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简报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2002年大事记

1月

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我中心陈锋教授的专访文章,题为《历史教育与人的现代化》。陈教授在访谈中指出,史学的过度繁荣与萧条都不是正常现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精神文明和人的现代化更为迫切,从优秀的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进一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准后,当人们追求精神休闲和提高文化素养时,历史可能会被更多的人光顾。在这一趋势下,历史学有可能适度转热。同时,人的精神层面的现代化比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更难实现。实现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价值追求、爱国情怀等要素,而历史教育恰恰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功用。因此,现代化进程越是加快,史学研究和历史教育越应该受到重视,也需要培养更多的历史学专门人才。

陈锋教授在访谈中回顾了自己的从事史学研究的成长经历,认为系统的史学知识并非全在课堂里获得,阅读教材和相关书籍要比听毫无新意的课更好。他强调,应当更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他们有所追求。在教学中应当更多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类似于日本大学中的“研讨班”,让学生有轮流“发表”的机会。他说,讲述一门课程,与教材契合的部分应占较小的比重,应该让学生获取教材以外的内容与信息;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则要从论题选择、资料运用、框架结构、学术规范(包括写作规范、技术规范)等方面着手。为他们将来成为历史学的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0日,在春节来临前夕,中心召集校内全体专兼职人员举行工作会议。冯天瑜主任、郭齐勇副主任、陈锋副主任就本年度的工作作了简略报告。与会成员在亲切、热烈的气氛中,回顾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走过的历程,对目前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尤其是对中心未来的发展计划,提出了不少具体的设想和建议。

3月

1日晚,郭齐勇教授在本校教四楼为我校本科生作了题为“中国哲学的特点与意义”的演讲。

7日—13日,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早稻田大学工藤元男教授率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4人来访。

13日晚,郭齐勇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素质系列讲座作了题为《全球化、中国化和儒学》的演讲。

11—14日,陈伟教授前往香港出席由香港大学中文系主办、香港大学语言学系协办的“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题为《“张家山汉简杂识》的论文。

15日,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彭佩(T.J.Pempel)教授和该校东亚图书馆馆长周欣平(Peter Zhou)博士一行来我中心访问。中心郭齐勇、陈锋、陈文新教授接待并与之进行亲切交谈。宾主双方首先介绍了各自研究单位的人员组成、研究范围、学术重点,还相互介绍了各自学术单位的工作运作模式,然后围绕今后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坦诚的会谈。最后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二、三年间,就东北亚的文化互动及其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术交流,如时机成熟时,可以共同召开一次相关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谈时我校社会科学部陈广胜部长在座。

21—24日,吴根友教授出席南京大学举办的“现代西方公共哲学学术研讨会”,提交了题为《从一国宪政到万民宪政——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思想述评》的论文,并作了大会发言。

26日,《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发表了我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的专访文章,题为《研究近代中日汉字文化互动的意义》。在访谈中,冯天瑜教授简述了他近年一直在进行的对近代中日汉字文化互动的研究,此项研究自他1998年4月在日本讲学时便已开始。他认为,自近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非常频繁,大大地激活了汉字文化的活性,大量反映社会变迁和外来文化渗透的新词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这一过程到现在还在继续,因此,研究近代以来中国语言文字的流变本身对我们正确认识近代出现的新词汇和正确对待今天产生的新词汇都将很有裨益,可以说既具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又具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厘清近代以来汉字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就必须研究近代以来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强势影响以及近代以来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对汉语发展的影响,因为今天耳熟能详的许多汉语词汇就是近代从日本传入的,而此中的经验教训当然值得我们给以科学地总结。

