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隆重召开
☆“法治与德治:面向中国、日本、东亚及世界”中日学术研讨会召开
☆中心副主任陈文新教授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持续受到关注
☆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近著《“封建”考论》在学界引起广泛讨论
☆学术万象
≌≌≌≌≌≌≌≌≌≌≌≌≌≌≌≌≌≌≌≌≌≌≌≌≌≌≌≌≌≌≌≌≌≌≌≌≌≌≌≌
☆ 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隆重召开
2007年6月25日上午8:30,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开幕。二百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参加为期三天的本次学术盛会,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西班牙、丹麦、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阿尔及利亚、以色列、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阮成发同志与武汉大学副校长黄进教授出席了大会开幕式,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先生等发来了贺信。
出席本届大会的知名学者有:武汉大学前辈学者萧萐父,《儒藏》总编纂、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汤一介,国际中国哲学会创始人、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国际中国哲学会执行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沈清松,多伦多大学前副校长、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信广来,台湾辅仁大学校长黎建球,澳大利亚邦德大学讲座教授吕武吉,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树人,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陈来,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Dennis Schilling,美国堪萨斯卫斯理大学教授Stephen C. Angle,韩国西江大学教授郑仁在等。
大会开幕典礼由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主持,阮成发副省长、黄进副校长、特邀学术嘉宾等先后致辞,他们对来自海内外有志于中国哲学、中国智慧的二百余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成就与前景作了评价与展望。阮成发副省长在致辞中介绍了湖北的灿烂历史与杰出思想家,他说“一个历史悠久而精神开放的大国不能没有哲学,一个历史悠久而精神开放的大学也不能没有哲学”,他希望“惟楚有材”的楚国故地与“于斯为盛”的武汉大学能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思想才俊。
国际中国哲学会现任会长、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主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在开幕辞中说:“‘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西方和东亚各国或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都有自身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成就,这次学术大会是给海内外学者提供一个交流、沟通、对话与思想碰撞的平台或机遇,大会的目的是:‘提升国际中国哲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促进中国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以及世界各国哲学进一步走向中国。’”
郭教授在致辞中还高度概括了近十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态势:方法论的检讨、中国经典的诠释、出土简帛的哲学思想研究、从政治哲学的视域研究中国思想、探索中国哲学的内涵及致力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等已取得丰硕成果;儒学与当代、儒学的宗教性、《周易》、佛教、道家与道教、宋明理学、明清之际与清代思潮等已成为热门或显学;三《礼》之学、名家与语言逻辑哲学、中国政治法律哲学、生态环境哲学等需重新探讨并不断深入。
本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由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中国哲学研究所、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等单位协办,具体承办者为武汉大学诸机构。海内外许多研究机构与学者以各种方式予以了关心和支持。本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选择在武汉大学召开,这是国际哲学界对武汉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学术成就与学术水平的一种肯定。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21世纪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的对话”。随着全球经济、信息、交通等的融为一体,全球范围内的思想互动与文明对话日益凸显。