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简报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08年第2期(总第27期)

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

ø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ø2008武当文化论坛隆重举行

ø陈文新主持“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即将出版

ø冯天瑜当选教育部新一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ø中心学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ø中心学者开展讲学活动

ø学术万象

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

2008年11月10日—14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武汉大学文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武汉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开幕。来自日本、韩国、加拿大和中国大陆及港台近八十所高校的200余位学者与会,盛况空前。出席这次会议的有:著名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国务院最近任命的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文化史家冯天瑜教授,首届杰出青年法学家、武汉大学副校长黄进教授,中国明代文学学会顾问、武汉大学吴志达教授,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黄霖教授,日本神奈川大学校长辅佐(校长助理)、主管国际交流的铃木阳一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周建渝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赵世举教授、武汉大学出版社社长陈庆辉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新教授,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台湾中正大学许东海教授,台湾中正大学毛文芳教授,台湾嘉义大学徐志平教授,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许丽芳教授等。顾海良教授、冯天瑜教授、黄霖教授和铃木阳一教授分别代表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和来宾致词。开幕式由陈文新教授主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就国力而言,明代与汉、唐并称;就思想文化而言,明代与两宋并称;就文学而言,明代各体文学全面繁荣,除了小说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之外,其戏曲、诗文和文学批评也取得了高度成就;而中国古代最为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科举制度,则是在明代发展到其鼎盛阶段,当时的核心考试文体——八股文,曾被李贽、袁宏道等学者视为明代一绝,引为自豪。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成立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一共包括八个议题:明代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各体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研究;明代作家生平、交游研究;明代地域文学研究;明代中外文化交流与文学关系研究;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之关系;科举文化视野下的明人别集整理与研究;文学视角下的明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会议收到论文150余篇,代表了“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给会议发来贺信的有:著名学者、八十六岁的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先生,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邓绍基先生等。

此次会议的召开,受到了国内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长江商报》及国内各大网站等媒体先后发布消息,对此次会议的相关情况予以报道。

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

2008年11月15日—17日,由武汉大学和十堰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08武当文化论坛”在十堰市顺利召开,来自大陆、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中华书局、《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新闻出版单位的编辑记者以及香港青松观等宫观的宗教界人士共100余人与会,会议收到论文70余篇。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副校长黄进、十堰市市长张嗣义、副市长常晓林、刘学勤等出席了开幕式。知名学者卞孝萱、李刚、孙亦平、詹石窗发来贺电和贺信。

此次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十堰市文体局、武当山特区政府和武当山道教协会承办,是武汉大学履行“武汉大学十堰市人民政府产学研合作协议书”的一项举措。这是高校和地方政府第一次整合武汉大学乃至海内外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对武当文化进行多学科的整体观照,更是武汉大学和地方政府探索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模式。这种研讨模式得到了孙昌武、张广保、李凇等与会专家的赞赏。论坛以“武当道教和传统文化”为主题,分大会发言、小组讨论、专家座谈、现场考察四个界面,就武当道教发展史、真武信仰、张三丰的历史与传说、武当道教建筑、武当道教美术、武当道教文物、武当道教音乐、武当道教民俗、武当道教武术、武当道教与区域文化等议题进行了研讨。论坛把武当道教文化放到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考察,已经超越了以往的“地方性知识”介绍层面,升华到进行学理阐述的层面。在会议组织的“武当文化研究、开发和保护”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纷纷献计献策,畅所欲言,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武汉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方面有着深入的理论研究,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地处湖北的高校,武汉大学有责任、有能力,也非常愿意为武当文化的弘扬、为十堰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湖北振兴和中部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十堰市市长张嗣义指出,“武当文化论坛”旨在培养高端武当文化研究团队,探索武当文化研究的新型模式,塑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十堰名山、名水、名车、名城的品牌形象,促进十堰与武汉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深入展开。