冯天瑜教授谈到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其中至少有二三百个新词其实是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只不过由于时机不合适没有传播开。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士大夫徐光启等在翻译西学典籍时,就开始创制了部分汉字新词,但由于从明末到19世纪末,中国社会还在封闭中摇晃,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有限,因而这些新词没有传播开来。而日本人在翻译西书时多借用汉语词汇,并利用汉字造字法创制新词。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崛起,中国人留学日本一时成为潮流,日本人用汉语翻译西文时所创造的大量新词就通过留学生在国内知识界广泛传播开来。时过境迁,后人不明究竟也缺乏研究,就以为这些新词都是从日本传入的,而忘记其中有些词其实在中国早就有了。近代日本知识界在翻译西学术语时创制汉字新词汇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选用中国古典词汇,注入新的内涵,如“经济”、“革命”等词;二是运用汉字造字法并参酌日语习惯创制汉字新词,如“科学”等词。冯教授指出,近代出现的一些汉字新词并不全出自日本,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自己的创造。但由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很快发展成为非欧美国家实现近代化的“优等生”,对中国文化产生一种强势影响,所以,近代日本知识界创制的一批汉字新词在中国很快传播开来,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代从日本传入的汉字新词,“革命”、“共和”等词即译制很成功,而“经济”、“封建”等词则是一种失败。

28-31日,我中心召开“中国文化史与中国经济史互动研究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外地学术委员及部分本地学者楼宇烈、李伯重、马敏、郑振满、陈春生、冯天瑜、郭齐勇、陈锋等人与会,并分别作了发言。我中心的其他成员和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第一,中国文化史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交叉互动研究;第二,我中心的运作现状和未来发展。与会成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关于中国文化史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互动研究,学者们认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实则很难区分,深入的研究,关键是找到切入点。社会内部有一个内在的脉络,生活是同一个过程,没有所谓片面的、单纯的经济、社会或是文化。学者应当带着一个总体的历史观,去研究一个区域单元。长江中游是明清时期各种因素交汇之地,是当时中国最有活力的地区,汉口是四大镇之中最大的,但湖北其它地区则处于刚开发地区,尤其是明清时期该地区又是移民社会,因此,研究长江中游就具有特殊的典型意义。如果研究得好,中国经济史、社会史都有可能由此而有突破性进展。

如何界定“传统”?有学者指出,首先应当把传统界定为有生命力的能够传承到现在的东西,这样说来,研究历史也就是研究传统文化,包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各个层面。傅衣凌先生强调区域研究,将这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起来研究,是比较可行的。在区域社会和乡村生活的研究中,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人类学都是相通的,就是关注这一块土地上的人的生活样式。

关于明清时期中国文明的世界地位,大家认为,中国并不是如有些学者所说的十六世纪后落后了,其实,当时中国在世界上仍是先进的,正是明清时期思想的成熟、制度的完备、疆域的确立、人口的增长等,等等,奠定了今天中国现代化的基础。明清时期中国文化达到极致,具有近代化的因子,但是中国的近代化并未展开。西方汉学界对明清的经济实力有重新评估,提出了重新评价中国明清史的思路,如果我们不承认国际史学界重评明清史,那么就很容易重新回到黑格尔所说的中国是僵化的木乃伊的认识。吴承明先生90年代否定了资本主义萌芽说,傅衣凌先生最后也对封建社会说提出质疑。

关于本中心的运作现状和未来发展,学者们也提出了切实的意见。有学者指出,现在部分中心的运作有些地方不明确,课题太大,一年要两个重大课题,但一个课题只有三年,课题的质量很难保证。建议以后报课题应更小些,有些课题可以连续起来套作,既可以保证经费,又可以收连续功效。时间上,可从晚清研究上溯至明清,下延至民国时代;空间上,更注重与欧洲、日本等地进行比较研究。部分学者建议,中心的工作应立足于区域研究,注重学术积累,多做资料建设,带学生下去抄录碑刻,收集民间文献。中心是否可以申报“民间文献收集”这样的课题,既可以出成果,又可以训练学生。

本月,吴根友教授以“儒家君子人格及其现代意义”为题,分别在湖北工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做了两场学术报告。

本月,李少军教授受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委托(与本中心的学术委员会议时间冲突),到上海复旦大学参加了“教育部社政司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综合片主任会议”。在会上,李教授汇报了2001年度我中心的建设与科研情况,与其他研究基地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各自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作了商讨。此次会议所讨论的问题,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整理后上报教育部社政司。

