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简报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工作简报2006年第2期(总第22期)

4

7日下午,郭齐勇为校博硕士研究生演讲《传统德目与荣辱观》。

7-9日,中国俗文学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俗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陈文新以高票当选为学会副会长。所作大会发言“开创文艺民俗学研究的新局面”,得到与会专家好评。

9日上午9时半至12时,郭齐勇为北京市民200人演讲《有关儒学的自觉自识—兼评对儒学的误会与非议》。此为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之一。

13日,陈文新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大讲堂”之邀,作“我看《红楼梦》”学术讲座。

15日晚7时至9时半,应哲学院本科生“哲学俱乐部”的邀请,郭齐勇教授在教3楼101室演讲《孔子与论语》。

21日,陈文新应武汉科技大学之邀,作“《红楼梦》与宫体诗”学术讲座。

22日,我中心在武汉大学举行了该项目的开题报告会。中心副主任郭齐勇教授受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的委托,主持了这次报告会。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罗福惠教授、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王立新教授等20多位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上李维武教授从五个方面:(一)总的说明;(二)具体构想;(三)研究方法;(四)创新之处;(五)基本进度与最终成果,对课题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论证。与会专家学者对课题的设计及开展,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武汉大学社会科学部的有关负责同志也出席了会议。

26-27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到山东邹城出席由山东大学主办的“儒学全球论坛(2006)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6日下午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孟子与儒家的正义论》。

4月29日-5月7日,郭齐勇教授应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会等单位的邀请赴台北出席“2006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道文化推展活动”,5月6日在会上宣读了《庄子哲学浅谈》的学术论文。

《中国文学学者与论著影响力报告》发布,我中心教授陈文新位居全国第七。南京大学全国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数据中心受教育部委托,在《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上发表了赵宪章、白云的署名文章《中国文学学者与论著影响力报告——2000-2004年中国文学CSSCI描述》。据该报告统计,全国所有大学和研究机构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4年中在CSSCI刊物发表论文15篇以上的共有41人。该报告指出,在入选的41位学者中,文艺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者居多,而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的学者较少。我中心教授陈文新名列其中,他4年内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22.8篇,在全国中国文学学者中排名第七。陈文新教授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和明清文学研究。作为教育部唯一支持和认可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数据库,CSSCI所反映的数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评价意义。

5

2日下午1时30分至3时,郭齐勇应邀在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演讲《熊十力与当代新儒家》。

3日上午10点30分至12点,郭齐勇应邀在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演讲《儒家“亲亲互隐”的哲学与法学的省思》。

15日,湖南人民出版社李建国社长一行六人来我校商谈陈文新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编年史》出版事宜。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礼堂、《中国文学编年史》部分作者出席了会议。出版社介绍了本书编辑进展的最新情况,还就编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沟通,一致希望通过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精心编好本书,保证质量,使之成为传世之作。据悉,《中国文学编年史》作者队伍以武汉大学文学院老师为主,吸纳国内古代文学领域知名专家,由我院陈文新教授主持编纂;全书共1400万字,分为18卷;已列为国家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社科重点图书、湖南出版集团精品文化工程建设项目、湖南人民出版社重点出版图书等。预计本书将于年内正式出版发行。

17日,我中心进行了博士复试。附2006年博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一、组织机构: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二、复试原则:根据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发展前景、自身特色,突出对考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培养潜力的考察。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努力完成“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三、复试基本分数线1、招生计划:5人。2、、上线人数:6人。3、复试比例:120%。四、复试内容及形式1、外语口语及听力测试。分英语、日语两组,主要考察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常识,英语组:吴根友、胡治洪;日语组:杨华、李少军。2、考生必须提交本人科研经历及科研成果原件、复印件各一份。复试小组要进行认真的评价,考察考生对本学科前沿知识了解情况,准确把握考生的科研素质及培养潜力。3、综合素质测试。以面试形式对考生基础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术研究的敏锐度、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察。面试时间20分钟。五、成绩核算入学考试的总评成绩(初试和复试加权)是录取与否和确定录取类别的依据。其中,初试成绩占70%,复试成绩占30%;复试成绩中外语听力口语测试成绩占面试成绩的30%,考生提交报告的评价成绩占面试成绩的20%,专业占面试成绩的50%。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科目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但不及格不予录取。复试若发现有思想品德问题是否具有一票否决权由我中心据实决定。六、复试安排1、时间、地点安排:外语复试:2006年5月17日上午9:00,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会议室;专业复试:2006年5月17日下午2:00,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会议室。复试名单请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网查询。2、考生需携带材料、证件:科研成果原件、复印件各一份;获奖证书、最后学位、学历证书3、复试费用:100元(同等学历加试两门,每门100元)

