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本月 陈锋教授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陈锋教授主编的“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文化变迁”书系之一。该书系此前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冯天瑜、陈锋《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杨国安《明清两湖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周荣《明清两湖社会保障与基层社会》。该书系的相关著作还会陆续出版。
冯天瑜教授著作《中国元典文化十六讲》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2.5万字,共十六讲,包括了作者近十余年来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中国近代术语的生成;“经济”术语的演变;中国近代政治话语体系的建立;利玛窦与汉语中的西洋术语;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术语的形成;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汉字文化圈”与汉字文化的传播;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文化与和谐;先哲启示与和谐之道;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关于“封建社会”的误读;清末民初先进中国人的“封建”观;“封建”等于“落后”命题的来历;中国文化史的几个基本概念。
陈锋教授主持的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晚清财政说明书》获准立项,项目经费18万元。
2月
20日 吴根友教授在美国洛杉矶市Loyola Marymount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以英文进行演讲,题目为《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自由语词、概念与观念》。
24~25日 应美国康州Weslyan大学哲学系系、东亚研究中心邀请,吴根友教授出席了“新儒家与全球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清代前期民主政治思想》。
本月 冯天瑜教授新著《“封建”考论》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9万余字,对“封建”概念古今演绎、中外对接的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考析,并以此为基础,对秦至清中国社会的性质予以重新认识。该书的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青年报》先手发表了彭忠德、孙秋云、张广智等人的评论文章,对《“封建”考论》一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
按合法程序,经过推选,我中心郭齐勇教授当选为新一届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任期自2006年2月1日至2008年1月31日。此前两年间,郭齐勇先生担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的副会长。旨在沟通东西哲学,促进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哲学走向中国,推动跨文化研究及世界哲学之建构的这一国际性的学术组织,于1975年创立于美国。自上一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校萧萐父、李德永、冯天瑜、郭齐勇、段德智、欧阳康、萧汉明、李维武、吴根友、丁四新等三代学者分别多次出席过上述大会,发表论文,参与该学会的一些学术活动。郭教授当选为该学会主席,武汉大学获得2007年第15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的主办权,是我校及其哲学学院,是我校中国哲学学科点之学术水平与团队实力的体现,也是我校国际地位提升的显现。
3月
3日 吴根友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题目为《“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
9日 杨华教授为全校师生及来我校访问的日本德岛大学师生作了题为《中国文明的区域特征》的演讲。
27日 应校学生会邀请,郭齐勇教授在教5楼报告厅为300位大学生演讲《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与心理调节》。
28日 应校研究生会邀请,郭齐勇教授在教5楼报告厅为150位研究生们演讲《关于“亲亲互隐”的哲学与法学的思考》。
本月 陈锋教授获湖北省首届“五个一批”人才奖。
4月
1~3日 应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邀请,吴根友教授出席了“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工商皆本”静悄悄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黄宗羲经济思想现代意义的再诠释》。
7日 应海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的邀请,郭齐勇教授为读校200名博硕士研究生演讲《传统德目与荣辱观》。
7~9日 中国俗文学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俗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陈文新以高票当选为学会副会长。所作大会发言“开创文艺民俗学研究的新局面”,得到与会专家好评。
9日 郭齐勇为北京市民200人演讲《有关儒学的自觉自识—兼评对儒学的误会与非议》。此为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之一。
15日 应哲学院本科生“哲学俱乐部”的邀请,郭齐勇教授在教3楼101室为百多名学生演讲《孔子与论语》。
22日 我中心在武汉大学举行了2005年度基地重大项目《19-20世纪中国哲学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开题报告会。中心副主任郭齐勇教授受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的委托,主持了这次报告会。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罗福惠教授、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王立新教授等20多位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上,课题负责人李维武教授从五个方面:(一)总的说明;(二)具体构想;(三)研究方法;(四)创新之处;(五)基本进度与最终成果,对课题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论证。与会专家学者对课题的设计及开展,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武汉大学社会科学部的有关负责同志也出席了会议。
26~27日 郭齐勇教授、丁四新副教授应邀到山东邹城出席由山东大学主办的“儒学全球论坛(2006)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郭齐勇于26日下午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孟子与儒家的正义论》。
