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简报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2004年大事记

1月

7—10日,陈伟教授在上海参加由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东亚系、上海博物馆、《历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上古史:历史编纂学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同盟中的诸侯——关于敢(从黑)钟铭文的一些推测》。

9—11日,郭齐勇教授赴澳门出席"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中青年哲学家学术论坛",发表论文《德治语境中的"亲亲相隐"》,又主持一场会议。

2月

16日下午,校党委书记顾海良、副校长胡德坤、校长助理兼社科部长陈广胜及社科部谭玉敏、张发林等一行数人,来我中心进行专题调研活动。会上,中心主任冯天瑜简单汇报了基地三年来围绕“五个中心”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和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顾海良等领导对我中心作为学校一个重要的综合性跨学科平台所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并就基地所关切的研究生独立招生、科研编制、《人文论丛》出版等具体问题与基地有关负责人深入交换意见,强调指出学校将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并加大对重要科研平台的投入,为基地做“大”、做“足”、做“强”创造更好的条件。此次会议的重要内容,就是准备和迎接教育部对第三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评估检查。郭齐勇、陈锋、陈文新、杨华、吴根友、曾繁宏等中心成员与会。

18日晚,郭齐勇教授应邀在武汉理工大学作演讲,题为《儒家人文精神》。

本月,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执行委员会通知并祝贺我中心郭齐勇教授,在两年一度的选举中当选为ISCP2004至2005年度副主席。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的英文网站上已公布了这一消息。该学会是全世界各国研究中国哲学的专家学者们的学会,常设机构在北美,具有30多年的历史,有千余名会员。该学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的国际中国哲学大会,2003年大会在瑞典举行,2005年将在澳大利亚举行。

本月,《武汉大学学报》第2期发表8篇笔谈文章,对陈文新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予以热情洋溢的好评,认为该丛书在流派理论的探讨和若干个案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8篇笔谈的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勇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周群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王齐洲;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罗小东;武汉大学出版社副主编陶佳珞;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王立;山东大学教授王小舒;四川大学教授、博导沈伯峻。同一期还发表了《“中国古代流派研究丛书”首发暨研讨会综述》。

3月

4日晚,郭齐勇教授在武汉大学教五楼多功能报告厅作演讲,题为《中国哲学智慧》。

3—5日, 徐水生教授在杭州参加了由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资助的“明治时代的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儒学与西周哲学的形成》的学术报告,得到了积极反响和较高评价。

9—10日,经过几个月的细致统计和紧张编写,我中心为教育部第三批重点研究基地评估

而准备的《评估报告书》及《附件材料》准备齐全,由中心办公室主任曾繁宏老师与杨华教授

赴北京送交。

13—19日,陈文新教授应邀赴台湾中山大学参加第三届国际暨第八届清代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表论文《论乾嘉年间的文章正宗之争》,并评论了其他与会者的论文一篇。在台期间,陈文新教授还顺访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台湾大学中文系、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分别作了题为《大陆明清文学研究近况》、《关于古典小说的辨体研究》、《古典小说中的人文情怀》、《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城市与饮食书写》的讲演,与台湾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16—19日,吴根友教授出席荆门“纪念陆九渊逝世811周年暨第一次国际陆学研讨会”,并主持大会第一场学术报告会。在开幕式上宣读了郭齐勇会长的贺信,宣读并讲解了萧萐父先生的贺诗。

25日,我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全国人大代表彭富春教授,在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报告厅主办了一场主题为“中国未来与当代大学生——两会代表委员与武大学子共话国事”的访谈会。彭教授认为,从《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我国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对现存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实事求是、亲民务实”是新一届政府工作作风的集中概括。对于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就业难”问题,彭富春教授认为,一方面,大学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另一方面,要改变大学的教学理念。大学的教学理念应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在谈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时,他指出,进行适当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自我意识、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月至5月,杨逢斌教授的《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有5篇书评见诸报端,分别为钟叔河《To philomathes 的人》(《中华读书报》3月17日书评版头条)、于亭《继前贤,续绝学,十年磨一剑》(《南方都市报》3月27日书评版)、于亭《现代语言学背景下的甲骨语法学》(《中华读书报》3月31日文史版头条)、卢烈红《面对三千年前的语法》(《光明日报》4月22日书评版头条)、于亭《训诂治其实,语法求其虚》(《中国图书商报》5月20日书评版)。

