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礼学新论”丛书出版发布会暨礼学前沿座谈会简讯(附丛书信息)

2024年8月23日上午,“礼学新论”丛书出版发布会暨礼学前沿座谈会在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校内外师生、出版界和新闻界人士共四十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举行了“礼学新论”丛书的出版揭幕仪式。该丛书由杨华教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书共十册,分别是:《中国礼学研究概览》《商周若干丧葬礼俗研究》《先秦社祭研究》《两周秦汉礼典相关出土文献考疑》《先代帝王祭祀研究》《兄终弟及:君位继承与礼学论争》《陈祥道〈礼书〉研究》《黄以周礼学研究》《清代官修礼书研究》《佚礼通考》。该丛书也是杨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通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丛书发布仪式由林莉女士(武汉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副总编辑)主持。朱德友先生(武汉大学党委常委、 副校长)、冯果先生(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罗春明先生(武汉大学出版社社长)先后致辞,表达了对“礼学丛书”出版的热烈祝贺,并强调学校相关部门对该丛书和该领域研究的支持。丛书主编杨华教授致辞,他回顾了该丛书构想、策划、选题、编辑、校印各环节的艰辛过程,并衷心感谢各级领导、各位作者以及出版社编辑的辛勤付出。随后,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武汉大学校领导、武汉大学出版社和从书主编共同参加了“礼学新论”丛书的揭幕仪式。

随后举行礼学前沿座谈会,由余来明教授(武汉大学)主持。郑振满教授(厦门大学)、杨志刚教授(上海博物馆)、杨振红教授(南开大学)、王锷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陈锋教授(武汉大学)、张建民教授(武汉大学)、于亭教授(武汉大学)等学者先后发言。各位专家在发言中指出,“礼学新论”丛书是礼学研究的一项创举,这是礼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由研究著作组成的丛书,对“礼学”概念的扩大和“礼学”研究走向起到重要作用。学者们认为,传统的“三礼”学文献研究应当加强,使前人开创的文献学研究得到传承。要通过出土文献,如甲、金文字和简帛文字来丰富礼学研究的内涵。另外,不仅要重视礼的学术层面,还要重视礼的实践层面,特别要思考明清以来官方档案和民间文书之撰作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地向礼经文本寻找依据。研究礼,既要研究其源,又要看到其流,即认识到礼对中国历史后半段乃至近现代社会的影响。专家们还对武大出版社寄予厚望,希望武汉大学出版社继续与主编合作,编辑“礼学新论”丛书第二辑、第三辑,乃至更多辑,以推进该领域的整体进步。学者们还对未来该丛书在国际视野、写作风格、读者定位、装帧设计等方面的改进,提出若干建议。

在自由发言环节,丛书部分作者简述了各自的写作历程。徐渊(复旦大学,《两周秦汉礼典相关出土文献考疑》作者)、彭孝军(贵州大学,《清代官修礼书研究》作者)、张琪(扬州大学,《陈祥道〈礼书〉研究》作者)、任慧峰(武汉大学,《黄以周礼学研究》作者)等学者先后发言,讲述由撰写书稿,到入选该套丛书,再到与编辑沟通校改的整个历程,并感谢杨华教授的支持和各位编辑老师的辛苦付出。

undefined

会议最后,丛书主编和出版社领导发言。杨华教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殷切期望和建设性意见,他回顾了自己对礼学研究的一些理论认识,恳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稿并举荐俊才,同时也希望年轻学者们勤奋努力,推陈出新,为未来的“礼学新论”续编贡献更多优秀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罗春明社长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支持杨教授及其学术团队,策划和编辑“礼学新论”续编,努力将其打造成武汉大学出版社的精品项目,推动该领域的学术发展。

文稿:樊懋

校改:范云飞

审核:杨华


“礼学新论”丛书简介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基因之一,也是维系中华文化圈的核心要素。礼之范畴广博深邃。以文献论,“三礼”之学代有新诠;以仪式论,“五礼”之仪累世沿革;以制度论,礼典兴废关乎王朝兴衰;以思想论,礼义为儒家学说的核心理论;以民俗论,历代士人都通过移风易俗以改造社会。这套丛书旨在揭示中国传统礼学的多个层面,既有通论也有专论,展示了中国传统礼学的多个侧面。