18日晚7至9时,郭齐勇应邀在华中师范大学“名师讲坛”演讲《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与心理调节》。

25日晚7-9时,郭齐勇应邀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演讲《儒学与人生》。

27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武汉文化研究所,中心教授冯天瑜、陈文新应邀出席成立大会,被聘为研究所顾问。

28-29日,郭齐勇教授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邀请,出席“国学历史、现状和未来”学术研讨会,29日发表论文《漫谈国文与国学教育》。

30日上午,郭齐勇应邀在北京大学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研讨班演讲《儒家思想与企业家精神》。

我中心副主任陈锋教授最近连续两次出席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合肥、北京召开的清史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的“清史文献整理工作会议”上,陈锋教授就他所主持的“晚清财政说明书”整理项目,向与会者作了汇报。在北京召开的“清史主体工程典志工作会议”上,陈锋教授就他所主持的“盐法”撰写项目,向与会者作了汇报,并就清史典志撰写中的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6

10-11日,郭齐勇教授应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邀请,到该校出席“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暨庆贺李锦全教授从事教育研究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10日上午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学兼四部贯通古今—李锦全先生的学术特点与贡献》。

13日下午2点45分至5点,郭齐勇应深圳市委宣传部与市社科联的邀请,在深圳大学国际学术会议厅为200余市民与学生演讲《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15日,陈伟教授在韩国首尔大学东洋史科作学术报告《楚简的史料贡献》。

16-17日,陈伟教授在韩国大邱庆北大学出席由韩国中国古中世史学会主办的“简牍所见中国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苦成家父〉研究》。

17日,李维武教授召集课题组成员在武汉大学举行了课题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上李维武教授从五个方面:(一)基本进度与最终成果;(二)最终成果的基本要求;

