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文章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陈文新|《士林悲歌:漫话〈儒林外史〉》后记

《儒林外史》是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花了功夫细读的一部小说。当年那样用心,有一个朴素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讲课,又觉得好多关于《儒林外史》的说法不大对劲,想真正把这本书读懂。在此后的若干年里,我把这本书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自觉读的是比较透的。

与《儒林外史》的研究有关,科举研究也是我的学术重心之一。曾经主编了一套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还领衔撰写了《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生态》《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明代八股文编年史》等书。其中,《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生态》是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201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8年10月获第十一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12月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等奖,入选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原著。对于科举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儒林外史》的理解。

《儒林外史》难读,在于它写的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生活,融入了吴敬梓的诸多理性思考,其写法也不同寻常。就知识层面而言,这本书门槛高,对科举制度没有较多的了解,就不可能读懂相关情节。就思想层面而言,吴敬梓的思考极有深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而就情节设计而言,如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误解了吴敬梓的意思。比如有个人物叫权勿用,曾被娄家两公子奉为座上宾,正在他们兴高采烈的时候,被抓走了,罪名是奸拐尼姑。这个情节在《儒林外史》中出现较早,好多读者于是有了一个印象,权勿用是个人品卑劣的骗子。到了第五十四回,吴敬梓才借陈木南之口告诉读者,奸柺尼姑的罪名是权勿用老家的几个秀才陷害他的。换句话说,吴敬梓并不想把权勿用写成一个骗子,假如有读者真把权勿用当作骗子,就误会了吴敬梓的意思。而这一类误会在《儒林外史》的阅读中是非常容易产生的。

我研究《儒林外史》,最早的一本书是1994年在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的《士人心态话儒林》。1995年,台湾出了这本书的繁体字本。该书的第一节,相当于前言,日本公文教育研究会至今仍用作培训教材。自那以来,二十多年过去了,又陆续积累了一些心得,承蒙河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杨光君约稿,有了一个系统整理的机会。可以说,没有她的催促,就没有《漫话〈儒林外史〉》的问世。本书的第一章,《从个人关切到社会关怀》,由海南大学陈庆教授执笔;第二章《明清科举的命题与阅卷》,写作中得到了湖北省“楚天学子”、黄冈师院副教授潘志刚的协助;陈文新执笔其他章节,并负责全书统稿。

陈文新2024年10月25日

于武汉大学


目 录

引 言

第一章 从个人关切到社会关怀

一、吴敬梓诗文中弥漫着科举失利的挫折感

二、“词科”反思:从个人关切到社会关怀

三、《儒林外史》集中表达了吴敬梓的社会关怀

第二章 明清科举的命题与阅卷

一、从“周学道校士拔真才”看院试阅卷

二、乡试与院试的考察重点不同

三、会元选拔中的房师、座师及其阅卷特点

第三章 明前期科举:从历史到小说

一、《儒林外史》中的明初科举与历史参照

二、成化至正德年间的重要科举史实

三、成化至正德年间科举叙事的三个特点

四、从童生到举人:功名路上的喜剧和悲剧

第四章 明后期科举:从历史到小说

一、嘉靖、隆庆年间的重要科举史实

二、嘉靖、隆庆年间的科举叙事

三、八股文鼎盛期的鲁小姐和马二先生

四、万历以降的科举叙述与历史参照

第五章 《儒林外史》视野下的科举功名

一、功名与人品

二、功名与风水

三、功名与“揣摩”

第六章 科举时代的中流砥柱

一、虞博士以“养家活口”为人生第一要务

二、庄绍光“高尚其志”而又平凡无奇

三、虞育德、庄绍光是哲人也是诗人

四、贤人风范与名士风流

第七章 科举时代的“名士”众生相

一、故为矫激之行以调侃流俗

二、杜慎卿的成名之道

三、“借幽雅以博荣名”

四、权勿用的怪诞

五、“斗方名士”之“酸”

六、“呆名士”之“呆”

第八章 不合时宜的侠客梦和青楼梦

一、娄家两公子的养士梦

二、凤四老爹仗义行侠的意义何在

三、沈琼枝一味负气斗狠为哪般

四、青楼佳人聘娘的素养与白日梦

五、天真的“名士”被青楼名妓涮了一把

第九章 《儒林外史》的九种笔法

一、以诗情画意入小说

二、以游记笔法写南京风物

三、用正笔直笔写“书中第一人”

四、用直接心理描写揭示“礼贤下士”的表演意味

五、“三顾茅庐”的戏拟与解构

六、局内人视角与生活的原生态

七、局内人的相互攻讦与讽刺效果

八、拆谎的技巧

九、意味深长的对比

第十章 假如吴敬梓遇见曹雪芹,他会怎么说

一、吴敬梓如何评价曹雪芹的创作理念

二、吴敬梓如何看待贾宝玉

三、吴敬梓如何看待林黛玉

第十一章 假如曹雪芹遇见吴敬梓,他会怎么说

一、曹雪芹如何看待吴敬梓的创作理念

二、曹雪芹如何看待虞博士

三、曹雪芹如何看待聘娘

结束语

后记


作者简介

陈文新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主编有《中国文学编年史》(18册)等,著有《明代诗学》《集部视野下的辞章谱系与诗学形态》《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等。

陈 庆

海南大学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研究员、韩国庆熙大学东亚书籍文献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小说与经济社会、东坡文化的海外传播。

潘志刚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科举文化、中国古代小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