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30日至12日4日,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共70余人。这次会议旨在加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方式。每场报告由青年学者宣读论文,两位专家学者现场作评,青年学者收益甚多,并深感前辈学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本次会议交流的三十余篇论文,涉及面极广泛,时间跨度极长,古今易学皆有涉猎,象数、义理并呈;既有人物的个案剖析,也有断代史的通贯研究;人文易、科学易;儒家易、道家易、佛家易各有探赜发微。以下从三个方面略加综述。
一、《周易》经传的研究
此次会议有大量文章集中于《周易》经传的研究,有些文章针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问题立论,很有现实感,对经传某些范畴的研究,亦是对前人研究的加深。
东吴大学硕士生杨冀华以易乾六爻为中心,阐发了易乾的教育哲学,认为孔子的"仁"是人生启蒙,不同于理性启蒙,儒家的启蒙思想并不排除理性,但这种理性不是康德的实践理性,而是伦理理性。台湾师大国文所博士生巫穗云考察了《周易》中的婚姻观,认为《周易》的婚姻观是以传宗接代为目的,讲求社会家庭的稳定,追求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还需中道而行。台湾大学博士生李国玺研究了《左传》中筮例的语言形式及体现的思维方式,说明了如何经过形象概念,进行分类推演,找出卦爻辞在现实境况下的意义。同时也说明对《易经》的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历代的解易活动都是结合当时境况进行重新创造、重新诠释的过程。
吉林大学博士生张羽阐述了《易传》与《中庸》的相通之处,《易传》以《易》来阐明天之道、民之故,《中庸》以"诚"为中心,说明天命达于人性的关系,《易传》的主体部分成于子思之前,影响了《中庸》,二者共同为儒家的形上学与宇宙论打下了基础。辅仁大学硕士生王涵青分疏了孟子之"天"与《周易·系辞传》之"天",认为孟子哲学是基于为孔子以"仁"为中心的道德哲学找一根基,形成以"性善论"为中心的哲学体系,而《周易·系辞传》作为儒家道德形上学初步的构建,则是直接地对于形上学理论的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生谢荣华着重分析了《易传》中的"时"范畴,提出"主体内在的时境"的概念,即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对待万物时个人所应持的心态、情绪等主观因素,同时也指出《易传》的"时"范畴是会通儒道的产物,《易传》不能仅归于某一家。
二、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易学研究
汉唐易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有深度,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体现了本次会议的理论水平;宋代易学的研究成了本次会议的热点,研究领域有所拓新;当代新儒家易学的研究也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讲师李尚信研究了孟喜卦气卦序,认为孟喜卦气卦序是有序的排列,与他所要表达的思想相吻合。以易出义是《周易》的传统,《周易》讲"易简",即象数的变化规则,这种规则并非绝对整齐划一,"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但象数的规则是存在的,卦序是意义的整体,象数的世界,象数的整体。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生问永宁认为扬雄《太玄》不仅拟卦气说之易,亦拟《易传》所传之易,由准《文言》之《玄文》,以定《中》首在《太玄》中,地位最重要,《中》首兼具水土二行,由扬雄所本的宇宙论决定,扬雄兼主盖天说与浑天说,这种宇宙论认为天轴斜交于地,天轴顶端的北极为天之中,天中在地中的北向斜上方,天中垂直于地北。山东大学青年教授林忠军论述了郑玄易学天道观,指出郑玄用以无为本、气(太初)自生为出发点来解决宇宙起源问题,郑玄宇宙的演化既是气化形变的过程,又是以阴阳两个路数演变的过程,象数同源一体。《周易》三画、爻变、行蓍及爻之相应皆本之宇宙演化。同时郑氏以《系辞》为据,改造了《易纬》的易之四义,提出易简、变易、不易三义说。林教授还运用了天文历法知识解释了郑氏的阴阳变化和万物兴衰的观点,郑玄把日月变化,天体运动视为阴阳形式、四时更替和万物兴衰的根据。山东大学青年教授王新春研究了虞翻易学卦变说,虞翻是两汉卦变问题探讨的集大成者,传承孟喜一系卦气说,以诠释论叙彰显天地宇宙四时的递嬗,阴阳的消息,显示了他的宇宙关怀和社会人文关怀。《周易》八卦和六十四卦符号系统被虞翻解释为年复一年的四时,十二个月以及发生于其中的阴阳二气的消息,节气物候之交替乃至万事万物的表征和符号。
台湾大学博士生彭涵梅探讨了邵雍先天八卦次序图,认为邵雍的"四象"本意为"阳阴刚柔",并非朱子图中所指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易传》中刚柔与阳阴常混用,而邵雍则限定阴阳为天之道,刚柔为地之道,邵雍先天图的提出是为了给五行或后天八卦找出更根本的原理,构建出一个更严整的理论体系。武汉大学博士生唐琳研究了胡瑗的易学观,胡瑗继承了王弼以义理解易的学风,但扬弃了王弼以无为本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八卦及六十四卦所代表的物象的分析,探求其背后义理,阐发儒家的伦理道德,他的易学观集气、象、理三者于一体,重视《周易》中的变易法则,提出"以正性制情"的人性观,开伊洛之先。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生罗雅纯探讨了伊川易学,认为伊川以儒家道德理性扫除《易》中卜筮、巫术、星象家、阴阳家的思维色彩,重点阐扬儒家人文精神,申发理义,以天道明人事,以心性立伦理纲常。武汉大学硕士生陈仁仁研究了《东坡易传》,认为苏轼虽标榜以儒为本,但其学说杂而无主,虽试图会通儒、释、道,但亦非儒、非释、非道,并未实现三教的真正会通。武汉大学博士生梅珍生探讨了杨万里的释易方法,突破了以往仅认为杨万里的方法是"以史证经"的观点,认为《诚斋易传》中广泛运用了"以类族辨物"、"通变",以及通过解释定义《周易》文本,分析卦爻关系等阐释方法。山东大学青年教授刘玉建质疑了尚秉和先生的西汉易学至东汉已失传的观点,提出易学随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汉易并未失传。对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的研究有多篇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黄黎星比较了两宋儒学与当代新儒家对《易》理的发挥,认为他们在很多层面具有相似性,如忧患意识,返本开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周易》时代价值的理解。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生邓秀梅、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生简慧贞分别对熊十力、方东美的易学思想作了独到的研究。
三、道教易、科学易、医易会通、易学与文学及其它
此次会议范围极广泛,在道教易、科学易、医易会通、易学与文学及其它众多领域均有涉及,有的文章在某些方面填补了空白。
陈进国认为《正易心法》在道教易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它"复归"汉代易学,并糅合了佛家心性之学,超越后天之是非知见,契证先天觉性,它虽具有道家的宇宙化生模式,由"无"(无极)入"有"(太极),但又认为人间万物虚幻不实,与佛教缘起有相通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罗安宪论述了《周易》中的养生理论,顺四时节候的变化,随阴阳的消长盈息,调整精神状况,安排饮食、起居。既要养形,更要养德,本公守正。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欧明俊博士生研究了易学与明清小品的关系,认为《周易》中的人生哲学、人格理想影响了明清小品,从文学形式来讲,明清小品文的短、小、简的美学原则亦受《周易》影响,《周易》中的数字思维和数字语言亦影响了明清小品文。
此次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在大陆尚属首次。提交的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但初步显示了青年易学研究的可喜前景,部分文章受到易学专家的高度评价。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人文学院哲学系承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协办。会议主办单位还组织了与会专家学生参观三峡建设工地、荆州市博物馆、荆门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钢铁公司等单位。既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又增进了与会代表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识和对我国光辉灿料的传统文明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