作为文明悠久与历史深厚的东方大国,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反观历史、审视未来、重识自我,已成为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最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中国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和反思它的天道观、人道观、政道观、生命论、价值系统等,既富有时代意义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本次大会的宗旨是“中国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哲学的中国化”,意为提升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水平,促进中国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哲学进一步走向中国。这一宗旨和“21世纪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的对话”这一主题,表明欧美等海外学者对中国思想的日益关注与重视,也表明中国学者、东亚学者日益重视以中国的思想智慧来参与文明的对话,这是中国学界“放眼世界、固本纳新”一种的思想自觉。
6月25至27日,二百余位学者在三场大会与四十八个分场会议上报告了学术论文。大会的热点问题有:①中国哲学的理论困境与主体性追求;②中国哲学与印度、希腊哲学的理论旨趣与发展进路;③中国人文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④儒家哲学的伦理性与普世价值;⑤道家、禅学的精神气象与超越意味;⑥现代新儒家对中西哲学的会通及理论贡献;⑦新出土简帛文献与先秦学术流变;⑧中国哲学的范畴论与致思方式;⑨中国政治哲学的价值理念及王政架构;⑩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的突破。
本次大会讨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也有很高的思想性及现实指向性,许多问题引发了与会学者的讨论与争鸣。高水平的学者群,有内涵的研讨议题,加上学术议程皆安排在武大校内等,这些因素吸引了许多非哲学专业的武大师生前去听讲,一些外校的哲学爱好者也慕名前往。另外,在校内有关学术报告厅,大会组委会还特意安排了知名学者的晚间讲演活动,满足了青年学生与哲学界学者公开交流和对话的需求,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是国际中国哲学研究界的学术会议盛会,由国际中国哲学会领衔主办,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都是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的一流学者会聚一堂,集中讨论有关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的深层学术问题。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早期一直在北美召开,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才走向欧洲、澳洲、东亚,网罗了大批海内外研究中国哲学的优秀学人,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
历史上的中国哲学有其精妙而优美的致思方式与语言形式,有宏大而细腻的宇宙论、社会论、人生论,他们关注天、地、人的“道”与“德”,关注万物群生、身心性命的尊严与和谐,并一直为东亚世界所推崇,于生活观念及制度构建影响深远。中国哲学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思想见解或中国哲学自我的语言形式与致思方式,是人类哲学、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给人类沟通心灵、反思生存、展望未来提供某种有益的启迪。
正如与会学者所说: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注意中国学人主动放弃对中华历史文化的“阐释权”这种现象。实际上,不仅不应丧失或放弃这种独立自主的“阐释权”,而且更应在巩固这种“阐释权”的同时,以扎实的学术功夫和开放的思想心态去主动阐释欧美、印度、中东、东亚等不同地区的哲学传统及历史文化,把它们的思想菁华吸纳到中国学术中来,与不同的文明对话交流,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中心副主任郭齐勇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并在大会上报告了论文《孔孟儒学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郭教授为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中心陈文新、杨华、胡治洪、李维武、徐水生、吴根友、程水金、彭富春、冯天瑜等教授出席了本次大会。冯天瑜教授提交论文《“封建”与百家争鸣》,陈文新教授提交论文《论刘基的政治智慧》,杨华教授提交论文《说“谪”——汉代政治谴告理论的民间基础》,吴根友教授提交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与政治实践》,胡治洪教授提交论文《〈中庸〉新诠》,李维武教授在会上宣读论文《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 对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徐水生教授提交论文《日本学人西周在西方哲学范畴汉字化上的贡献》。
≌≌≌≌≌≌≌≌≌≌≌≌≌≌≌≌≌≌≌≌≌≌≌≌≌≌≌≌≌≌≌≌≌≌≌≌≌≌≌≌
☆“法治与德治:面向中国、日本、东亚及世界”中日学术研讨会召开
5月12日,由我中心与武汉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法治与德治:面向中国、日本、东亚及世界”中日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法学楼隆重举行。