为了办好这次会议,武汉大学和十堰市有关单位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邀请了宗教、哲学、民俗、音乐、文学、建筑、艺术等领域的知名学者与会,组织专家对武当道教文化的研究进程进行了清理,向大会提交了12万字的研究综述、研究索引、汉学译文;十堰市有关单位举办了盛大的欢迎晚宴、道乐表演、武当武术表演和法事表演,安排专家考察了武当山的宗教场所、古建筑群、十堰市博物馆、武当山博物馆。上述精心安排引起了专家们对武当文化的浓厚兴趣。

“2008武当文化论坛”的成功召开引起了许多重要媒体的关注,《光明日报》、光明网、中新社湖北新闻网、新华网湖北频道、秦楚网等新闻媒体和网站都对会议作了详细报导。

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

“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由陈文新教授主持编纂,即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丛刊集中了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厦门大学、华中师大、陕西师大、扬州大学、中南民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丛刊内容主要包括:整理、研究反映科举制度沿革、影响及历代登科情形的文献;整理、研究与历代考试文体相关的教材、试卷、程文及论著等。第一辑共十七种,近3000万字。这十七种分别为:《历代特科史料汇编》;《历代律赋校注》;《唐代试策试律校注》;《八股文总论八种》;《七史选举志校注》;《四书大全校注》;《游戏八股集成》;《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明代状元史料汇编》;《钦定四书文校注》;《翰林掌故五种》;《贡举志五种》;《游艺塾文规>正、续编》;《钦定学政全书》;《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梁章钜科举文献二种校注》;《二十世纪科举研究论文选编》。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科举制度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更有足资借鉴的意义。整理与研究历代科举文献,其意义也需要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加以说明:一方面是传承文化,传承文明,让这份丰厚的遗产充分发挥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去粗取精,古为今用,让它在现实的中国社会重放异彩,成为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智力资源。

在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的即将出版受到了与会学者及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网、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报、京九晚报及国内各大网站,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对丛刊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

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

2008年12月3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当选为教育部第二届社科委委员。2004年,冯天瑜教授当选教育部第一届社科委委员。此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130余位教授入选新一届社科委委员,其中武汉大学有包括校长顾海良教授在内的8人入选。

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

8月19日—21日,吴根友教授应邀出席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西比较哲学会议”,提交论文《从比较哲学到世界哲学》。

8月23日-27日,胡治洪教授参加“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哈佛-燕京苏州论坛第七届年会,主持宗教与哲学分组会议,发表《论大学之道》论文。

8月28日—30日,陈文新教授应邀赴澳门大学参加“澳门文献暨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数字化时代国学研究的四大趋势》,并做大会发言。

9月6日—9日,李维武应邀出席由湘潭大学主办的“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理论及其在现时代的意义》。

9月10日—13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到成都出席四川师大与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的“经学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报告论文:《周礼·地官司徒>、礼记·王制>中有关社会公正的论述》。

9月14日-15日,徐水生教授应邀出席日本岛根大学、中国浙江树人大学主办的“中日近代东北亚的启蒙思想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西周的启蒙思想研究》。

9月26日,任放教授应邀在韩国成均馆大学参加“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市场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并担任论文评议人。

10月10日—12日,李天虹教授应邀出席由吉林大学主办的“纪念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11日-12日,徐少华教授出席由吉林大学主办的“纪念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上博简《申公臣灵王》诸篇疏正”的会议发言。

10月11日—12日,谢贵安教授应邀出席联合国泛丝绸之路专项委员会、中外关系史学会、蓬莱市人民政府、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鲁东大学主办的“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明实录〉所见登州的对外往来》,并作大会发言。

10月11日—12日,李维武教授应邀出席“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提交论文《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10月16日,任放教授应邀在韩国首尔大学参加“亚洲城市区域文化与空间经济的转型”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作大会报告《中国历史上的城与镇》。