本月 《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赵宪章、白云的署名文章《中国文学学者与论著影响力报告——2000-2004年中国文学CSSCI描述》,我中心教授陈文新位居全国第七。该报告是南京大学全国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数据中心受教育部委托,对2000-2004年学者影响力所作的数据分析。据该报告统计,全国所有大学和研究机构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4年中在CSSCI刊物发表论文15篇以上的共有41人。该报告指出,在入选的41位学者中,文艺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者居多,而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的学者较少。我中心教授陈文新名列其中,他4年内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22.8篇,在全国中国文学学者中排名第七。陈文新教授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和明清文学研究。作为教育部唯一支持和认可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数据库,CSSCI所反映的数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评价意义。
5月
4月29日~5月7日 郭齐勇教授应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会等单位的邀请赴台北出席“2006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道文化推展活动”,5月6日在会上宣读了《庄子哲学浅谈》的学术论文。在台期间,郭齐勇教授应邀于5月2日在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演讲《熊十力与当代新儒家》,于5月3日在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为百多名师生演讲《儒家“亲亲互隐”的哲学与法学的省思》。
17日 我中心进行了博士复试。按照中心发展需要,博士复试遵循以下原则:根据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发展前景、自身特色,突出对考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培养潜力的考察。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努力完成“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18日 郭齐勇教授应邀在华中师范大学“名师讲坛”为300名学生演讲《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与心理调节》。
25日 郭齐勇教授应邀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为200多名学生演讲《儒学与人生》。
27日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武汉文化研究所,中心教授冯天瑜、陈文新应邀出席成立大会,被聘为研究所顾问。
28日 杨华教授应WTO学院邀请,为该院学生做了题为“古代礼制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演讲。
28~29日 郭齐勇教授、杨逢彬教授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邀请,出席“国学历史、现状和未来”学术研讨会,郭齐勇29日发表论文《漫谈国文与国学教育》。
本月 冯天瑜教授系列著作“史学五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史学五种”是冯天瑜教授近十余年来史学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包括《中华元典精神》、《辛亥武昌首义史》、《“千岁丸”上海行》、《“封建”考论》、《文化守望》等五部著作。
郭齐勇教授编著《中国哲学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全书共57万字,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我中心副主任陈锋教授最近连续两次出席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合肥、北京召开的清史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的“清史文献整理工作会议”上,陈锋教授就他所主持的“晚清财政说明书”整理项目,向与会者作了汇报。在北京召开的“清史主体工程典志工作会议”上,陈锋教授就他所主持的“盐法”撰写项目,向与会者作了汇报,并就清史典志撰写中的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6月
10~11日 郭齐勇教授、李维武教授应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邀请,到该校出席“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暨庆贺李锦全教授从事教育研究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10日上午,郭齐勇教授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学兼四部 贯通古今—李锦全先生的学术特点与贡献》,李维武教授宣读论文《哲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重构以及思想史空间的拓展——李锦全先生的有关思考及其启示》。
13日 郭齐勇应深圳市委宣传部与市社科联的邀请,在深圳大学国际学术会议厅为200余市民与学生演讲《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16~17日 陈伟教授在韩国大邱庆北大学出席由韩国中国古中世史学会主办的“简牍所见中国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苦成家父〉研究》。
18~21日 陈锋教授在清华大学出席“19世纪的中国危机”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19世纪的财权下移与财政危机》。
26~28日 “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举行。本次会议由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简帛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历史学院、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会议以新出土的战国楚竹简为讨论中心,内容涉及古文字学、历史学、哲学思想与文化等众多研究领域。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中外学者120多人;其中海外学者和来宾近60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比利时、匈牙利、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香港,多为享誉海内外汉学界的名宿新锐。如美国Sarah Allan(艾兰)、德国Rudolf G..Wagner(瓦格纳)、加拿大Robin Yates(叶山)、美国Roger T. Ames(安乐哲)、比利时Carine Defoort(戴卡琳)、日本浅野裕一、汤浅邦弘、台湾林素清、季旭昇、香港张光裕等。大陆学者则以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为代表,基本上涵盖了在楚简研究方面卓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本次会议由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陈伟教授、徐少华教授共同发起、组织,是一次规模大、论题新的学术研讨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中心成员罗运环、杨华、李天虹、刘国胜、吴根友、丁四新等人参加了会议,并提交论文。