4月

1 日,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和副主任郭齐勇教授、陈文新教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座谈会,冯天瑜教授、郭齐勇教授在会上分别作了发言。

6—11日,吴根友教授出席在杭州、上海召开的中国哲学史年会,提交题为《中国民主政治理想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论文,并在分组会议上发言。会上,他被选为新一届学会理事会理事。

本月,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第57号发表书评,对陈文新教授等所著《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卓有建树。

本月,李天虹副教授赴台湾辅仁大学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收入《第十五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集在会议之前正式出版。会间,还应邀在辅仁大学中文系、台南师院中文系参加学术座谈,在台湾师大中文系作了题为“战国文字面面谈”的学术报告。

本月,应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文学院等单位之邀,陈文新教授分别作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城市与饮食书写”、“不写恋爱——小说家的一种选择”、“站在《儒林外史》的立场看《红楼梦》”、“《三国演义》与中国人生智慧”等学术讲演。

5月

10日,中心顾问萧萐父先生第四次向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捐赠书刊,计800余册,内容涉及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学、现代新儒家等方面,这是萧先生个人藏书中相当重要的部分。

12—14日,郭齐勇出席我校主办的海峡两岸当代新道家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又主持一场会议。吴根友教授也出席了该会,提交论文《上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探析》,并在大会上发言。

13日晚,吴根友教授为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作学术报告,题为“儒家‘王道天下观’与当代国际和平的可能向度——兼评康德以降西方和平思想”。

19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专家组和教育部社政司领导一行8人,对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严格、全面的实地考察评估工作。专家组成员包括四川大学项楚教授、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北京师大郑师渠教授、湖北大学何晓明教授等,我校党委书记顾海良、校长刘经南、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副校长胡德坤、校长助理兼社科部部长陈广胜等校领导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主要成员出席了评估会。专家组先后听取了胡德坤副校长关于学校支持基地建设情况的汇报,冯天瑜主任围绕中心三年来建设情况作了主题汇报,专家组还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听取了基地三个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报告。所有报告人就评估专家的提问进行了现场答辩。最后,专家组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机构设施、网络和图书资料等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审阅材料与现场考察基础上,专家组一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按照教育部的有

关规定,三年来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管理体制、设备用房、图书资料等方面成绩突出,总体建设成效突出,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给专家组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此同时,专家组也就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在增强基地开放性、学术队伍断层、基地与院系关系、研究生招生及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校党委书记顾海良在评估会上表示,学校会尽力按照专家组意见,继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研

究中心给予大力支持,将学科建设的危机感转化为实际投入,以课题为核心集合各院力量,进

一步开展广泛的合作,用各种导向促进学术发展规划。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第二批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

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唯一的一个重点研究基地。三年来,按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标准,顺利完成第一个建设周期工作。展望未来,基地同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在已有成绩基础上,通过6~8年潜心建设,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一定会跻身本学科领域的先进行列,进一步突出本中心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上的综合优势,不仅将本基地建设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内研究中心,而且将其建设成国际性的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将国内外同行专家请进来,并将自己的科研人员派出去,掌握最新科研信息和动态,据此适度调整基地的科研方向,以确保在许多方面走到科研前沿,始终保持优势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今后基地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两年间至少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

20—27日,吴根友教授邀请香港大学哲学系慈继伟副教授来哲学学院讲学,分别主持两场讲座。

21日,“中国文学编年史编篡与研究”项目主持人陈文新教授在武汉大学第三会议室作开题报告。

25—29日,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陈益源教授应陈文新教授之邀来我校讲学,他作了题为 “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王翠翘故事’的研究为例”的演讲,后并与相关学科教师座谈。

28—30日,陈锋教授、杨华教授共赴湖南长沙参加《中国财政通史》编撰研讨会,就《中国财政通史》编撰的体例、内容、进度、安排等问题,与所有参写者进行了部署和沟通。

29日,郭齐勇教授在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出席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大会,应邀作题为“中国传统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学术报告。

29—6月6日,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洪山,应中心向荣教授和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的邀请来我校讲学。作为校友,李洪山是第二次来校为世界史所本科生和研究生讲学。此次讲学内容是“社会转型:美国现代史专题”,他就南北战争以来美国的工业化、进步主义运动、中产阶级以及罗斯福新政等社会转型问题作了英语演讲。