4月

3月30日—本月2日,郭齐勇、陈伟及彭浩教授一同赴北京出席在清华大学召开的“新出楚简与儒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陈伟教授提交了论文《上博、郭店二本〈淄衣〉对读》,彭浩教授提交论文《〈诗论〉留白简与古书的抄写格式》,郭齐勇教授主持一场大会。

3月12日—本月12日,丁四新副教授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Marcel Granet学院院长F·Jullien教授的邀请,在法讲学一月。演讲总题目为“简帛《老子》研究”,提供了三篇中文论文,分别为“简帛《老子》思想研究的前缘问题报告”、“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论简本与帛本、通行本《老子》的思想差异”。由在法的华人学者李彦如、齐冲博士作书面及现场翻译,在巴黎七大东语系作了两次演讲。又受巴黎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主任徐丹博士的邀请,作了简帛《老子》的语言学方面的报告。丁四新副教授还拜访了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老人,参观了先贤祠、罗浮宫等地,归国后不久写作了《先贤祠颂》一诗。

17—18日,郭齐勇教授在本校出席“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及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与风格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20—21日,龙泉明教授参加第二届中国现代文学亚洲学者国际学术会议“越界与跨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区域视角与多元探索”,主持了第二场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发言,题目为《中国现代诗学历史发展论》。

21日下午,郭齐勇教授在教五楼为我校MBA班作了题为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的演讲。25日晚,他还在教四楼为我校本科生作了题为“大学教育理念、目标与人性养育”的演讲。

本月下旬,陈文新教授赴北京参加由《文艺研究》编辑部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明代主流诗学论诗的音乐性》,得到会议主持人及多位代表的好评。

本月,郭齐勇教授将近年来收藏的一部分书刊杂志共计103种、1266册赠送给本中心资料室,其中包括《周易宝典》一套四册,还有一批国家核心期刊如《新华文摘》、《孔子研究》等等,另外有哲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00多本。

5月

10—11日,龙泉明教授先后在西南师范大学和重庆师范学院讲学。

23日下午,郭齐勇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为教师作了题为“出土简帛与先秦哲学”的学术报告。

25日至26日,徐水生教授在台北参加了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经学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儒道学术国际讨论会”,提交并报告了论文“论庄子哲学的类比方法”。

6月

2日下午,郭齐勇教授在教五楼为我校MBA班作了题为 “中国哲学精义” 的演讲。

16日,杨逢彬副教授在北京大学参加了全国综合性大学汉语教研室主任会议。

20日,陈文新教授的选题《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入选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21—24日,吴根友教授赴香港法住学会参加“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研讨会。

26日,杨逢彬副教授参加了南昌《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

26日,龙泉明教授应邀参加由山东大学主办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与文史重构”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题为《中国40年代现代现代主义的调整与转化》的重点发言。29日,他还应山东大学文学院邀请,为其研究生作题为《关于“中国新诗成就估评”》的学术演讲。

本月,彭富春教授、龙泉明教授、李工真教授的论著获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冯天瑜教授、陈锋教授、吴根友教授以及杨逢彬副教授的论著获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本月,冯天瑜教授应邀赴德国特里尔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讲学活动,在访问期间,作了题为《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政治思想的近代性》等两场学术演讲。

本月,丁四新副教授申请的教育部“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中的优秀博论文作者资助项目“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获准立项,未来5年的资助经费总额为45万元。2002年13万元的资助经费已划拨。

本月,徐水生教授申报的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哲学与日本近代思潮”,获准立项,资助总额为6.5万元。

7月

3日,我中心召开办公会议,参加会议有:冯天瑜、郭齐勇、陈锋、陈文新、吴根友、杨华、曾繁宏等,会议由冯天瑜主任主持。会议讨论了《人文论丛》的出版、我中心网站栏目的设计等问题;会议同时决定藉《杜维明文集》公开发行之机,于12月举行一个小型学术会议。

