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目录

美国]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哲学反思[美国]成中英:论康德与儒学的相互诠释——一个新的思想架构

刘述先:中国传统知识与价值整体观之现代阐释

蔡仁厚:二十世纪新儒家的大判教——以唐牟二先生为例

郑大华:谋求儒学的现代转换——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

易燕明:试论梁漱溟的道德理想主义

朱人求、王玲莉:梁漱溟先生的文化生命理论

李锦招:从梁漱溟到霍韬晦——中国文化再生力量的方法论反思〉

李瑞全:当代新儒学道德规范根源之建立:从孔孟到牟宗三

张学智:熊十力与牟宗三关于《大学》释义的辩争——以《读经示要》为中心

[日本]吾妻重二:民国时期中国的“哲学”与“玄学”──以熊十力为中心

[韩国]高在旭:熊十力心性论的现代意义

李维武:论熊十力的哲学观

高秀昌:晚年熊十力先生的“外王”论述评

郭美华:论“转变”在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中的意义

郭 刚:略论熊十力“新唯识论”中的道家精神——以他的哲学本体论为主

陈 来:略论现代儒学的伦理意义与功能——以冯友兰《新世训》为中心

黄敦兵:“接着讲”:冯友兰的宋学旨趣

孙邦金:冯友兰清代学术史观刍议

朱人求:钱穆的文化哲学

黎汉基:吴芳吉的儒学实践

郭齐勇:牟宗三先生会通中西重建哲学系统的意义

黄敏浩:牟宗三先生早期宋明儒学研究的价值续论——以“宋明儒学综述”及“陆王一系之心性之学”为例东方朔:客观化及其限制―――牟先生《荀学大略》解义

[韩国]郑炳硕:论牟宗三先生易学中的“象”

颜炳罡:人文教之证成及其意义——兼论牟宗三的儒教说

李翔海:评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特征”论

杨泽波:牟宗三三系论的理论贡献及方法终结

郑宗义:徘徊在绝对与多元之间——论牟宗三先生的“判教”

[比利时]马 琳:自我坎陷与另一启始:牟宗三与海德格尔的传统转化观及文化会通问题

吴 明:目的与体性??从人学体性学看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思想之发展

王兴国:中国的去向与“返本开新”——牟宗三重建中国哲学的宏观审视

彭国翔:牟宗三早年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

陶国璋:牟宗三先生对西方人文主义

刘爱军:牟宗三与中国现代哲学中的认识论

荆 雨:牟宗三道统说述评

周恩荣:“对列之局”或“隶属之局”——牟宗三文化历史哲学的关节点

郑志明:从唐君毅《人生之体验》谈儒学的生命教育

何仁富:唐君毅之人生修养论

林忆芝:唐牟孟子学比较

黄汉光:唐君毅、牟宗三论魏晋名理之学

吴启超:唐君毅先生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解释

黎斯华:从唐君毅的“性情观”到霍韬晦的“性情教育”

陈可勇:儒学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的人文精神与霍韬晦的新人文主义

李明辉:徐复观论儒家与宗教

丁为祥:撑起民族精神的间架——徐复观“双重主体性”思想述评

王守雪:儒学的自律演进——兼论徐复观、余英时“汉学”之争

谢永鑫:徐复观对《论语》中的“仁”的诠释

张晚林: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中心的基础性理解

洪晓楠:蔡仁厚文化哲学思想述略

周炽成:从陈荣捷和杜维明看儒学研究的世界化

吴根友:人类文明的一体与两面——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与杜维明“文明对话论”的政治哲学检视

胡治洪:儒家视角下的多元现代性、新轴心文明与全球伦理——论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观

汤 云:启蒙反思下的儒学创新与现代化——杜维明先生的新儒学思想

田文军:张载哲学中的“体”与“本体”范畴

文碧方:吕大临与“五峰蕺山系”