10月17日,由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明清对话:鼎革与变迁”高峰论坛在湖北大学会展中心举行。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应邀出席并作总结发言。对话围绕鼎革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清代“大一统”的历史评价、明清易代中的“忠”与“贰”、明清制度与文化的继承与断裂等议题展开。参加此次对话的有周积明、商传、李世愉、许苏民、毛佩琦、定宜庄、李治亭、张玉兴、方志远、刘凤云、范金民、杨海英等全国著名明清史研究专家。

10月18日—20日,李维武应邀出席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2008·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提交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

10月20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到北京出席中央党校哲学部与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2008•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在大会上报告论文:《儒学与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月22日,任放教授应邀在韩国首尔大学参加“亚洲城市的文化和记忆”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作大会报告《竹枝词所见清末民初汉口城市空间与功能的扩张》。

10月25日-27日,徐少华主持召开了“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140人,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地。

10月30日-11月3日,杨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文系参加“简帛学论坛(2008)”,宣读论文《楚简中的“上下”与“内外”——兼论楚地祭礼中的神灵分类问题》。同时赴会的我中心成员还有陈伟、李天虹、刘国胜等。

11月8日,丁四新教授应中国思想丛刊与集刊编辑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的邀请,在北京光明日报大楼参加“中国思想丛书与集刊编辑委员会成立暨学术综述汇报会”,提交论文《近三十年来简帛研究与展望报告》。

11月8日—11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到广州出席中国哲学史学会与中山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汉唐盛世与汉唐哲学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年会,在大会上报告:《汉代与唐代容隐制的启示》。

11月11日—14日,谢贵安教授应邀出席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明代宫廷典制史学术考察及讨论会”。

11月14日-17日,杨华赴十堰市参加“武当文化论坛(2008)”。由武汉大学与十堰市人民政府合办的“武当文化论坛”,由我中心承办。根据学校的安排,此论坛将连续举办三次,这也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一次新尝试。此次赴会的中心成员还有陈锋、程水金等学者。

11月17日—20日,中心冯天瑜、徐水生、聂长顺等应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邀请,赴日本京都参加该中心举办的“第35回国际研究集会”,会议的主题是“近代东亚概念和知识系统的再编成”。三人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均受到好评。论文题目分别是《“哲学”:汉字文化圈创译学科名目的范例》、《日译西学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明治日本Ethics,Moralphilosophy(science)译名考》。

12月13日—15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封建与封建社会问题”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中心冯天瑜教授、聂长顺副教授、博士后余来明、刘正中、彭雷霆等出席会议。冯天瑜教授应邀作大会发言,题为《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聂长顺、余来明、刘正中、彭雷霆也分别在会上发言。

11月19日—22日,陈锋教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梁方仲百年诞辰暨中国社会经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主持学术报告,并在大会上作“清代对财政亏空的清查”学术报告。

11月22日—23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到广州出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与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中华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报告:《中华传统和谐文化资源的创造转化》。

11月25日,胡治洪教授应邀赴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学,为期六个月。

11月28日—30日,丁四新教授应中国人民大学孔子学院、国学院邀请,参加“国际儒学论坛·2008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价值”,提交论文《论论语>“忠恕”与“一以贯之”之“道”的关系》。

11月28日—30日,徐水生、李维武教授应邀出席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多元思想资源”学术研讨会,分别提交论文《梁启超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早期启蒙说的历史演变与萧萐父老师的思想贡献》。

10月1日—11月30日,张建民教授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二个月的学术交流。二个月中,先后参加了10月17日——18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举办的“海洋发展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工作坊”,10月22日——23日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庆祝史语所成立八十周年:中国史新论” 学术讨论会等。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东吴大学历史系、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中正大学历史系、东华大学历史系、辅仁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会、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进行了学术访问、讲学。讲学的主题分别为“清代秦岭-大巴山区水环境的恶化与水旱灾害”、“自然灾害与中国传统社会”、“明清长江流域农田水利研究的相关问题”、“明清时期山区资源开发研究”、“明清时期的自然灾害与社会”、“中国经济史研究现状及特点”、“明清时期秦巴山区的社会动荡与寨堡”、“流民与明清时期的山区资源开发”等。