本月,武汉市著名曲艺表演家何祚欢被聘为我中心客座教授,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秦兆雄博士被聘为我中心兼职研究员。

6月

4—8日,郭齐勇、段德智、朱志方教授等一行五人赴香港访问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神学研究院、香港法住文化书院、香港孔教学院等,与一些专家学者座谈,交流学术,吸引人才,商洽师生互访互动和合作研究事宜。

12日,吴根友教授出席了由湖北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国际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无之以为用”到“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试论老、庄哲学的价值发现及其当代启示意义》。他在分组会议上发言,并主持了一场分组会议。

14—17日,吴根友教授出席四川大学宗教所主办的“第十届中美哲学—宗教对话”小型会议,提交了英文论文《Education of Moral Sentiment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Modern Appropriation of Confucian Family-Ethics》。第一次在国际正式学术会议上用英语宣读论文。该论文受到美方学者 William Hasker教授(Huntington College)、Michael Murray教授(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ranklin and Marshall College)的肯定。作为评论人,他还对Lee H. Yearley教授(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的论文《Pride’s Place in Picturing Person》 作了学术评论。

18日,我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被聘为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简称:教育部社科委),是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为适应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推进科研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而决定成立的,它是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委员由推荐、遴选产生,全部成员近百名,任期四年。冯天瑜教授是历史学科文化史方向的惟一专家。我中心的兼职研究人员陈来教授(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方立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莫砺锋教授(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北京大学)、马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均被聘为首届委员。

19—21日,湖北省史学会等单位在我省丹江口市举行“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 国际学术研

讨会。罗运还教授出席会议,作了题为《金文简牍中的汉水与楚国》的大会发言。会上冻国栋教授(湖北省史学会副会长)代表本中心主任、湖北省史学会会长冯天瑜教授向与会代表问好并致开幕词,还做了《刻石所见三至十三世纪襄阳地域学术文化的变迁》的报告。本次大会对整个汉水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上的地位予以了充分讨论。

22—26日,郭齐勇教授赴台湾中央研究院出席该院与台湾大学、东吴大学等合办的“儒学、宗教、文化与比较哲学的探索”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刘述先教授的学术贡献》,又主持一场会议。

本月8日—8月26日,应日本国士馆大学大泽英雄校长的邀请,徐水生教授于赴该校文学部进行客座研究。在此期间,徐水生拜访了早稻田大学原校长、名誉教授、著名法学家西原春夫先生,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的东亚思想史研究专家渡边浩教授,日中学院院长、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著名的中日关系史研究专家安藤彦太郎先生等人;赴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庆应大学等日本著名大学图书馆查阅并复印了大量有关资料;实地考察了李大钊等人留日的生活住地和学习场所,为完成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初叶的中国哲学与日本近代思潮”提供了重要条件。

本月28日—7月1日,杨逢斌教授赴荆门参加南开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界“中国文字学”国际研讨会,宣读了论文《浅谈“其”的功能与语气》。

本月29—7月1日,任放副教授在上海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 国际学术讨论会。8月12日的《社会科学报》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视点”为题,介绍了任放副教授提交会议论文的相关观点。

7月

16日,《人文论丛》2004年卷定稿会议在中心接待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冯天瑜、郭齐勇、陈文新、吴根友、杨逢彬、杨华、曾繁宏等。

20—22日,罗运环教授作为教育部评估专家成员赴成都,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所”的评估工作,期间他被推举为专家组长。

28—30日,任放副教授在浙江省金华市参加浙江师范大学举办的“江南城市化进程与文化转型学术”讨论会暨高级研讨班。

8月

7-9日,罗运环教授、丁四新教授参加湖南长沙举办的“纪念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丁四新教授在会上发表了题为《〈道原〉的哲学思想》的论文。

7—13日,郭齐勇教授赴北京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哲学大会”,在大会上发表学术论文《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并主持一次分场会议。

16—19日,任放副教授在四川省成都市参加“中国经济史年会”。

20—22日,张洁教授参加了由《文学评论》和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召开的“齐鲁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学术会议。

20—21日,任放副教授在北京参加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召集的工作会议。期间,他还在北京参加了清华大学主办的“多元视角下的中国历史”的学术讨论会。

20—25日,郭齐勇教授赴北京出席北京大学主办的“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国际会议,在会上宣读了论文《礼学与现代生活及文明対话》。