[日本]白井顺:朱子学的传播与普及——《朱子训蒙绝句》如何被阅读

杨祖汉:罗近溪思想与道德的形上学

姚才刚:传统儒家修身学说及其现代价值——以李材为中心

黄 熹:焦竑三教会通思想的理论基础

钟彩钧:李光地的理学思想

蔡方鹿:蒙文通经学之特色

欧阳祯人:刘鉴泉先生的“人道”思想研究

黄丽生:晚清台湾基层儒士保守思想的根源:以吴子光为例

于民雄:孔子的敬畏意识

欧崇敬:孔子的文明哲学与“仁学”的创造转化

王钦贤:孔孟之宗教神圣观

贝淡宁(Daniel Bell):孟子论义战与非义战

高立梅:孟子“仁义内在”说浅析

梁林军:孟轲之“居”

龚建平:作为理想人格建构的儒家礼观念

李美燕:郭简乐论之“情”说在儒家道德哲学中的意义

刘贻群:试说“五至”“三无”和“五起”

戴琏璋:《周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读

颜国明:从“体用架构的转接”与“概念篇目的比附”探讨《易》《老》融通中的曲解問題

孙劲松:《易传》中的君子教育

[美国]李淳玲:论索隐派伪书《论语辨》及学问分际的问题

李耀南:尊君与屈君——董仲舒之天的二重功能

陈卫平:“李约瑟难题”与现代新儒学

宋志明:德性儒学刍议

景海峰:文明对话与当代儒学的发展

林安梧:“存有三态论”及其本体诠释学──后新儒学的思考向度之一

周群振:儒学关于历史与当今势运之开济

霍韬晦:我的儒學道路

[韩国]金炳采:当代新儒家在中国的作用与意义

蒋 庆: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

蔡德贵:发挥儒教道德宗教的功能

柴文华: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存在的必要性辩护和挖掘路径——早期现代新儒家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管窥

单 纯:儒家的“天人合一”与全球价值

余怀彦:韦伯与现代新儒学

释依空、欧崇敬:禅与儒家文化——从夷狄恐怖忧患意识、观念幽灵系谱及苦难记忆到禅的解脫

张家成:儒佛会通的二种进路与近世中国文化

李观澜: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探寻

王运涛:儒学人文精神在经典文学中的传承及其当代意义

曾昭旭:爱情学之本体论与工夫论——再论心性学与爱情学

林月惠:再论“见在良知”

顏国伟:从“知识儒学”到“生命儒学”——论当代儒学的新转向

孙 奕:读幺峻洲先生著《当代新儒家与当代新儒学》

李洪卫:良知与正义——政治哲学的重构及其对“全球化”的考量

储昭华: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的融合之路

黄慧英:儒家倫理中之道德德性與非道德德性

张国钧、张新芬:伦理豁免:儒家对伦理、法律之两难的解答

陈有志:新儒学的本心与合理化的社会

陈赟:“公-共”性与“政-治”生活境域的开通——以早期中国哲学思想为中心

孙文礼:友爱还是公正

王镇华:天赋的人格主体——继承五四科学民主,跨过五四德道主体

程平:社会主义文化信念论纲

董 平:从亲亲到爱物——儒家道德哲学之“伦理生态”系统的形成

潘朝阳:水的环境识觉与人的身心安宅——儒家环境与空间的一个诠释:古典和熊十力

周博裕:康德美学判断力进于其道德动力对新儒学之启发

卢雪崑:康德哲学与儒家哲学会通之问题

朱建民:西方伦理关怀圈之扩展与儒家推恩的根据

林桂榛: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

石百睿(B.D.Steben):Taking Confucianism back to the world: Reflections on theXiyaoShengmingMode of Teaching

[以色列]伊塞(Gad C. Isay):Memory, Language, and Emotions, and an Intercultural Humanist Synthesis

徐水生:儒学在日本现代化中的诸种走向──以明治时代为中心

梁承武:当代韩国阳明学研究活动及未来

[韩国]权容玉:韩国儒教文化的存与变

张祥平::面对简单科学的三大文明体系——从巴哈伊教和统一教会说起

[澳大利亚]梅约翰(John Makeham):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袁尚华:中国哲学合法性問題的合法性問題—— 一个“生命儒學”的回应

邓曦泽:论“中国哲学”的意义困境

郭晓丽:中西哲学主体意识觉醒方式概观

郭齐勇、覃启勋、杨逢彬:武汉大学的国学试验班

郝长墀、郭齐勇:武汉大学的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

孙 奕: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点研究现代新儒学科研成果目录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