12月6日,任放教授应邀在韩国庆北大学参加“中国史和韩中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

12月6日—7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到上海出席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高级论坛,在大会上报告:《儒家关于社会公正思想刍议》。

12月12日-14日,徐少华叫搜出席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主办的“第二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学术研讨会”,并作《彭器、彭国与楚彭氏考析》的大会报告。

12月13日—14日,丁四新教授应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邀请,参加“孟子人性论讨论会”,提交论文并担任论文评议人。

12月13日—14日,李维武教授应邀出席“国学与当代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早期启蒙说的历史演变与萧萐父老师的思想贡献》。

12月20日-23日,徐少华教授应邀访问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城市大学和树仁学院,与有关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

7月2日-23日,杨华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讲《仪礼》和《礼记》(共四讲),这是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同仁为市委宣传部所做的“国学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全部共18讲。在为期半年的活动中,我中心同仁(冯天瑜、吴根友、杨华、程水金、丁四新、司马朝军)把国学基本知识做了简单的梳理,并把国学的基本典籍向部干部们做了简单的讲读。

7月12日,郭齐勇教授应浙江省衢州市社科联、《衢州日报》等单位的邀请,在衢州东方大酒店为350位市民演讲《儒家的管理智慧》。此为“衢州人文大讲堂”之一。

7月13日,郭齐勇教授应浙江省社科联、《钱江晚报》等单位的邀请,在浙江省立图书馆为550位市民演讲《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此为“浙江人文大讲堂”之一。

8月29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在孝感天紫湖为中建三局总公司中层干部理论培训班120人演讲《儒家的管理智慧》。

8月31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在武昌丽岛花园会所为第三届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同学会百余人演讲《道家与人生智慧》。

9月1日、7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在哲学院“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研修班为武钢金属资源公司140余干部演讲两场《国学通论》。

9月6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在武汉市图书馆“名家论坛”为400位市民演讲《我们的节日•中秋—历史与今天》,此为全国“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文化活动系列之一。

9月12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在四川师范大学新校区为近300名学生演讲《重新发现中国》。

9月24日,杨华在教一楼为2008级新生作题为《为什么学历史,怎样学历史》的演讲。

10月15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在中国政法大学为150名研究生演讲《关于国学的思考》,主办单位为国际儒学院。

10月21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在中央党校“求是”讲坛,为200余研究生注演讲《关于国学的思考》,主办单位为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与哲学教研部。

10月29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在本校为黄石市干部班讲《儒释道的人生理想与心理调节》。

10月31日,胡治洪教授在在武汉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举办的素质教育讲堂作“儒家传统及其为人之道”演讲。

10月中旬,应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之邀,中心副主任陈文新教授赴台大讲学,作了两场“文学典范的建立与转化整合型计划专题演讲”,分别是:《从宫体诗到红楼梦>:女性题材如何进入小说经典》;《从左传>到阅微草堂笔记》:子部小说的谱系归属与文体范式》。陈文新教授所说的女性题材,特指与公共生活相对的私生活题材,一向为传统诗、文所拒斥。宫体诗作为文类冒险的产物,在色情想像、对女性的美感体验和抒写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悲怆之感等方面建立了值得关注的传统,并在唐人传奇、婉约词、《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隋唐演义》等作品中绵延相续。陈文新教授脉络清晰地追溯了女性题材在不同文类间的旅行过程,并从互文的角度解读《红楼梦》,引发热烈关注,被台大中文系列为近年来学术活动的“范例”之一。在第二场演讲中,陈文新指出:子部书的关注焦点是思想和知识。就与史家纪传的差异而言,它不仅在技巧上常用限知叙事,而且在内在气质上表现了叙述者的局限性,自觉使用存疑语气;以“理所宜有”作为取材原则,适度拓展了虚构空间;在题材选择上大量志怪。就与传奇小说的差异而言,子部小说不大看重艳遇题材,乐于粗陈梗概,风格简淡,追求非现场感。子部小说确有其相对独立的叙事传统和文体范式。在台期间,陈文新教授还顺访了政治大学和成功大学,分别做了题为《重诂中国古代的四大诗学流别》和《历史的“三国”与民间的“三国”》的学术演讲。还参观了苏雪林先生在成功大学的书房,以缅怀这位曾长期在武汉大学任教的前辈学者。