本次会议为期三天。6月26日上午举行开幕式,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致辞,会上宣读了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的贺辞,李学勤、艾兰Allan、安乐哲Ames、叶山Yates、浅野裕一、林素清等几位国内外知名的楚简研究学者发表主题发言,与会代表合影后开始大会发言,上午一场、下午两场。27日及28日上午,每个半天都安排两组两小时的小组发言和小组讨论,28日下午进行闭幕发言和闭幕仪式。29日大会还将组织学者和来宾乘车前往荆州博物馆、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张家山汉墓参观访问。郭齐勇教授概括了此次会议的三个突出特点:一、实现了文字学、考古学、简牍学、哲学思想史和文化史诸领域的交流互动;二、促进了老一辈学者与中生代、新生代学人的交流互动;三、增强了中外学人、台湾海峡两岸学人的交流互动。多元、开放的心态,扎实、朴拙的学风依然是本次会议将要大力弘扬的主题。
7月
4日、18日 《光明日报》国学版连续以大半版篇幅发表郭齐勇与李宗桂(本中心兼任研究员)的国学访谈:《对话:儒家哪儿错了?》(上、下)。
12~16日 郭齐勇教授应韩国成均馆大学的邀请访问该校,出席了该校主办的“儒教经典和17世纪东亚儒教思想”国际学术会议。成均馆大学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东亚儒学研究是该校的强项。郭教授于14日就会议主题之一的儒家经典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戴震的孟子诠释的创获》。郭齐勇教授作为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兼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乘此次出访的机缘,与成均馆大学东洋学部长兼儒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锡源教授共同签署了中国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韩国成均馆大学东洋学部之间,以及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与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之间的两种国际学术交流协议书,旨在促进双方学者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与合作。
28日 罗运环教授在湖滨大厦,作为楚文化专家出席省文化厅和省社联主办的“湖北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研讨会”,作了题为《论免征农业税后的乡村文化建设》的发言。
29~30日 徐水生教授参加了由湖北省政府主办的“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
8月
7月29日~8月5日 谢贵安教授参加由中国明史学会、黑龙江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举办的“明清以降东北亚区域历史演进学术讨论会”。会议地点在哈尔滨市、牡丹江市和俄国海参崴市。在会上提交《从边缘到中心:明清实录对东北历史观察视角的转换》论文,并在大会第一天作中心发言。
13日~18日 陈文新教授应邀赴哈尔滨参加第三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会议论文《论汉魏六朝笔记小说的叙事风范》受到关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刊发的《第三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重点引用了其学术观点。
19日~23日 陈文新教授应邀赴山东东平参加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会议论文《论< 水浒传>题材及价值内涵的多元性》受到好评。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评述说:“几篇解析、诠释小说文本的思想和艺术的文章,角度多样,切入点不同,都比较新颖,分析论述得比较深切,迈进了一种新境界。”在诠释《水浒传》的论文中,第一篇便举《论< 水浒传>题材及价值内涵的多元性》为例。
26日 武汉大学召开第17次校党委常委会,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被增选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9月
10日 《中国图书评论》第9期发表了德国爱兰根大学方维规教授的书评《一个概念一本书——读冯天瑜先生新作< “封建”考论>》,对冯天瑜教授《“封建”考论》一书给予很高评价。文章认为,考论》无疑是一部精湛的“封建”概念学术史。言其精湛,很大程度在于这部力作的拨乱反正和继往开来。拨乱者,非自冯氏起;而冯氏拨乱,气势过人。《考论》是作者长期关注名辩、对一个概念反复思考的结果,冯氏对泛化“封建”概念的怀疑及其纠正的努力,已见于十五年前的《中华文化史》中对中国“封建制度”的专门辨析,冯氏无疑属于当代最早关注“封建”概念之误用的学者之一。另一方面,《考论》精选各种名家论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封建”名辩;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赞叹《考论》为探讨“封建”概念的集大成之作。
13~16日 应徐水生教授邀请,日本同志社大学吉田谦二教授来中心讲学,于9月14日分别作题为“日本人的心性”、15日的“日本人的理想与美国人的梦”两场讲座。
14~28日 郭齐勇教授等随胡德坤副校长访问美国,访问了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人文学院、法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东亚系,费城Drexel大学信息学院,华盛顿环境法研究所等单位。
17~18日 吴根友、胡治洪教授出席由武汉大学哲学院主办的“启蒙与世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吴教授提交论文《从‘明清之际’价值观念的变化看现代性的内在张力》,胡教授提交论文《儒学价值与当今世界》。
22~24日 陈伟教授出席第一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学术讨论会(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主办),发表论文《楚人祷祠记录中的人鬼系统以及相关问题》。
23~24日 杨逢彬教授出席由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办的“汉语国际推广及汉字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运用语法训释甲骨文字词义的几点心得》。
25日 陈伟教授在台湾大学中文系演讲,题为“张家山汉简《津关令》‘越塞阑关’诸令考释”。
