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八讲
ISBN:978-7-307-24418-4
作者:张昭炜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定价:69元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八讲》自序
这本书是由我在武汉大学教授“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时的教学讲义发展而来,课程主旨是“学以成人”,基础是中西人文社科经典。“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与“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是武汉大学7000余名大一本科生的必修课,据这门课的总负责人李建中老师说:“两大《导引》教学团队堪称世上最大的课程组,200多位老师分成两个大组定期研讨,拥有不同学术背景和科研专长的老师一起切磋琢磨,为同学们精心烹调精神食粮。”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涉及古今中外的十二部经典,要上好这门课,需要课程组老师的通力合作。我的专业总体属于中国哲学,要讲这门课,需要突破舒适的中国哲学专业圈,这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李建中老师鼓励下,在课程组各位老师支持下,我鼓起勇气,2021年开始主持小班研讨课,2022年开始大班教学。在向各位老师学习的基础上,我也和团队老师分享交流讲课内容与经验,集体备课时主讲过“《庄子》与天性”,在与团队老师的互动中受益良多。在大班教学团队之外,还有小班教学团队、通识教育大讲堂、珞珈博雅沙龙、《武大通识教育》公众微信号、优秀学生论文结集出版等从多个层面立体推进与两大《导引》相关的“通识文化”建设,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国内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起到了有益的示范作用。|
1.开课目的与意义
投入如此大精力打造这门课,必然有着重要意义。如果仅为人文社科专业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这门课,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这有利于拓展他们的专业视野。对于理工医学等专业的学生,这类课程通常是作为选修课,选修的学生多是出于兴趣;而这门课升级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就更需要明确开课目的与意义。在上课过程中,有理工科学生也问过我类似的问题:“老师,我们这门课要记住哪些知识点?需要掌握什么原理?能够学到什么技能?”第一个问题是高考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是大一学生从中学向大学过渡时出现的普遍问题。第二、第三个问题源自理工科的思维:如果这门课既不要求掌握什么原理,也学不到任何技能,那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呢?教材所选的《审美教育书简》应该可以部分回答。在席勒看来,现代理工科的专业教育类似于“齿轮”教育,其目的是将一个人培养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齿轮,与其他齿轮一起,精密组合,固定运转,与之发生关系的,仅仅是前驱后带的齿轮而已;人文社科的经典教育类似于“水螅”教育,它能让我们看到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生命的机体,这个机体是充满生机的、审美的。相对于理工科课程能够获得实际效用的技能,这门课是“无用”的,但这个“无用”却有大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学会审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社科经典无疑是很适合的教学材料。经典底蕴深厚,浓缩着人类的文明的优秀成果。通过人文社科经典教育,我们可以与往圣先哲对话,直接继承其中的人文精神,以此滋润、启沃我们的生命。“现代高等教育的缺陷之一就是太注重获得某种技能,太不注重通过对世界的全面观察去拓展人的头脑和心灵了。”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去全面观察、理解这个世界。如通过《历史》与《史记》,可以从悠久的历史中理解人;通过《斐多》,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灵魂)和身的关系与生命的意义;通过《庄子》,可以从“人籁”的世界走出,去欣赏“天籁”的世界;通过《审美教育书简》,有助于我们提升审美能力,去发现和欣赏世界更多的美。
2.讲课的主旨
“武大通识3.0”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即“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作为“武大通识3.0”的核心元素,以“人”为关键词,围绕何以成“人”展开。在具体教学时,由于授课老师的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和兴趣各异,因此,在兼顾总体方针的基础上,每个老师讲课各有特色。我讲课的主旨有三个:学以成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精神人文。分述如下:
第一是“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这是我的老师杜维明先生倡导的哲学思想,通过他的努力,这个题目成为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这一倡导不是凭空而来的,从儒学传统来看,《中庸》有“仁者,人也”,据此,“学以成人”也就是“学以成仁”。宋明理学殿军刘宗周的代表作《人谱》的主旨便是如何成人,刘宗周还组织过证人社等,与学友弟子践行其说。杜先生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长期开设“人谱”课程(这应是继承了杜先生的老师牟宗三先生重视刘宗周的传统)。在继承师说的基础上,我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将“人”进一步拓展,不限于儒学的道德领域,还涉及庄、禅,以及古希腊历史、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美学等领域。具体来说,《论语》是拓展伦理的“人”,《庄子》是向自然敞开的“人”,《坛经》是觉悟的“人”,写作课程是导引理性的、有批判精神的“人”,《历史》是历史的“人”、幸福的“人”,《斐多》是追问生命的意义和思辨灵魂不朽的“人”,《审美教育书简》是美育的“人”。这些拓展基于教材所选的人文社科经典,也就是从古今中外的经典中诠释“学以成人”。
