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0日到14日“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和黄冈师范学院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武汉大学文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武汉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会议议题有:明代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个体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研究;明代作家生平、交游研究;明代地域文学研究;明代中外文化交流与文学关系研究;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之关系;科举文化视野下的明人别集整理与研究;文学视角下的明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加拿大等海内外近80所高校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提交论文一百六十余篇。
与会学者对明代各种体裁的文学都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小说发面,香港中文大学的周建渝教授参照解构批评的视野来重新阅读《三国志通俗演义》发现以往确定的文本意义其实是不确定的。认为罗贯中对曹操与刘备等人的评价是互相悖逆、互相解构的,最终导致了曹操等人形象的歧义性,也为《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提供了非封闭式诠释的可能性。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松浦智子则以山西杨忠武祠的文物资料为线索,对“杨家将”故事形成史进行考察。
戏曲方面,有的学者对明代戏曲创作的“自况”现象、明代文人的戏剧肇祸与道德救赎、明代戏曲创作目的的变异等方面进行研究;有的学者把汤显祖《牡丹亭》与卡尔德隆《人生如梦》进行比较等。
在诗歌方面的研究有:《论竟陵派对明末“性灵说”的创新与发展》、《论嘉定文派》、《“合”还是“悖”——试论钟惺精神说对袁宏道性灵说的回应》、《“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与明代中叶文坛的新变》、《明代中叶土家族诗人田九龄论》、《从、看晚明社会风习》、《徐师曾的谱式体例及其词学影响》、《论明代日用类书与词的传播》、《十家词人考略》、《词集版本考略及其相关问题》等。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在《玉山雅会与元明之际文人生命方式及诗学意义》中提出,诗歌研究不能局限于文本审美,而要与古人的精神追求与生存方式联系起来。他强调诗歌研究要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古人当时的精神追求,而不是以今人的需要去阐释古诗。这一观点代表了大部分与会者的立场,得到一致的肯定。
散文方面,与会者对陆云龙的小品文、初唐派、唐宋派、袁宏道、袁枚、艾南英等人的散文进行了探讨。
文学理论研究方面,与会者有的对毛氏父子(毛纶、毛宗纲)与金圣叹小说评点取向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或对《花笺记》的性别叙事艺术进行研究、或对胡应麟与“神韵”论进行研究,或对李贽童心说进行价值重估。
有部分学者对明代文学家的生平交游进行了研究,如《作者叶权里籍、家世、生卒年考略及其他》、《元末明初戴良主要交游考略》、《的作者及其相关问题》、《公安三袁合谱》、《从看阮大铖早年的诗歌创作和文学交游》。
有学者对明代文学的出版情况及版本研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并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如首都师范大学周文业教授的《中国古代小说版本和中国历史地理数字化及应用》,对运用计算机自动对比古代小说的各种版本提出了可行的方案。
这是本次会议的特色所在。正如黄霖先生所说“明清两代的文学家及其创作都与科举、八股有密切的关系,明代的八股文与明代的文学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将深入、全面的推动科举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并对研究明清文学有重大意义。”学者们探讨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科举制度对明代文学的影响。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的《科举文学与“科举学”》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文章。该文对“科举文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科举的文学考试性质,探讨科举与文学各方面的关系,最后论述了科举学的文学视角。二是科举制度对明代文人心理及其创作的影响。台湾中正大学许东海先生的《山岳、士臣、科举——明·许讃当代文化显影之一考察》一文以西岳华山为案例,探索明代许赞及其《华山赋》的书写特色,此赋中的山岳书写取向,许赞学术观照及其士臣身影,乃至于其中所蕴含的仕宦人物风格及其科举文化等史学脉动。南京师范大学陈书录先生的《崇祯辛未进士科与吴伟业的负恩愧悔心态及其雅俗文学创作》以明崇祯辛未进士科对吴伟业心态的影响为契机,对吴伟业的文化心态与雅俗文学创作进行探讨,认为负恩愧悔的思想感情和沉郁苍凉的美学风格是其文学创作中一条重要的发展线索,进而从吴伟业的文化心态与文学审美特征来把握明末清初雅俗文学演变的轨迹与特征。而赵伯陶先生的《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则将科举对文学和文人心理的影响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探讨了明代科举制度与八股文对明清两代文人思维方式、心态以及对明清文学的影响。类似的论文还有《博学鸿儒科与康熙诗坛》、《明代科举对徐霞客游记成就的影响》、《明遗民的身份认同与科举选择》、《黄淳耀探析》、《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王维超功利审美心态形成的原因》、《明末科举与地下文人——以金圣叹为中心》《科举考试对明遗民杜濬及其诗之影响》等等。
这一方面的成果有:《论唐代试策的史料价值》、《辨正——以明代江西进士为例》等,特别受到关注的是武汉大学出版社即将推出的规模宏大、品种齐全的《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丛刊由陈文新教授担纲主持,集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智慧及研究成果,并由卞孝萱先生、傅璇琮先生、邓绍基先生等提供学术指导。其内容包括:整理、研究反映科举制度沿革、影响及历代登科情形的文献,以及与历代考试文体相关的教材、试卷、程文及论著等。这套丛刊的编撰出版预计需要约八年时间,分两批出版。第一批书目如下:《历代制举史料汇编》、《历代律赋校注》、《唐代试策试律校注》、《八股文总论八种》、《七史选举志校注》、《四书大全校注》、《游戏八股辑校》、《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明代状元史料汇编》、《钦定四书文校注》、《翰林掌故五种》、《贡举志五种》、《正、续编》、《钦定学政全书》、《梁章钜科举文献二种校注》、《科举史料汇编》、《二十世纪科举研究论文选编》。与会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其有过辉煌的历史,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更有足资借鉴的意义,因此整理与研究历代科举文献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这套综合性的历代科举文献的显著特征是涵盖面广和分量厚重,可以从多方面满足阅读与研究的需要。丛刊的出版将不仅为研究明代科举文化及科举与文学的关系等提供更大的便利,而且也将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