该套丛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礼学综述和礼学学术史

1、杨华等著《中国礼学研究概览》。该书是关于礼学研究第一部入门工具书,也是一部综合性学术通史,其中所述礼学内容跨越了各个朝代。全书按照“三礼”文献、礼制、礼典、礼论、礼法、礼俗等专题,分时段综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礼学问题和研究成果,包括相关学者、相关论著和各家观点。该书还特别关注到各个时段的礼学争论焦点,并列有专章介绍日文和英文学术界的礼学研究进展。

二、传统的“三礼”学文献研究

2、覃力维著《佚礼通考》。该书对中国古代礼书的“佚经”“遗句”,做了整体考察。该书虽然以丁晏(1794-1876)《佚礼扶微》为线索,却是一部礼学文献通论。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佐以相关出土文献,辨析历代的佚“礼”、佚“记”和其他相关文献。对历代学者关于古代“佚礼”的经学争辩,做了系统的学术回应。此外,该书还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和近代转型问题做了理论思考。

3、张琪著《陈祥道礼书研究》。该书以北宋陈祥道(1042-1093)及其所撰《礼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陈氏的家世、交游、著作,以及《礼书》的版本、体例、内容、影响等问题。该书将陈祥道及其《礼书》置于宋代学术和“三礼”学史中,从宋代经学考证的视角,对陈氏《礼书》的成书时间、名物图与仪节图的异同等经学史上的遗案旧讼提出新见,成为定谳。

4、彭孝军著《清代官修礼书研究》。该书主要研究清代的官修礼书,对清代几种官修礼书的修纂过程、礼书内容、编排体例、特点和影响等做了系统考察。该书还研究了清代官修礼书在宫廷中的实践应用,及其对其他私典的影响。对于官修礼书在实施“边疆礼治”和构建多元文化统治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该书也予以着力论述。

5、任慧峰著《黄以周礼学研究》。该书以黄以周(1828-1899)及其礼学为考察对象,将黄氏礼学置于清代中晚期学术风气背景(尤其是嘉、道以降的汉、宋分争)之下,重点辨析黄以周的学术思想、礼学观念、礼学成就和古礼实践等问题。该书试图揭示黄氏通过考证古礼、调适经典所反映出的人文关怀、现实意义,阐释黄氏礼学对于现代中国学术的影响。

三、出土文献与传世礼书的对证研究

6、要二峰著《商周若干丧葬礼俗研究》。该书大量运用商周时期墓葬材料,结合相关传世文献,探讨商周时期的丧葬礼俗问题。重点复原了商周时期的饭含、用牲、棺饰和毁兵等丧葬礼俗,由之考察它们的历史变化规律。该书试图通过此类葬俗的变化,揭示不同族属之间的文化互动,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特点。

7、史志龙著《先秦社祭研究》。该书在前人关于先秦社祭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出土的古文字材料(尤其是简帛材料)展开研究,着力辨析先秦时期社祭的祭法细节(如用牲等问题),对军社、亳社做了细致考察,对社祭与先农的关系等历代争讼较多的礼学问题提出新见。

8、徐渊著《两周秦汉礼典相关出土文献考疑》。该书结合传世文献,重点讨论青铜铭文、战国竹简、春秋战国纹饰图像、汉代帛书等出土文献所见的礼典问题,全书涉及丧礼、丧服、婚礼、饮酒、祭祷等多方面内容。该书对目前在出土文献与两周礼典结合对证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做了系统梳理。

四、传统礼制中的问题研究

9、许颖著《兄终弟及:君位继承与礼学论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是中国古代君位传承的两种主要模式。该书系统研究中国历代君位继承的“兄终弟及”问题,梳理其继位原因、前君庙制、丧服丧期等具体情况,探讨历史上此类继位之君所遇到的困境,以及这些困境与儒家经典、前朝“故事”之间的互动关系。

10、田成浩著《先代帝王祭祀研究》。历朝都祭祀先代帝王,尤其是自己的“政治祖先”和所战胜的前朝,这是历代朝廷合法性的主要依据。该书以先代帝王祭祀为研究对象,采用通代的视野,从礼制溯源、祀谱因革、仪式变迁、胜朝祭祀、礼制外延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先代帝王祭祀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从礼制变迁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连续性。

以上十种著作,在材料、视野和问题意识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创新性。其出版发布,必将对当前的礼学研究有所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