11—18日,吴根友教授应浙江师范大学师培处之邀,为该校研究生讲授中国哲学。

20日,龙泉明教授应邀在200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讲学。

28—29日,陈伟教授参加了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与台湾楚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的“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郭店简书〈性自命出〉校释》。

本月,陈锋教授当选为“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副主委。

8月

7月27日—本月3日,曾繁宏同志参加了由我校社会科学部组织举办的暑期社科科研管理人员封闭性培训班,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的三个重要讲话。

6—9日,陈伟教授在广州、番禺参加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主办的“纪念商承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郭店简〈六德〉校读》。

10—14日,郭齐勇教授赴西安交通大学出席“第六届场有哲学与非实体转向国际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基调演讲:《从场有哲学的视域看中国的特性》,又主持一场分会。

18—23日,吴根友教授在苏州参加哈佛燕京学社与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文明的对话:东亚的现代性”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如何看待“明清之际”价值观念变化的现代性气质?——兼论现代性的精神气质及其隐忧》,并在大会上发言。

20日,龙泉明教授应邀参加由新疆大学和《文学评论》编辑部合办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研讨会,主持会议并在大会上作题为《中国新诗“发展论”概评》的学术报告。

27日,陈锋教授、任放副教授合写的文章《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头版头条发表,文中强调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9月

2—4日,我中心与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共同举办了“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会议,我中心冯天瑜教授、陈锋教授、杨华副教授参加会议。

我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武汉市政协刘善璧主席致开幕辞,他高度评价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尤其是张之洞对武汉早期现代化的功绩,并结合武汉市改革开放的实际,谈及武汉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看法。其后,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发言。章先生称,由于研究近代民族资本家张謇的缘故,多次到张謇的故乡——南通踏访历史的踪影,搜集有关的资料。南通是这位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状元资本家大展宏图的地方,他在那里办实业、兴教育,在近代化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张謇与南通之间,已经形成一种历史的情结。与张謇一样,张之洞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宦海沉浮几十年,在武汉的时间最长。那时,张之洞身为湖广总督,在武汉呆了整整18年。然后,离开武汉,入参军机,进入清廷最高决策圈。在武汉,张之洞创办了具有近代工业特质的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纱布丝麻四局,创办了从初等学堂到高等学堂的相当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创办了近代化的军队,创办了近代化的图书馆、报刊、编译、制图等文化事业,创办了近代商务局、商务公所及商品交易会,创办了近代交通业——芦汉铁路。由于张之洞的开创之功,所以武汉成为清末仅次于上海的近代大都市。然而,百年沧桑,张之洞斯人已去,武汉雄风不再。而且,徜徉于当今的武汉街衢之间,人们很难感受到张之洞过去的存在和现在的存在。我们愧对张之洞,愧对历史,也愧对自己。他呼吁:作为武汉市民,应该感受张之洞;作为武汉学者,应该研究张之洞。武汉市应该打张之洞这张牌,这是历史铸就的名牌,是武汉市独有的名牌。我们要学习张之洞开拓创新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恢宏洒脱的气魄,踏实稳健的作风。他并且建议在武汉市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张之洞研究中心”。武汉曾是张之洞创制耸动中外视听的“湖北新政”的大舞台,武汉拥有这么多的历史学者和近代史专家。把历史与现实相互贯通,把张之洞与武汉现代化建设纳入我们的视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力求早日将武汉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城市。开幕式上,武汉大学副校长胡德坤教授也作了简短发言。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简永福院长、首都师范大学邱远猷教授、河北大学黎仁凯教授、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皮明庥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德馨教授、武汉大学萧致治教授,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有来自海内外的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学者们就张梁交谊与晚清政局、张之洞与武汉近代化、清末湖北水患与张之洞的洋务新政、张之洞在武汉的民间形象、张之洞主持湖北新政的财政基础、张之洞湖北新政遗产的历史命运、张之洞建构湖北新政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张之洞与晚清币制改革、张之洞对商人群体的扶持、张之洞督鄂时期的外才引进、张之洞调停满汉轸域的努力与晚清政局的演变、张之洞以近代化追求的文化特色、张之洞“游学”“广译”之倡与近代术语促成、张之洞与中国法律近代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我中心陈锋教授主持闭幕式,湖北通志馆陈辉教授、武汉大学吴剑杰教授、中山大学林家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学照教授、湖北大学陈钧教授、四川大学谢放教授、美国卡尔屯大学尹圣柱助理教授、日本大分学院邓红助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罗福惠教授、湖北大学何晓明教授,在闭幕式上作了学术报告。《人民日报》大业影视公司卢江仑艺术总监,就拍摄电视连续剧《张之洞》作了说明。这之后,由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解家麟主持闭幕式,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张笃勤研究员作了学术讨论总结。闭幕式后,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汉口武汉迎宾馆桔园楼设晚宴招待会议代表。