25—28日,丁四新副教授在苏州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哈佛燕京学人联谊会。在27日的一场小组会议上作了题为“On the Key Notions and Laws through the Textual Changes of Laozi”的演讲,又主持一场小组会议。

本月,向荣教授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教师。

本月,杨逢彬教授、杨华教授、丁四新副教授分别被增选为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

本月,陈文新教授赴北京参加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文学志》的工作会议。

9月

8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中文部赵亚静女士来我中心访问,杨华教授、任放副教授进行了接待。

15—16日,冯天瑜教授、郭齐勇教授等参加了学校召开的文科科研工作会议,会议对近年来的文科科研工作进行总结,各学科交流经验,学校相关负责人就文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了纲领性报告,会议还发布了一些与文科相关的具体政策。中心办公室主任杨华教授代表中心在大会作了题为《交叉互动,融合创新——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打造全新学术平台》的交流发言。

15日,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袁振国教授在我校胡德坤副校长的陪同下,来我中心视察、调研。

18日,中心召开工作会议。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通报了暑假期间我中心申报“985创新基地”的具体过程,以及前不久在北京的评审情况,指出今后的科研应以该平台为基础,朝更大、更强、更深的方向努力。会议还研究决定,在此前申报的五个方向基础上再增加“荆楚文化”研究方向。参加会议的有冯天瑜、郭齐勇、陈伟、罗运环、张建民、张洁、杨逢彬、吴根友、杨华、任放、曾繁宏等。

本月,古汉语全国年会“暨简帛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杨逢彬教授参加组织会议,并发表了题为《虚词实化二例》的论文。

10月

8—11日,郭齐勇教授、吴根友教授、丁四新副教授赴北京出席国际儒联、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三届会员大会”。郭齐勇教授宣读论文《从“亲亲互隐”的争论谈儒家伦理的普遍性问题》,又主持一分场会议。在会上继续当选为国际儒联理事。郭齐勇为国际儒联第二届、第三届理事,每届任期五年。吴根友教授提交了题为《清代前期民主政治理想与儒家政治哲学的近化转化》的论文,并主持了一场分场会议。丁四新副教授也提交了题为《论郭店楚简“情”的内涵》的论文。

8日下午,应河北大学的邀请,吴根友到该校“河北论坛”作了题为《中华人文精神及其

现代意义》的演讲。11日下午,应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邀请,吴根友到该校作了题为《中国人文主义的特点》的演讲。

9—12日,陈文新教授赴扬州参加“纪念曹雪芹诞生240周年《红楼梦》国际学术研讨会”,

提交论文《从人物品格看< 红楼梦>对人情小说传统的超越》,并被增补为中国红学会理事。《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4辑发表的综述重点引述了陈文新教授的发言内容。

17—21日,李维武教授参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主办的2004全国博士生论坛

哲学分论坛的工作,并评点了三篇博士生论文。吴根友教授也参与并组织了该项工作。

20—23日,吴根友教授出席安徽大学举办的“当代中国哲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提交

论文题为《论胡适“近世哲学”概念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并主持一次分场会议。

22—24日,杨华教授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参加“国家与社会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

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题为《战国秦汉时期的里社与私社》的论文,作了大会发言。同时还担任其它两篇论文的评论。

26日晚,应我校人文试验班邀,请吴根友教授作了题为《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的演讲。

本月,我中心部分学者的成果获得省级学术奖励。冯天瑜教授的《“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专著)、吴根友的《儒学与儒学史新论》(专著)均荣获湖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月,陈文新、吴根友二教授被聘为湖北图书奖第二届评审委员会委员。

11月

上月26日—本月2日,吴根友教授参观新疆塔里大学,并考察了天山大峡谷和克孜尔千佛

洞。28日,为塔里木大学文理学院师生作题为《儒家王道理想与当今世界和平》的学术报告。

3—4日,杨华教授赴北京参加弗里曼基金的联谊会,美国弗里曼基金会资助了大批中国大

学青年学者赴伊利诺伊大学东亚及太平洋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

3—5日,应郭齐勇教授邀请,上海师范大学历史教授萧功秦教授,给历史系、哲学系本科

生、研究生作了题为“从千年史看百年历——中国近代挫折的深层思考”的演讲。

4—7日,徐水生教授参加中国日本史学会和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文化对

日本的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道家思想与日本近代哲学》。

7—10日,我中心罗运环、陈伟、徐少华、李天虹等教授出席了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古文

