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宝川《太谷学派易学发微》,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 韩荣钧《黄葆年与太谷学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70-171页。
[3] 刘蕙孙《铁云先生年谱长编》,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第21页。
[4] 方宝川《太谷学派易学发微》一文对刘大绅易学有简单介绍,韩荣钧《黄葆年与太谷学派研究》著中在介绍黄葆年后学情况时也所论及。至于目前所见专门研究“刘大绅”的论文,所涉者是一位同名的清代中期云南学者。
[5] 姚彬彬《“儒道同源”与“以〈易〉解经”——太谷学派对晚近中国哲学的影响二题》,载《周易研究》2021年第1期。
[6] 林忠军《论晚清易学之转向》,载《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7] 杭辛斋《学易笔谈》,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8] 冯鹏《传统易学的内部突破与近代转轨——杭辛斋易学思想研究》,载《周易研究》2019年第1期。
[9] 周神松《杭辛斋易学思想浅论》,山东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10] 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3辑第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01年,第141页。
[11] 丁超五《易经科学探》,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41-142页。——笔者2021年所刊文亦援用此文,系某民间易学家网文中所转引,未得出处,后在查找葛正慧著作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此后又有赵杨博士读拙文后专门来函亦告知此情况,谨此致谢。
[12] 刘成禺《洪宪记事诗本事簿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5页。
[13] 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3辑第1册,第140-141页。
[14] 引者按:“阳顺阴逆”之说一般认为源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云:“别而相去,阴适右,阳适左。适左者,其道顺,适右者,其道逆。逆气左上,顺气右下。”后京房易学“纳支”之说以阳气运行轨迹为子、寅、辰、午、申、戌,阴气运行轨迹为未、巳、卯、丑、亥、酉,采“阳顺阴逆”说,可能受到了董仲舒观念的影响。纬书《春秋元命苞》谓“天左旋,地右转”,亦与“阳顺阴逆”说相合。易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系辞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杭氏以“数皆以天地为本,凡演数皆以参天两地为用”,故认为“阳顺阴逆”说为河图之数题中应有之义,因之称“古今言《易》者无异辞也”。
[15] 杭辛斋《易数偶得》,载《杭氏易学七种》(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702页。
[16] [宋]朱熹《朱子全书(修订本)》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14页。
[17] 杭辛斋《易数偶得》,载《杭氏易学七种》(下),第702页。
[18] [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498页。
[19] 杭辛斋《易数偶得》,载《杭氏易学七种》(下),第702页。
[20] 引者按:崔驷,查《中国人名大辞典》等未见古人有此名者,疑当为崔骃,传世古籍中“崔骃”误作“崔驷”之例多见,刘大绅引述杭辛斋之文亦作“崔骃”。崔骃为东汉章帝时人,杭氏称其为晋人,或误。查考崔骃存世著述,未见有关论述。清人沈绍勋《周易易解》卷十中有“崔氏驷谓阴数起于四,后儒均未能解”之语,所述未详出处,杭氏之说或当本于此。
[21] 杭辛斋《易数偶得》,载《杭氏易学七种》(下),第703页。
[22] 尚秉和《易说评议》,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23] 杭辛斋《易数偶得》,载《杭氏易学七种》(下),第703页。
[24] [清]黄宗炎《图学辨惑》,载[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28页。
[25] 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3辑第1册,第137页。
[26] 杭辛斋《学易笔谈》,第145页。
[27] 杭辛斋《易数偶得》,载《杭氏易学七种》(下),第691页。
[28] 杭辛斋《易数偶得》,载《杭氏易学七种》(下),第671页。
[29] 刘大绅《此中人语》,载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3辑第1册,第139-140页。
[30] 所谓“生数”,与“成数”之说对称。《尚书・洪范》孔颖达疏:“《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即是五行生成之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数也。如此则阳无匹,阴无耦,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焉,故谓之成数也。”
[31] 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载《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85页。
[32] 刘大绅以五行比配五脏之说的来源,系蒙《周易研究》审稿人不吝赐告,谨此致谢!
[33] 参见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3辑第1册,第69页。
[34] 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3辑第1册,第69页。
[35] 参见刘蕻、李津《循象索义 体证圣道——谈〈太谷学派遗书·第三辑〉及其易学观》,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6] 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3辑第1册,第69页。
[37] 方宝川《太谷学派易学发微》,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8] [清]谢逢源《龙川夫子年谱》,载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1辑第3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26页。
[39] 陈辽《周太谷评传》,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第9页。
[40] [清]李光炘《观海山房追随录》,载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1辑第3册,第42页。
[41] 在一些中外辞典中,神秘主义被解释为“是一种宗教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人同神或超自然力之间能够进行直接的精神交往,人借助这种交往就能领悟到世界的秘密”;是“泛指不从科学考察和逻辑推理,而是从不可言传的秘密途径得出结论的信仰或学说”;是“关于实在的最后真理只能从神秘经验或从非理性的神秘直觉得到的理论”。参见王俊荣:《神秘主义的定义及其特点》,载《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2期。
[42] 载《杭氏易学七种》(下),第790页。
[43] 徐芹庭《民国以来象数与义理派之易学》,载《孔孟学报》1980年第40期。
[44] 刘大绅《易象童观·代序》,载《太谷学派遗书》第3辑第2册,第601-602页。
[45] 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3辑第1册,第84页。
[46] 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1辑第1册,第83-85页。
[47] 刘蕙孙《刘蕙孙〈周易〉讲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页。
[48] 刘大绅《此中人语》,载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3辑第1册,第85-86页。
[49] 参见杭辛斋《学易笔谈》,第105页。
[50] 杭辛斋《学易笔谈》,第4页。
[51] 刘大绅著中批判杭辛斋易学之论尚有涉及对鼎卦的解读等问题,参见刘大绅:《此中人语》,载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3辑第1册,第146-149页。
[52] 林忠军《论晚清易学之转向》,载《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