本月 郭齐勇获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即国家级教学名师)。
胡治洪出席哈佛-燕京苏州论坛"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东亚视角"学术会议,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
陈锋教授与日本学者高桥强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外学者论< 展望二十一世纪>》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0月
14日 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社科部、武汉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封建社会’再认识”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胜利召开。会议以《“封建”考论》出版为引,以“封建社会”再认识为题,展开深入、热烈的研讨活动。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武汉大学著名史学专家刘绪贻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郑大华研究员、清华大学张国刚、张绪山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许苏民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德馨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研究员、德国爱兰根大学方维规教授、日本东北大学中嶋隆藏教授、湖北大学何晓明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建民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尚永亮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锋教授、谢贵安教授、杨华教授、罗运环教授、敖文蔚教授、陈勇教授、徐少华教授、王雪华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吴根友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文新教授等40余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出席会议并讲话。他高度赞扬了冯天瑜教授“严谨治学、求真求实”和“持之以恒、求新求深”的治学精神。会上,刘绪贻、张国刚、马敏、中岛隆藏、方维规、张绪山、许苏民、赵德馨等知名学者高度评价《“封建”考论》对于中国古代史、现代学术史及史学史的反思意义,认为《“封建”考论》将历史概念的辨析和史学理论的建构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一部融思想性和学术性于一炉的精品力作,确立了史学研究的新的范式。
20日 罗运环教授赴深圳特区,出席“《马王堆帛书书法大字典》国家级专家研讨会”,作了题为《隶书的起源与吴巍< 马王堆帛书书法大字典>的意义和价值》的发言并参与了《马王堆帛书书法大字典》鉴定工作。
21日 郭齐勇教授应邀为本校经管学院工商管理及会计硕士生400人作人文演讲《儒商》。
19~24日 谢贵安参加由江西上饶师范学院、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举办的朱子学与上饶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学第27届年会,作为第二小组三场分组讨论中的两场主持人及第二小组向大会汇报的总结发言人。会上发表《朱熹修纂〈宋高宗实录〉考论》论文。
25~28日 应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邀请,陈文新出席“中国小说古今通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提交的论文中,陈文新就中国小说古今通识的议题作了四点概括:一,在中国小说的整体格局中来理解中国的古代小说;二,在中国小说的整体格局中来理解中国现当代小说;三,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现当代小说关系研究;四、与中国小说有关的语言学现象的研究。《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发表的《中国小说古今通识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对陈文新的观点作了重点引述。
26~27日 郭齐勇教授应中国哲学史学会与南昌大学的邀请,在南昌大学出席中国哲学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中国哲学的地域性与普世性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报告:《中国哲学史》导言。
27日 郭齐勇教授在南昌大学应邀为大学生200余人演讲《中国哲学与人生境界》。
28~30日 郭齐勇教授应复旦大学哲学系的邀请,在复旦大学出席“哲学教育与现代世界”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武汉大学的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
本月 陈伟教授主编《简帛》第一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胡治洪出席复旦大学哲学系举办的"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中青年哲学家论坛",并发表《近20年我国大陆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11月
1~2日 张洁教授应邀出席在法国巴黎Saint-Denis召开由Paris University 8和Tokyo University联合主办的Historical Denials and Memory-Work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Experiences of Body, Memori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Narration of Enlightenment》。
2~3日 李维武教授应邀出席由安徽大学哲学系主办的2006年中国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宣读论文《20世纪中国哲学传统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
3~5日 陈伟教授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论坛:简帛学论坛”,发表论文《张家山汉简〈津关令〉“越塞阑关”诸令考释》。李天虹教授亦参加此次论坛,发表论文《〈上博竹书(五)〉零识》。
4日 罗运环教授在东湖滨馆,作为楚文化专家出席省政协主席王生铁主持的接待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座谈会,作了题为《楚金文楚简帛与楚文化》的发言。
4~6日 李维武教授、徐水生教授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在上海举行的“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特征、问题和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
