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赓续·变革——清代学术与思想”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3年5月12-14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赓续·变革——清代学术与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市丰颐大酒店召开。本次会议共有52名国内高校和重要学术期刊、出版社的专家、学者参与,共收到论文或提纲48篇。讨论议题涉及文、史、哲多领域,兼综义理、考据、辞章,可谓近年来清代学术与思想领域规模较大、论域较广的一次学术盛会。

大会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来明教授主持。中心主任杨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任林存阳研究员、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雷平教授致辞,他们对与会学者表示欢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帆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漆永祥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李帆教授发言题为《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再思考》,漆永祥教授的发言题为《读惠栋〈周易述〉札记十则》。两位学者的演讲一宏观一微观,皆精当地揭示出“赓续·变革”的会议主旨——总结、继承、反思、涵化前辈学人的学术成果,并以新理论、新视角、新材料、新方法,深入而又融通地推进清代学术与思想的研究。

在分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妙语连珠,胜义缤纷。

“赓续·变革”,首先表现在对清代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继承、推进与反思上。如中国社科院林存阳研究员进一步推进陈祖武先生“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命题,将之作为“重新衡评清代学术演进与特征的一把新钥匙”。湖北大学雷平教授梳理汉宋之争从“卫道”到“辨理”的学理脉络,指出汉学、宋学并不完全决裂,“理”是汉宋之争的核心。武汉大学谢贵安教授指出,民国学者更关注清学可与西学接引之处,故对清学不无误读,而又因之产生了一些对误读进行校验的学术研究。这种继承与反思对突破现有的几种研究范式,促进清代学术史研究在底层预设上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对清代重要学者的再研究、再评价也是更新学术思想史论述的必要环节。与会学者在前人基础上,对惠栋、戴震、阮元、刘宝楠、陈奂、程恩泽、郑珍、康有为、魏源、黄以周、曹元弼、王先谦、丁晏等学者,以及新安、桐城学派进行了更深入的个案研究。如同济大学谷继明教授考察惠栋《周易》研究之中的宋学渊源,安徽大学徐道彬研究员由程恩泽与郑珍的交游,关注皖学的扩张以及皖学对黔学的影响。

“清学以经学为中坚”,汲取清儒经学研究的成果,实现经学的现代转化,亦是学界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次会议,学者论及《周易》《春秋》《论语》诸经,尤其于诗、礼多有关注。于《诗经》,既有对陈启源、陈奂等诗学名家的考察,亦有对汪梧凤等《诗经》学的表彰。

清人的礼学也是本次会议中谈论较多的话题之一。既有以武汉大学任慧峰副教授的黄以周研究、范云飞讲师对“三年丧三十六月说”梳理为代表的微观研究,亦有如北京师范大学张昭军教授以礼为主轴对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宏观把握。要之,打通经学本体研究与学术史、社会史等研究,是经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尤其重视新材料、新视角、新方法的作用。有多位学者关注到批校本、稿抄本的价值,如湖南师范大学吴仰湘教授利用陈廷瑛批校本《新学伪经考》,反思中国经学“尊孔崇经”传统在晚清历史巨变下暴露的严重痼病。武汉大学韦胤宗副研究员更在宏观和理论层面探讨了批校本在清代阅读史、学术史中的价值。在研究的新视角上,四川大学张循教授将“传奇”作为学术史研究的材料,拓展了学术史研究的范围。北京大学杜以恒博士后关注礼经“分节”问题的重要学术史价值,武汉大学朱明数讲师探索传统考据学转化为文本诠释技术的可能。在新方法上,以文化史、知识史、社会史方法结合传统文献学研究,亦取得部分崭新成果。如华中师范大学黄政副教授由王先谦《劝学琐言》观察小学入经学之学术路径的普及,并探讨晚清纂述类著作的知识生产方式。武汉大学赵昱副教授董理李盛铎旧藏和刻本经部文献,由此揭示近世中日书籍流通的背景,考察日本江户时期汉学的思想旨趣与学术宗尚。

会议还特邀《中国史研究》曹江红编审、《中国史研究动态》苏辉副编审、社科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吴超副社长、《中国社会科学》徐鑫编辑、《史学集刊》孙久龙编审、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张敏副编审作为评议人,对各位学者的发言做出精当评议。

会议最后,四川大学张循教授、同济大学谷继明教授分别代表所在小组作总结发言。张循教授指出,本次会议反映出目前学者们学术史研究意识明显加强,进一步溯源社会经济对学术产生的影响,以新视角看问题,关注学术史论述的薄弱时段,可以成为未来的学术增长点。谷继明教授对本次会议展现出的学术研究多面性予以肯定,认为目前的研究,在义理、考订和学术史论述上皆有新的突破。

武汉大学杨华教授、中国社科院林存阳研究员和湖北大学雷平教授致闭幕词,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