早稻田大学前校长西原春夫先生、成文堂出版社编辑部部长木乡三好先生等日本学者一行与来自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司法部、武汉大学等单位的法律、文哲专家及我校博士生共八十余人汇聚一堂,就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中的“法治—德治”、“法律—道德”诸问题进行了研讨。
研讨会的开幕式由知名刑法学学者、武汉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莫洪宪教授(女)主持,八十二岁高龄的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先生与同为刑法学家的早稻田大学前校长西原春夫先生分别致辞,他们呼吁加强对法律的道德性、正义性、合理性的审视,呼吁重视研究东亚古代法律思想、法律文化的合理资源及其批判性的发展。参加开幕式的还有武汉大学副校长吴俊培教授、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卢江滨部长、武汉大学社科部谭玉敏副部长等学校和部门领导。开幕式后,当天上、下午的专题讨论由我中心主任、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和中国政法大学亚洲法中心主任张凌教授主持。
在本次研讨会上,我中心副主任郭齐勇教授、中心专家徐水生教授以及中心文史哲方向数位博士生出席。在当天的学术议程中,我中心副主任郭齐勇教授、中心专家徐水生教授以及中心的部分博士生林桂榛、崔发展、李慧敏(女)、萧平、孙奕等,与来自外校及武汉大学法学院的一些学者,根据各自递交的学术论文作了相关的宣读或发言。
早稻田大学前校长西原春夫先生是著名的刑法学家,长期以来他为中日间学术、教育、文化等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杰出贡献。西原春夫先生对中国哲人开创的东亚儒学与文化哲学亦富有敬意性的理解与创见性的研究,一直致力于东亚的和平与东亚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且多次应邀到中国大陆参加关于东亚儒学与东亚文化的学术研讨会并发表相关演讲。
≌≌≌≌≌≌≌≌≌≌≌≌≌≌≌≌≌≌≌≌≌≌≌≌≌≌≌≌≌≌≌≌≌≌≌≌≌≌≌≌
☆ 中心副主任陈文新教授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持续受到关注
《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发表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的《评陈文新主编的十八卷本< 中国文学编年史>》一文。霍文认为,由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主编的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涵盖古今,规模宏大。其翔实而丰富的文学史信息,使这部著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并有可能为中国文学史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中国文学编年史》的编纂出版,必将对中国文学研究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中华读书报》2007年1月24日发表徐薇的《一部承前启后的中国文学编年史》。
《人民日报》2007年3月12日发表德国爱兰根大学方维规教授的《时代与创新——简论十八卷本< 中国文学编年史>的体例》。文章认为,与中国已经出版的几部断代文学编年史或断代分体文学编年史相比,《中国文学编年史》之体例创新的耀眼之处,便是在采用编年史通常的向下的时间序列的同时,另外设计了一个向上的时间序列:以年为基本单位,年上设阶段,阶段上设时代。卷首设“绪论”作为某一时代文学的综合论述,关于某一阶段文学的总体评论则放在每章的首年之前作为“引言”,以展示某一阶段或时代文学发展的整体过程及其特征。这种对大局的判断亦即对文学思潮的变迁、文学流派的兴衰、文学现象的特色之论述,正是传统编年体的不足之处。从结构上看,“绪论”和“引言”的设置可以比“平铺直叙”的编年体更具凹凸立体感和表现力。从内容上说,它则在编年体史书中突出了文学史编撰三大要素之间的张力:横向,纵向,阐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2期设立“《中国文学编年史》与中国文学史研究”专栏,共发表4篇论文:霍有明《关于中国文学史“重写”的若干思考——以晚唐五代为中心》,王同舟《十八卷本< 中国文学编年史>的体例探索》,鲁小俊《< 中国文学编年史>抽样分析》,余来明《学术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是十八卷本< 中国文学编年史>的显著特点》。
《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发表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鲁小俊的《< 中国文学编年史>与文学史的重新建构》一文。
《文学遗产》2007第2期发表郭皓政、徐薇《中国文学编年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 中国文学编年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4月25日,第17届全国书市暨第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召开。由我中心副主任陈文新教授任总主编的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参加了这次博览会,受到了广泛关注。25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介绍参展情况时,称《中国文学编年史》为近年来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高度评价了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对于新时期学术研究所作的贡献。
《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发表汤克勤的综述《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 中国文学编年史>》
