页。

  39. 陈全方、陈馨:《澳门惊现一批楚青铜器》,《收藏》2007年第11期;张光裕:《新见楚式青铜器器铭试释》,《文物》2008年第l期。

  40. 信阳地区文管会、光山县文管会:《河南光山春秋黄季佗父墓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1期。

  41.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18~119页。

  42. 拙文:《续论曾卿事宣诸器》,刘玉堂主编:《楚学论丛》第九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43.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23页。

  44.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94页。

  4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考古队、襄阳区文物管理处:《襄阳王坡东周秦汉》,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46.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28页。

  47.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57~159页。

  48. 枣庄市政协台港澳侨民族宗教委员会、枣庄市博物馆编著:《小邾国遗珍》,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6页;枣庄市博物馆、枣庄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枣庄市东江周代墓葬发掘报告》,《海岱考古》第四辑,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57~163页。

  49.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302~306页。

  50. 襄樊市博物馆:《湖北襄阳团山东周墓》,《考古》1991年第9期。

  51. 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96~99页。

  52. 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修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1页。

  53. 张政烺:《卲王之諻鼎及铭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第三分,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371~378页。

  54. 李学勤:《春秋南方青铜器铭文的一个特点》,《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121页。

  55. 详拙文:《东周时期南方地区“阀阅类”铜器铭文试析》,《华夏文明》2020年第4期。

  56. 详拙文:《金文“公”“伯”与西周王朝的权力结构分配及运作模式》,未刊稿。

  57. 详拙文:《铜器铭文所见曾国职官及其身份举隅》,《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