11月11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在广东江门五邑大学为200名师生演讲《儒释道的人生理想与心理调节》。

11月22日,陈文新教授应邀在武汉图书馆演讲,题为《三国英雄与水浒英雄》。

11月1日—24日,吴根友教授应德国特立尔大学的邀请讲学,内容为《从明清时期人性论看中国现代文化内在精神动力》。

12月8日,应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邀请,郭齐勇教授在该院为七十余名师生演讲《先秦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

12月12日,应本校珞源国学社邀请,郭齐勇教授在人文馆为400名学生演讲《儒释道与传统文化》。

12月15日,应本校学生会邀请,郭齐勇教授在人文馆为300名学生干部演讲《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

12与16日,应台湾大学“古代文明与文献研究中心”邀请,徐少华教授在台湾大学作学术报告,题目为《楚都丹阳探索的回顾与思考》。

12月17日,应武汉市江汉区委党校的邀请,郭齐勇教授为180位干部演讲《儒释道的人生理想与心理调节》。

12月18日,应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邀请,徐少华教授在文哲所作学术报告,题目为《上博六《平王与王子木》等诸篇析论》。

12月1日—31日,吴根友教授应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邀请作访问研究,内容为《20世纪后半叶台湾明清哲学研究概况》。

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

7月4日,应徐少华教授邀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付罗文博士来中心讲学,题目为《研究复杂性社会的新阶段——成都平原调查方法概述》。

7月4日-6日,徐少华教授等前往湖北襄樊从事考古调查。

9月22日,应郭齐勇教授邀请,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主编刘梦溪先生来中心讲学,题目为《国学与传统文化》。

11月3日,应郭齐勇教授邀请,著名法学史专家、西南政法大学俞荣根教授来中心讲学,题目为《儒家的法律思想发微》。

11月8日,在广州举行的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换届选举中,郭齐勇教授当选为该学会的第七届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这是郭齐勇自1999年第五届理事会改选以来,第三次当选为副会长。郭教授于2007年曾任该学会的执行会长。这一学会挂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

11月8日,罗运环教授被聘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襄樊学院鄂北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2008起)。

12月10日,罗运环教授出席湖北省文物局主持的“秭归屈原祠迁址开馆座谈会”,并发言,指出:加强屈原故里半景画建设;屈原像要有核心地区(原祠像、东湖、汨罗像)一个形象的全局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塑造不同年令的屈原像;用楚简文字刻制屈作碑;以“世界名人”简单明了地布局第一道挡土墙。罗运环还指出:“两山一江”是湖北省龙头旅游资源,屈原是楚文化的形象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落成典礼要以“公祭屈原”的形式进行,必须由省长、书记主持。这将是新中国首次公祭屈原,应补入陈列。

12月27日下午,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在武汉大学行政大楼一会议室,就“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创新基地的建设情况,向学校领导和学校各职能部门作了汇报。

12月,陈文新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入选“新闻出版界庆祝改革开放30年”精品图书。配图说明指出:“本书按时间顺序排列,用编年的方式展现中国文学史。内容主要包括重要的文化政策、对文学有显著影响的文化生活、作家交往、作家活动(如生、卒、入学、中举、中进士、历官、游历等)、重要作品的创作出版和评论、争鸣六个方面。”(相关报道见《中国新闻出版报》12月31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