《南京师范大学》社科版2007年第3期设立“中国文学史编写研究”笔谈专栏,共发表4篇论文:陈平原《史识、体例与趣味:文学史编写断想》,陈文新《编年史:“狐狸”与“刺猬”如何共处》,刘勇强《文学编年史研究的两个意义》,赵伯陶《文学编年史中的纪年问题》。
《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6期刊载陈文新教授的《编年史:一种应运而兴的文学史范型》和方维规教授的《编年史刍议-简论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的体例创新》。
≌≌≌≌≌≌≌≌≌≌≌≌≌≌≌≌≌≌≌≌≌≌≌≌≌≌≌≌≌≌≌≌≌≌≌≌≌≌≌≌
☆ 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近著《“封建”考论》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中华读书报》2007年1月3日发表洪九来的《“封建”一词的文化史》。文章认为,通过对一个小概念的详细考证工作,也能破解众多的学术谜团,并启示阅读者更深的思索,这是《“封建”考论》的成功之处,对此笔者不再烦言。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冯天瑜先生作为国内研治文化史的名家早已著作等身,学界公认,但他不为名声所累,集20多年的学术积累,选择这样一个或许应由史学博士生来完成的选题来研究,其学风令吾等后辈汗颜,尤其对那些惯于玩弄洋名词、新概念的学术新“秀”们,更有警戒意义。
《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发表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张绪山教授的书评《拨开近百年“封建”概念的迷雾——读冯天瑜< “封建”考论>》。文章认为,冯氏追求学问的态度自由而严谨,展现了一个纯学者的胸怀。冯氏追求学问的态度自由而严谨,展现了一个纯学者的胸怀。冯氏《“封建”考论》的学术意义,还在于它以具体实践向人们展现了“名辩之学”的重要意义。文章最后认为,如果说2004年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马克·布洛赫的名作《封建社会》中文版的出版,为中国学界提供了认识西方主流学术有关欧洲“封建主义”观念的一个借鉴,那么,冯氏《“封建”考论》则是在综观东西洋“封建”观念基础上,以中国学者的学问视角,对中国传统“封建”概念近百年演化历程的清理和总结。冯氏此著是我国学术界“封建”概念研究的界碑,它的出版将推动“封建”概念学术史的研究翻开新页。
《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史学经纬”栏目开设“封建社会”再认识专题,发表了4篇文章:冯天瑜《泛化“封建”观有悖马克思的封建论》,陈启云《封建与大一统之间:关于中国传统政体的理论和史实》,张国刚《多样性与统一性:中国历史分期的多元视角》,许苏民《自秦迄清中国社会性质是“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吗?——与冯天瑜教授商榷》。
《光明日报》2007年3月30日发表余来明《历史文化语义学:理论与实践》。
《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4月下期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郑大华研究员的《史学研究的重大成果——读冯天瑜教授新著< “封建”考论>》及冯天瑜、樊良树《关于“封建”概念的对话》。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economy.guoxue.com),对《“封建”考论》在学界引起的关注和相关讨论予以转载。
“学术中国”(http://www.xschina.org)2007年6月第2期开办“《‘封建’考论》与‘封建’”专栏,集中了近年来对“封建”概念和《“封建”考论》所作的讨论和评价。
“凤凰论坛”(http://big5.phoenixtv.com)开办“中国秦汉以后是否封建社会”的辩论会,对由《“封建”考论》引起的学术讨论进行登载。
≌≌≌≌≌≌≌≌≌≌≌≌≌≌≌≌≌≌≌≌≌≌≌≌≌≌≌≌≌≌≌≌≌≌≌≌≌≌≌≌
☆ 学术万象
1月11日,应湖北省考试院的邀请,郭齐勇教授为该院百多位干部职工演讲:《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与心理调节》。
1月18日,郭齐勇教授出席由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在武汉东湖宾馆组织召开的“建设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讨会,宣读论文《创造性地转化传统价值理念,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
1月26日,冯天瑜教授做客“弘毅讲堂”,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楼报告厅为师生作题为《‘封建’考论》的讲座。
3月11日,应湖北省图书馆的邀请,郭齐勇教授在该馆为一百五十位市民作公益演讲:《关于当前国学热的思考》。
3月15日,应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邀请,郭齐勇教授在北大哲学系二楼会议室为八十位师生演讲:《关于“亲亲相隐”、“容隐制”与儒家公私观的思考》。
3月22日,应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的邀请,郭齐勇教授在该校图书馆为四百多位学生演讲:《中华人文精神与大学生的人格成长》。
3月25日,应湖北省图书馆的邀请,郭齐勇教授在该馆为一百五十位市民作公益演讲:《传统和谐文化资源的创造转化》。
4月2日,应武汉大学学生会与珞源国学社的邀请,郭齐勇教授在武汉大学教五楼多功能报告厅为三百多位学生作公益演讲:《国学热的反思—兼谈经与经学》。4月4日,我中心2006年度两个重大课题——谢贵安教授主持的“实录修撰与中国传统史学流变”、昌切教授主持的“明清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研究”,在中心会议室举行开题报告。会上,课题负责人报告了课题的研究思路、人员组织和进度安排,随后专家们对课题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期望课题组成员通过扎实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到会的校内外学者有冯天瑜、陆耀东、於可训、李俊国、陈文新、刘韶军、王雪华、杨华等,学校社科部谭玉敏副部长作了总结发言。另有多名博士生旁听了开题报告。