第二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这也是武大校训。我将其分成两部分:在中国人文经典教学中,我重视“自强弘毅”;在西方人文经典教学中,我重视“求是拓新”。结合“学以成人”的指导思想,“自强弘毅”与“求是拓新”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是新时代大学生须具备的两大基本素质。正如鸟之单翼不能飞,车之独轮不能行,中国人文经典中亦有“求是拓新”,如《大学》的“格物致知”;西方人文经典中亦有“自强弘毅”,如《历史》中体现的斯巴达之魂(详见本书附录六)。这也引导我在对中西经典的融会贯通中去思考“学以成人”。
第三是精神人文,或者说是人文精神,两者各有侧重:精神人文侧重于人文的内在性,能够触及人的精神层面,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如杜先生晚年提出“精神人文主义”;人文精神重点在于精神的人文性,不是宗教精神,而是世俗化的精神。这种儒学的新方向可以和宗教的世俗化发展形成合力,如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世俗时代》(A Secular Age)。当今世界的宗教世俗化进程在加快,而中国儒学、老庄之学以及中国化的禅宗具有深厚的世俗化传统,由此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国文化传统以儒释道最为重要,发展到明代,三教合一已成为主流。在三教中,儒教的宗教性最弱,通常被称为儒学。表现在经典层面,《论语》的宗教性最弱,《庄子》稍强,《坛经》最强。因此,我特别重视《论语》,讲课内容也最多,这也是课程规定的必讲经典。对于《坛经》,我主要讲禅宗的人文精神,避免宗教思想的引入;对于其中涉及的一些宗教专业名词,我主要通过通俗的方式进行解释,如引入《西游记》相关内容。我期望通过带领学生阅读人文经典,触动他们的精神层面,让他们由此与经典产生共鸣。对于大一本科生而言,尤其是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这样的要求似乎有些过高。但是,通过努力,至少能为他们播下一颗人文精神的种子,将来这颗种子便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反之,如果只是对文本泛泛而谈,或者将这些经典匆匆读一遍,将导致学生对于经典的理解只停留在认识层次,或者说仅仅把经典的内容当作一种知识,而难以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人文精神(或精神人文)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成为我潜在的指导思想,解读、揭示经典中的深厚底蕴,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虽然不一定要求立刻产生效验,但至少会对于效验有所期待。我个人的兴趣点在于精神人文的缄默维度,因此,在教学中难免会有所涉及,这也是我个人风格的体现,没有必要去刻意回避。能够做到教学大纲与个人兴趣两方面的结合,这得益于这门课的教学理念:既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备课、统一的教学重点,又“容忍”老师的个性、研究的兴趣。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对这门课始终充满着激情,在讲授教学大纲、教学重点时,用个人研究兴趣去充实教学内容,围绕“学以成人”,思考精神人文在本科通识教学中的体现。
3. 经典的整体性
教材总计选编十二部经典,分别是《论语》《庄子》《坛经》《史记》《文心雕龙》《红楼梦》《历史》《斐多》《审美教育书简》《论法的精神》《国富论》《正义论》。这十二部经典涵盖人文科学的哲学、文学、历史,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领域,时间横跨上下两千多年,虽然有“学以成人”主旨的收约,但在实际教学中,能将这些经典讲成一个整体,实属不易。经教学改革后,2022年的课程教学要求选讲六部经典,中外各三部,其中《论语》与《斐多》必讲,其他经典可自由选择,增设《为什么读经典》与《如何写论文》。即便如此,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学困难,这不仅体现在如何在所选经典中保持整体性,还体现在如何进行经典之间的过渡。我选择了《论语》《庄子》《坛经》《历史》《斐多》《审美教育书简》六部经典,在此基础上,尽量兼顾未选经典、对以上教学难点做了一些探索实践:
第一,《论语》《庄子》《坛经》分属于中国哲学的儒道释三家,结合三教合一的文化传统,三者的统合较为容易。三教的精神人文统合主要依靠我的缄默维度研究成果,如孔颜默会、老庄渊默如雷、禅学的默然无语,又如《论语》与《庄子》通过孔颜之学互通。
第二,《历史》《斐多》《审美教育书简》涵盖历史、哲学,兼及文艺学,因此,三者的统合相对较难。我的教学经验是从历史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统合:《历史》是讲希波战争,希波战争之后,希腊崛起,《斐多》的主人公苏格拉底便是希腊崛起时期的主要哲学家之一,以上两部经典都与希腊文化有关。更进一步来说,《历史》中记述的梭伦的幸福观是希腊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由此可以关联《斐多》中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经典,席勒推崇古希腊文化,这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有充分的体现,从而追本溯源,将《审美教育书简》的思想传统追溯到古希腊;换言之,《审美教育书简》是古希腊思想在近代德国的展开。由此,将《历史》《斐多》《审美教育书简》统合在一起。在经典过渡时,《历史》与《斐多》之间通过历史时间顺序与幸福观,《斐多》与《审美教育书简》之间通过柏拉图美学,并在讲解《审美教育书简》时注重返回到古希腊文化。从精神人文层次而言,《历史》主要通过梭伦探讨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斐多》包含了治欲,《审美教育书简》是关于美育成人,并由此关联蔡元培的以美育代替宗教说的思考。