字研究会第十四次年会”。罗运环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新蔡简兢平谥号考释》的发言,陈伟、徐少华、李天虹和刘国胜分别提交了题为《包山简“陈慎”即陈轸试说》、《论近年出土的几件春秋有铭邓器》、《简本〈缁衣〉字体比较初探》、《楚丧葬简牍文字释丛》的论文。

9—11日,由我中心与中国实学研究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东亚实学

国际研讨会”在长沙岳麓书院举行。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葛荣晋,韩国实学会会长李东欢和来自中、韩、日、美、马来西亚的4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就关于中国实学的逻辑思想体系、中国实学在一些区域的展开及相关实学学派和人物、实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东亚实学的研究现状、中日实学比较研究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李少军教授代表我中心参加了该会,提交论文并作大会发言。

10日,陈文新教授为《珞珈人文》作学术讲座,题为《站在中国叙事文学的立场上看< 红

楼梦>》。

17—22日,陈文新教授赴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参加“经典转化与明清叙事

文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阅微草堂笔记>与中国叙事传统》。

20—22日,罗运环教授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巴蜀文化暨三峡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大会

上作了题为《华阳国志所见巴蜀与荆楚边缘文化研究》的发言。

本月,吴根友教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武汉大学战略决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月,陈文新教授被武汉理工大学聘为“世纪杯”辩论赛评委。

12月

14日晚,吴根友教授在本校教一楼304,为理工科研究生作了题为《中华人文精神》的演

讲。

17日,吴根友教授出席并组织了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湖北省哲学史年会。

19—24日,郭齐勇、李维武、吴根友三教授赴香港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香港中文大

学的当代儒者——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国际学学术会议,分别提交了题为《牟宗三先生对儒学与康德哲学比较研究的意义——以自律道德为中心的讨论》、《徐复观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基本方法》、《徐复观与儒家政治哲学》的论文。

24—27日,郭齐勇、李维武、吴根友三教授又赴深圳大学出席该校主办的“西方学术背景

与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分别提交论文:《牟宗三先生对儒学与康德哲学比较研究的意义》、《形态、问题与思潮: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试论严复、梁启超对中国传统自由观的价值改写》。

24—27日,陈文新教授赴南京大学参加“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思想史学术研讨会”,提交

论文《传统集部与思想史的三种关系》。

22日,冯天瑜教授自日本归来。自9月下旬起,他便应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简称“日文研”)的邀请,作为“外国人研究员”进行驻所研究,为期一年。他领导的课题组所从事的研究题目是“中、西、日文化互动与东亚汉字术语生成”,由他领导的研究班(简称“冯班”)包括来自日、中、韩等国知名学者共十多名,该课题组每一到两个月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研究进展卓有成效。在此期间,冯天瑜教授已在国内中华书局出版了专著《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2004年10月),作为该项研究的基础。在日文研究期间,他又着手完成了《中西日文化对接间形成的汉字术语得失辩析——以“经济”“封建”“形而上学”为例》的长文,拟以日文发表。此次他利用日本相关单位的短暂假期回国,返校伊始即召集中心部分成员召开了工作会议。

26日,北京大学《儒藏》研究中心的魏常海、胡仲平两位教授至我校考察《儒藏》编纂的

具体工作。“《儒藏》编纂与研究”工程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我中心冯天瑜教授领导的部分学者承担了其中“礼教之属”的点校工作,共十多部古籍。此次会议旨在促进点校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并与我校社科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参加会议的有我中心冯天瑜、杨华、程水金等老师,学校社科部沈壮海部长及其他相关人员也与会讨论。

26—29日,罗运环教授等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墨学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

题为《谭戒甫先生墨学之道》的发言。

本月,陈锋教授自日本创价大学归来。他自今年6月起便在日本创价大学作为客座教授,进行研究,期间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教授名义作了题为《明治以来日本对华调查与近代中国研究》的演讲。本月20日,陈锋教授承担的国家《清史》编撰主题项目“清史·盐政”正式签订合同。

本月,在我校召开的博士生导师工作会议上,郭齐勇、陈锋、陈文新教授获得湖北省研究

生教育先进个人的表彰。郭齐勇获得“武汉大学杰出博士生指导教师”称号,陈锋获得“武汉大学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