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我中心举办儒家经典的诠释与传承:《<论>、<孟>新注》学术研讨会

    近日,“儒家经典的诠释与传承:《<论>、<孟>新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协办。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单位的17位专家学者与会,郭齐勇、杨逢彬、杨华等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言。

  • ▲杨华教授主持会议

    7月6日上午,会议由武汉大学传统文化中心主任杨华教授主持,研讨会以杨逢彬教授的主题发言启幕。杨逢彬教授就《论》《孟》新注的撰写目的、学术方法、主要创新点三个方面做了专题报告。杨教授身为杨遇夫先生之孙,家学渊源深厚,立志注可传世之书,历时十余年打造两部《新注》。在继承家学的同时,杨教授在方法上不断创新,以高邮王氏父子的训诂为典例,用现代语言学理论作指导,将考察词语“分布”作为考证疑难词句的重点,广泛收集、考辨同时代语料。同时,新注在学术性的基础上兼顾普及性,雅俗共赏,是目前《论》《孟》注本中最具学术性的读本。

    ▲杨逢彬教授作主题发言

    其后,学者们与杨教授就著作内容各抒己见,展开对谈。

    著名哲学史专家、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率先发言,指出杨氏三代研读并注解儒家经典,其述学传经可谓美谈,这次杨逢彬教授的新注是在杨树达先生《论语疏证》、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在语言学的角度上多有超越前辈之处。


    南昌大学国学院程水金教授回忆了与杨逢彬教授在珞珈山共读的岁月,并就新注中“三归”是否与管仲所封的三处采邑有关,提出了与杨逢彬教授不同的看法。

    北京大学孙玉文教授主要针对杨逢彬教授报告中说有人指其“创新不足”的说法与专家们商榷,他肯定了杨教授注解详尽,针对各家之说展开辨析,已是创举。古籍注释应该求真求实,不为“六经注我”的浮躁风气影响,要从语言文字音韵训诂等基础之学入手。


    陕西师范大学赵学清教授强调语言文字基础在经典阐释中的重要性,指出它是经典诠释的根基,思想家之心性风气,或有为义理之说所忽略之处,则往往流露于文词语言。

    ▲赵清学教授发言

    上海大学宁镇疆教授从出土文献的角度,为《孟子新注新译》关于“行者有裹粮”的考证提供了古文字的佐证。

    武汉大学胡治洪教授从哲学角度出发,强调作为“工具之学”的语言学研究和作为“工具人”的经典注释者的重要性。而同样站在哲学视角上看,武汉大学刘乐恒副教授和王林伟副研究员都提到了新注对于《论》《孟》义理和阐释的帮助。

    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未能与会,但撰文称赞了杨逢彬教授的新注充分继承了高邮王氏父子严谨博精的考据学传统,并且运用语言学方法来处理古代典籍中的疑难字词句问题,具有广泛的方法意义,为古籍疑难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可行径路。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杨逢彬教授之子杨柳岸,就上午的发言对谈情况作了总结陈词。

    下午,研讨会由来自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司马朝军研究员主持。

    武汉大学文学院于亭教授作《古籍注释整理及其因革新变》的发言,对新注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如应该更加关注孔子作为思想者的身份,使用一种更多元的思路,整体辨析文本中的精微之意。同时,于教授从思想史和学术传承的角度指出,三代传经的家学背景决定了新注具有极强的对比研究价值,学风的嬗变和杨氏治学路径的差异性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于亭教授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国华教授则结合例证表示,新注详尽严谨,爬栉得当,他的新书《孔子及其弟子名言录》受到了《论语新注新译》很大的影响。在以一种开放性、包容性的态度展开文化对话与交流之际,《论语新注新译》对于中国古代经典的译介传播也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启发意义。

    孙玉文教授的报告《“长”字的复杂式音变构词及其他》,讲述自己在搜集考证“长”字所作注音材料的基础上,对“长”字的四个读音的音义匹配以及不同音义之间的源流关系所作的详细描述和推断。

    程水金教授在《<论语>“习”字说》报告中,就《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义与杨教授商榷,认为“习”乃“讲习”之意,而非“复习”。

    北京大学邵永海教授的报告《古代文本细读的方法和原则——以<孟子>为例》,就《孟子•离娄上》“安其危而利其菑”给出与《孟子译注》及杨注不同的解读,认为“其”是指代前文的特指代词,此处指代的是前句的“不仁者”。

    ▲邵永海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卢烈红教授的发言题为《比较互证方法的成功实践》,他以《论语·季氏》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为例,指出新注重视了比较互证的训诂学研究方法,同时重视语言学方法的使用,这是该书最大的创新点所在。

    ▲卢烈红教授发言

    重庆师范大学张中宇教授作《<论语新注新译>的方法创新及其学术史意义》的发言,认为新注旁征博引,对于同时代的语料给予了充分关注,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经典注疏之法。

    ▲张中宇教授发言

    会议最后,杨华教授总结了本次研讨会,他指出,本次会议具有反思性和建设性,摆脱以往吹捧自矜的不良风气,非常务实,为学者间的学术争鸣提供了平台,也为杨逢彬教授的新书提出了许多中肯有益的建议。不仅如此,会议还探讨了经注的社会意义及现实意义,对于推动古书经注正本清源和面向大众均有裨益。(通讯员:汪子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