8~10日 陈伟教授主持了“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006)”,发表论文《< 简大王泊旱>新研》。我中心出席会议并提交论文的学者,还有罗运环、杨华、李天虹、刘国胜等人。我中心也是此次会议的协办单位,在经济上给予了极大支持。
9~12日 吴根友教授出席由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转型与思想文化变迁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明晚以降解放女性的思想》。
11日 由我中心副主任陈文新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编年史》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武汉大学等全国10多所高等院校共同完成的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出版座谈会于2006年11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邓绍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武汉大学副校长胡德坤、湖南人民出版社社长李建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周慧琳、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中央委员、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朱建刚等先后致词或讲话,高度评价该书的出版。出席座谈会的还有教育部原副部长、政协委员朱新均,德国爱兰根大学教授方维规、北京大学教授刘勇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君远等领导和北京地区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的还有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与湖南人民出版社其他负责人以及与武汉大学社科部、文学院负责人。《中国文学编年史》总主编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介绍了该书的整理编纂情况以及体会。
《中国文学编年史》共十八卷,其历史跨度上起周秦,下迄当代,跨越数千年,全书以编年的形式对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进行了立体呈现,规模宏大,字数总计达到1400万字左右。该书是武汉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国家“985工程”“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创新基地重大项目建设成果。由全国10多所高等院校的博士生导师和专家共同完成,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新任总主编,其编纂历时六年,2006年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2006年10月底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11日 《光明日报》在第1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崔清新的报道《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文学编年史问世》。文章援引著名学者冯其庸的话说,尽管此前中国文学史上有过少数的编年史,也只限于某一时段,而这部著作“无论从时间跨度上,还是从其历史意义来看,都可谓文学史界的万里长城”。冯其庸更是借这部编年史的出版,呼吁学术界学习这部耗时六年的著作认证考证、实事求是的作风,他说:“真正有分量的作品是要下功夫、日思夜想、反复推敲的,而当下的社会风气有些浮躁,有的作品存在‘虚’、‘夸’成分,应予以扭转。”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霍松林教授在文章中评价说:“这部编年史代表了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建树。编年史以中国文学为本位,以史料为基础,便于完整地呈现其真实面貌,它可以有效阻止西方观念对中国文学事实的简单阉割。”
11~28日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日报、文汇报、浙江日报、文学报等数十家媒体均在显要位置刊发报导或消息,对《中国文学编年史》的问世给予极大的关注。
13~15日 陈伟教授出席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竹书〈仲弓〉词句试解(三则)》。
12~16日 罗运环教授赴广州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16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题为《楚简所见禅字考辨》的发言。
17~18日 李维武教授在广东佛山市图书馆、中山市图书馆、南海市图书馆等单位作《从重私德到重公德——— 中国道德重构的一种思考》的学术报告。
20日 郭齐勇教授应华中科技大学喻山国学社的学生的邀请,到该校东九楼为130余学生演讲《国学与现代化》。
24~26日 吴根友教授出席北京纪念中华孔子学会主办的“儒家传统的修身理念与人格塑造”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明清时期新人格理想》。
28日~30日 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文学遗产》编辑部、武汉大学文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学编年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编年史》出版座谈会”,在武汉大学、黄冈师院隆重举行。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来自美国、中国台湾及中国大陆的50余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著名学者卞孝萱、邓绍基、黄霖、陈平原、刘跃进等,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文学编年史》总主编、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应邀介绍了该书编纂情况。会议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一、《中国文学编年史》编纂宗旨及特点的说明与探讨;二、《中国文学编年史》的价值和意义;三、关于中国文学编年研究的理论思考。《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发表了本次研讨会的综述。
30日 《长江日报》第一版以显著位置刊发消息《6年修成“万里长城” 首部< 中国文学编年史>问世》。
30日 郭齐勇教授应本校城市设计学院的邀请,为该院教工演讲“传统哲学的人文精神”。
本月 中旬,徐少华教授前往广州暨南大学出席“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了“楚秦汉苍梧郡建置、地望及相关问题考述”的大会发言。
丁四新副教授应邀出席在台湾大学举行的“体知与儒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养气与养性:早期先秦儒学相关问题研究》。
12月
1日 《湖北日报》以显著位置发表《填补文学史重要空白——< 中国文学编年史>问世》《一部文学通史的震撼》,篇幅达4000字。