4月16日,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学院学生会的邀请,郭齐勇教授在该校为四百位学生作公益演讲:《国学及其复兴之道》。
4月17日,应武汉大学研究生会、哲学院研究生会与正蒙社读书会的邀请,郭齐勇教授在武汉大学人文馆主厅为二百多位研究生作公益演讲:《孔子与< 论语>》。此为武汉大学研究生“弘毅讲堂”系列学术讲座第124期。
4月23日,应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邀请,郭齐勇教授在该院为一百五十位师生演讲:《有关儒家伦理的几个问题》。
4月27日,冯天瑜教授做客由佛山市图书馆,参加由佛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图书馆联合主办的“佛山/珞珈山:市民与学者对话”系列讲座。演讲中,冯教授根据“封建”的定义、“封建制”在中外的发展及五四时期学者泛用“封建”的现象,考论“封建”,从学理上为中国历史分期确立较为精准的核心概念。
4月上旬,徐少华教授在陕西师范大学大学“西北历史与环境发展研究中心”作学术讲座“国外大学研究生教育之我见”。
5月4日,徐少华教授主持召开“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会”,并编辑《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2007年5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5月8日至13日,应韩国中文学会邀请,陈文新教授赴韩国祥明大学参加“中国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其大会发言题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论纲》。
5月12日,郭齐勇教授在本校出席由刑事法研究中心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法治与德治——面向中国、日本、东亚及世界”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亲亲互隐”、容隐制与儒家法思想的权利意识刍议》,并担任论文点评人。
5月26日,胡治洪教授在湖北大冶劲牌有限公司为员工演讲《儒家传统的推扩之道》。
5月中旬,徐少华教授前往陕西省考古所出席“商洛地区楚文化学术研讨会”,并作会议发言。
5月中旬,徐少华教授前往陕西商洛、河南南阳与湖北襄樊等市进行为期一周的楚文化田野调查,参观、考察了近年来所出土的楚文化遗迹、遗物,并踏勘了一些古文化遗址。
6月1日至7日,应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邀请,陈文新教授赴高雄参加“2007《文心雕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刘勰到袁中道:明代风格论对< 文心雕龙>的发展》。
6月14日,胡治洪教授在武汉大学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举办的夏令营为新加坡学生演讲《儒家传统的源流、内涵及其真精神》。
6月15日,胡治洪教授在武汉大学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举办的夏令营为新加坡学生演讲《儒家的立身处世之道》。
6月20日至24日,陈文新教授赴安徽大学参加“桐城派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主题发言《我所理解的桐城派》。
6月23日,冯天瑜教授出席了武汉大学在京举行的“北京珞珈论坛”,作了题为《“五伦”与和谐》的重要发言,提出“保持民主与权利之间的适度张力,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及来自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局、国土资源部、中央党校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200多人。
6月29日,徐少华教授出席湖北省海峡两岸关公文化研讨会和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
3月下旬至6月上旬,陈伟教授应邀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系,作为访问教授,为该系学习中国出土文献的博士研究生讲授春季学期(10周)的“战国楚简导论”课程。作为相关的活动,5月10日,陈伟在顾立雅学术讲座上,作了《上博楚竹书〈慎子曰恭俭〉初步研究》的演讲。次日,出席由芝大顾立雅中国古文字中心主办的工作会议,与来自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印第安那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郡礼大学等学校的教授和研究生一起,研读楚竹书《君子为礼》。在美期间,陈伟教授还应邀访问了哈佛大学、佛罗里达大学、达特慕思大学和康纳尔大学,进行学术演讲和交流。他还专程访问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赛克勒美术馆,观摩收藏在那里的著名文物——上世纪中叶出土于长沙子弹库的楚帛书。
1月至6月,杨逢彬教授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杨树达文集》做整理校对工作,主要包括三种:《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春秋大义述》《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其中前两种于今年上半年出版,后一种正在印刷之中。另外,为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校对的《积微翁回忆录》已于今年五月出版。除《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外,其余三书书末均附有《整理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