第三,在六部经典基础上,还略作扩充,兼顾未选经典,包括《史记》《文心雕龙》《论法的精神》《正义论》等。在讲《论语》时,引入《史记·孔子世家》来讲孔子的生平与文化传承,展现孔子传承文王、周公为代表的周代文化的使命与担当。颜回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通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颜回传记,讲解孔颜之学。通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补充老子之学的渊源与要义、孔老之学的对话与纷争、庄子的传记,以及将其与《庄子》文本呼应。将《文心雕龙》作为孔子文论思想的后继者,并在“如何写论文”一讲中提纲挈领式地讲解。在《历史》一讲中,重点分析了希波战争前民主与集权两种政治制度的形成,尤其是梭伦立法对于希腊社会的深刻影响,由此兼顾《论法的精神》和《正义论》。《红楼梦》在中学语文教材已有选讲,同学们可以结合兴趣无障碍阅读,如果有机会讲这部经典,我将结合《牡丹亭》的情、《会饮》篇的爱情观来讲。《国富论》专业性较强,通常会涉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比较,如果有机会讲这部经典,我将结合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休谟的理性精神来讲。
4.讲义的形成与致谢
授课使用的教材是李建中老师主编的《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该教材的“融媒体”部分包含了慕课等内容,可以通过扫码观看大班导引的讲课视频。通过集体备课,授课老师共同制作了通用课件,我全程学习了李建中老师的大班授课,并主持了一个小班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我还观摩学习了武汉大学文学院刘春阳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蒋丽梅老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郁老师、武汉大学文学院王怀义老师、武汉大学哲学院麻天祥老师、武汉大学哲学院李松老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姚彬彬老师、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溪老师的课堂教学,以及他们主讲的集体备课或课件,结合我在德国访学的经验,将批判性思维引入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在讲课中使用的《论语》课件来自我于2021年暑期第三学期开设的“四书导读”选修课的部分内容,涉及《中庸》《大学》。在此,感谢以上各位老师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本次整理出版的《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八讲》讲义是以2022年秋季学期为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140名本科生大班授课的录音为基础整理而成,这门课同时还有6个小班研讨,6名小班老师是蔺志华老师以及研究生朱智通、韩文菁、吴渭、洛昭华、周晨曦,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教学任务圆满完成。蔺志华老师的小班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很高,她常说:“在这么美丽的校园,与这么优秀的同学,一起阅读人文社科经典,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真挚热爱无疑是她教学成功的秘诀。朱智通、韩文菁、肖宴红、龚慧同学录制了课程视频与音频,谨致谢忱!受疫情影响,这次授课也面临诸多困难:有时只能采取线上授课与讨论,或者线上线下同时教学的形式……对此,本科生院通识教育中心的黄舒老师在教学方面给予了支持,及时通报疫情,随时审批调课申请;李猛、吴乐艳等大课助教也给予了全面的支持,在此深表谢意!同时,讲义也融入了2022年春季学期为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124名本科生讲授中国经典的内容,还偶尔涉及2021年春季学期主持武汉大学电子计算机学院弘毅班24名本科生小班讨论的内容,这些课程讲座录音主要由肖宴红、李欣、李泽玉、张昕芃、单珂瑶等同学整理,在此一并致谢!此外,要特别感谢听课的学生!他们认真学习,给了我无穷的动力;他们提问辩难,促进我进一步思考学习。他们在小班课上以多种形式展现对经典的理解,带我融入他们的青春活力与激情:是学生成就了老师。
在学习通用课件以及其他老师课件的基础上,结合我对“学以成人”的理解与精神人文的思考,我又对课件进行了再创造,这不仅有助于我深入理解经典,而且在创造中思考以“学以成人”为主旨的经典阐释以及可能展开的方向,尤其是缄默维度如何通过经典来表达,以便显性化、具体化,进一步发展精神人文主义。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在此呈现给读者的讲义并不是讲课录音的全部内容,而是讲义整理,并本着“略其详,详其略”的原则有所取舍:“略其详”是指简略通用课件或其他参考课件已有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授课时会讲到,但在整理讲义时将其简略,甚至不讲,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教材的融媒体;“详其略”是指强化通用课件与其他课件较少展开或没有涉及的内容,包括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在整理讲义时详述之,尽量多讲。因此,这不是一部完整的教学讲义,更多的是我对于“学以成人”这个主题的诠释及个性化展开。当然,相对于杜维明先生对“学以成人”与精神人文主义的思考,我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讲授这门课多年的老师,我还是新手。由此导致的错误疏漏,希望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改进。
癸卯元日,在新年伊始,在讲义整理完成之际,我收到来自美国东海岸的问候与鼓励,并向杜维明先生汇报了我在“学以成人”这个主题下教学的进展与收获。感谢杜先生对我多年来的关怀指导、鞭策鼓励!当然,这次出版的仅是一个阶段成果,在杜先生的鼓励下,我将进一步与师友交流,与学生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继续深入探索这一主题。最后,再次感谢李建中老师,正是他的接引与鼓励,我能够有机会从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教学!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李程编辑!她策划与编辑了这本书,我们合作多年,沟通也较为便利,从而使得这本书能够在短时间内顺利出版。过去的一年实属不易,寒冬过后迎新春,我们应更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活。
张昭炜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2023年1月22日农历大年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