(三)参加课题的基本要求;(四)课题的基本理论框架;(五)写作中要注意的问题,对课题的具体开展作出了说明和布置。环绕这些说明和布置,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的具体开展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2628日,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举行。本次会议由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简帛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历史学院、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会议以新出土的战国楚竹简为讨论中心,内容涉及古文字学、历史学、哲学思想与文化等众多研究领域。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中外学者120多人;其中海外学者和来宾近60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比利时、匈牙利、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香港,多为享誉海内外汉学界的名宿新锐。如美国Sarah Allan(艾兰)、德国Rudolf G..Wagner(瓦格纳)、加拿大Robin Yates(叶山)、比利时Carine Defoort(戴卡琳)、美国Roger T. Ames(安乐哲)、Jeffrey K. Riegel(王安国)、日本浅野裕一、汤浅邦弘、台湾林素清、季旭昇、香港张光裕等。大陆学者则以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为代表,基本上涵盖了在楚简研究方面卓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本次会议由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陈伟教授、徐少华教授共同发起、组织,是一次规模大、论题新的学术研讨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7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简帛古籍的发现,研究这些简帛古籍的学者越来越多,可以说已经形成一门新的学问。时至今日,简帛学作为汉学的一个分支,已成为国际上的一门显学,吸引了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韩国、中国大陆地区和港台地区的大量学者参与研究。这除了不断有新的楚简发现之外,更重要的是荆楚简帛内涵丰厚,吸引力强。我国简帛的出土主要集中在荆楚和西北两大地域,其中又以荆楚居多。自20世纪初以来,我国出土简牍总计34万余枚,而荆楚一地的简牍就占半数以上,多达18万余枚,两次帛书大发现也均出自荆楚。从50年代起楚地简帛不断地出土面世,共计有50余批。其中自70年代以来,马王堆汉简帛书、睡虎地秦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张家山汉简、走马楼三国吴简、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里耶秦简等大宗简帛出土和发现,不断给学术界带来惊喜,形成诸多国际性学术热点,促进了我国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1993年冬天,湖北荆门郭店一座楚墓出土了约800支竹简,内容主要属于儒道典籍,包括:(1)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组,丙组简附有《太一生水》;(2)儒家著作有《缁衣》、《五行》、《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及《语丛》四组等。这批简牍,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学术发展脉络,意义重大。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郭店楚墓竹简》,包含照片和释文,每篇释文后都附有注释。另外,上海博物馆数年前从香港购藏了约1200多支战国竹简,内容包括《易经》、《孔子诗论》、《性情论》、《缁衣》和《论语》类、《礼记》类文献等80余种古籍。这批竹简的学术价值,不在郭店楚简之下,目前正在整理出版之中,2005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最新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出土简帛古籍有多方面的价值,从文献学角度看,它们不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古佚书,而且提供了一些目前尚有传本的古书的最早本子,这些古书也使我们对古书的证伪、时代和源流等方面的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出土简帛不仅提供了新材料,而且修正了我们的视域和成见,促使我们以新的眼光来鉴别传世文献,解决文化史上的诸多学术疑难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改写了文化史和思想史。从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到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从顾颉刚的“古史辨派”到李学勤的“走出疑古时代”,百年来的学术史发生了极有意义的变化。今天的学人们应该超越“疑古”和“信古”,充分运用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和传世文献,心平气和地“释古”。在对楚地出土、遐迩闻名的包山楚简、九店楚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张家山汉简、睡虎地秦简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的研究上,由于毗邻荆楚核心地区,武汉大学文史哲和考古等专业在荆楚文化的研究上居于十分有利的位置,很多学者参与其中,并写出了一些在学界很有份量、很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在相关研究领域也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和国际汉学界的重视。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去年成立的简帛研究中心,在这一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99年10月武汉大学就在郭店楚简发布不久即汇聚海内外专家学者召开“郭店楚简国际学术会议”,当时就引起巨大反响。时隔六年之后,武汉大学联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再次邀请了海内外简帛研究方面的顶级学者和专家共聚一堂,共同对最新发表的简帛文献进行研讨,对已经发表的郭店简书进行更加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学者们提交给大会的论文除继续深入探讨郭店楚简相关内容外,大部分都是关于最新发表的上博楚简竹书(五)的,其紧追学科前沿的特点可见一斑。本次会议为期三天,会期安排非常紧凑。6月26日上午举行开幕式,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和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将分别致辞,然后由李学勤,艾兰Allan,安乐哲Ames,叶山Yates,浅野裕一,林素清等几位国内外知名的楚简研究学者发表主题发言,与会代表合影后开始大会发言,上午一场、下午两场。27日及28日上午,每个半天都安排两组两小时的小组发言和小组讨论,28日下午进行闭幕发言和闭幕仪式。29日大会还将组织学者和来宾乘车前往荆州博物馆、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张家山汉墓参观访问。郭齐勇教授在总结1999年“郭店楚简国际学术会议”成功经验时概括了该次会议的三个突出特点:一、实现了文字学、考古学、简牍学、哲学思想史和文化史诸领域的交流互动;二、促进了老一辈学者与中生代、新生代学人的交流互动;三、增强了中外学人、台湾海峡两岸学人的交流互动。这些依然是即将举行的“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特点,多元、开放的心态,扎实、朴拙的学风依然是本次会议将要大力弘扬的主题。

26-28日,郭齐勇教授在本校出席由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合办的“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26日主持开幕式并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上博楚简所见孔子思想及其与论语之比较——以仁学与德政为中心》。

26-28日,杨华、吴根友、胡治洪、丁四新等教授参加了在武汉大学召开的“新出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分别提交了题为《港大藏“序宁祷券”集释》、《传贤不传子”的政治权力转移程序——上博简< 容成氏>篇政治哲学及其学派归属问题初探》、《原始儒家德性政治思想的遮蔽与重光——〈缁衣〉郭店本、上博本与传世本论》的论文。此会议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共同主办,来自海内外近百名简帛学界的一线学者出席会议。

由陈文新主持的大型出版文化工程《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正式启动。丛刊约20种左右,分别是:《历代律赋校注》、《梁章巨科举文献二种校注》、《唐代试策试律校注》、《八股文总论五种》、《钦定四书文校注》、《翰林掌故四种》、《< 游艺塾文规>正、续编校注》、《钦定学政全书点校》、《七代正史选举志校注》、《< 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四书大全校注》、《历代贡举志五种》、《游戏八股集成》、《中国科举史事编年》、《历代状元史料汇编》、《历代特科史料汇编》、《二十世纪科举研究论文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