1~3日 郭齐勇与胡治洪两位教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香港法住文化书院的邀请,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席“唐君毅思想与当今世界”研讨会,联名发表论文《唐君毅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8日 吴根友教授、杨华教授与武汉大学社科部共同组织了首次“珞珈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吴根友针对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和谐中国作主题发言,杨华代表武汉大学青年学者宣读了共同宣言。
8~11日 谢贵安参加由肇庆学院、肇庆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第一届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研讨会”,在第一天的大会上作《利玛窦“送礼”初探》的学术报告。
12日 《光明日报》发表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邓绍基先生的长篇书评《我观十八卷本< 中国文学编年史>》。文章从文学史编撰和文学史观念的变迁着眼,从学理上对《中国文学编年史》的学术贡献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该书的编撰和出版,是“嘉惠后学,功德无量”的大事。
13日 杨华教授应湖北省电力局邀请,为湖北省电力系统处长培训班作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启示”的演讲。
13日 《中华读书报》发表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的长篇书评《文学史上的丰碑——< 中国文学编年史>》和美国学者韩瑞亚教授的长篇书评《从两个角度看< 中国文学编年史>的价值和意义》,对《中国文学编年史》的出版给予很高的评价。
12~14日 郭齐勇教授、吴根友教授应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与澳洲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邀请,在深圳大学出席“中国哲学建构的当代反思与未来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郭齐勇宣读论文《以“内在超越”为中心的思考》,吴根友提交论文《道义论—兼论荀子的“圣王观”及其对王权合法性的论述》。
13~15日 陈伟教授出席由香港大学等主办的“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究会”,发表论文《〈三德〉與〈鬼神之明〉校讀》。
15~16日 郭齐勇、吴根友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邀请,在该校出席“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讨论会,郭齐勇教授宣读论文《中国哲学的自主性与哲学对话》,吴根友教授宣读论文《唐诗中“自由”一词的语义分析》。
16~18日 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历史文化语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是2005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东亚诸概念国际学术会议”的继续与拓展。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河北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省社科院、湖北省作家协会,(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基督教大学、爱知大学,(德国)埃尔兰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单位专家和武汉大学文、史、哲诸院系教授,共70余位学者,提供较高水平论文60余篇。冯天瑜教授代表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致开幕词,中心专职研究人员聂长顺副教授、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铃木贞美教授等作主题发言。此次会议以“历史文化语义学”为题旨,会议议题围绕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基旨、近现代中-西-日文化互动间概念的涵化与误植等方面展开,尤其是通过对诸学科的一批核心术语的深入考析,达成对概念史规律性的把握。会议在和谐共融的氛围中进行,与会代表对“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在宏观的理论建构和微观的个案考察的结合上,有所创获。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历史文化语义学”逐渐被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注目,并展示出这门切关宏旨的学问方兴未艾的前景。
19日 郭齐勇教授应武汉市人事局的邀请,为武汉市人事系统处长培训班讲“人文经济与和谐社会建构”
21~23日 郭齐勇教授应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邀请,在该校出席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复办大典,并出任该国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21日 郭齐勇教授应厦门大学国学院的邀请,为哲学系研究生讲《郭店楚简、上博楚简对中国哲学的意义》(国学讲座之一)。
22日 郭齐勇应厦门大学国学院的邀请,为该校大学生讲《当代新儒家:人物与思想》(国学讲座之一)。
22~24日 李维武教授应邀出席由苏州大学哲学系主办的“首届长三角中国哲学论坛”,提交论文《构建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哲学》。
本月 冯天瑜、谢贵安教授合著《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获第五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冯天瑜教授著作《“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陈伟教授《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和吴根友教授《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分别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历史学和哲学类著作三等奖。
谢贵安教授《实录修撰与中国传统史学流变》、张洁教授《明清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研究》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
本年 1~6月,应郭齐勇、朱志方教授的邀请,美国夏威夷大学Roger T. Ames(安乐哲)教授以富布莱特学者的身份前来讲课两门(中西比较哲学与美国实用主义),并作三场演讲。
9~12月,应郭齐勇、吕有祥教授邀请,日本东北大学中岛隆藏教授前来讲学,为期3个月。中嶋教授讲一门课“隋唐道教”并作演讲两场。
国家教育部公告,经推选,我中心郭齐勇教授出任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期自2006年至2010年。郭先生是第二次担任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