16日,德国特立尔大学汉学系主任梁镛教授访问我中心。

16—20日,郭齐勇教授在本校与吴根友教授共同主持教育部委托举办之“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高级研讨班,郭齐勇教授致开幕词并作了题为《试论中国哲学的特质》的演讲,另外又提交了题为《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的论文。

16—23日,吴根友教授组织并主持了“第一届海峡两岸傅伟勋、韦政通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学术研讨会”,郭齐勇教授致开幕词,宣读论文《论傅伟勋的学术贡献》,主持一场会议,又提供、印发了另一论文为《论傅伟勋的生死智慧》。吴根友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创造的诠释学——一条通向未来中国哲学的可能之路》。

18日,郭齐勇教授在我校出席了“第一届海峡两岸西方哲学东渐学术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致词。

26日,郭齐勇教授在湖北大学出席“第一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华文化建设”研讨会,并作了题为《有关儒学的自觉自识》的大会报告,会上印发了这一学术论文。

27日,冯天瑜教授和陈锋教授被武汉市人民政府聘任为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本月下旬—10月中旬,冯天瑜教授到日本进行学术访问。

本月—11月,陈锋教授在日本东京大学任客座教授,并应邀先后到日本女子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神户商科大学、京都大学、千叶商科大学、横滨国立大学讲学。

本月20日—11月21日,日本著名史学家谷川道雄先生(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武汉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我中心学术顾问)在我中心的协助邀请之下来我校讲学,冯天瑜教授、杨华副教授参与了接待工作。两个月期间,谷川先生先后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战后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及其特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日本中国史研究中的共同体问题(上、下)”、“中国前近代社会的基本构造试论(上、下)”等6次学术讲座,还对全校师生作了3次公开讲演,分别分别是“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之我见”、“中国历史上所见之人类共存思想:‘义’的社会史”、“日本的史学大师内藤湖南”。

10月

4日,郭齐勇教授在本校出席“第三届东亚符号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开幕式上致词。

19—21日,郭齐勇教授、陈伟教授出席在华中师大召开的“秦汉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郭齐勇教授主持了其中一场报告会、陈伟教授发表论文《郭店简〈五行〉零释》。

25—27日,王振忠教授参加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中国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并提交论文者,有美国普林斯顿、波士顿、纽约、密西根、芝加哥等大学的6位学者和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暨南国际大学的9位学者。

27日,郭齐勇教授出席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 高层学术论坛,宣读论文《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其发展的新契机》。

本月29日—11月2日,吴根友教授在浙江师范大学做访问讲学,作了题为“如何做个健全的现代人”和“儒家君子人格及其现代意义”的学术演讲。

11月

7—10日,吴根友教授在湖南衡阳参加“纪念王船山逝世3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第三场大会上发言,题为《“我者,大公之理所凝也”——以王夫之为例的明清士人的理想人格论》,并主持了一个分场所的学术讨论。

11—15日,徐少华教授邀请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夏含夷先生来中心进行学术讲座,先后在中心作了两场讲座:“近年来欧美汉学界有关先秦历史与文化研究的新思路、新近展”、“《竹书纪年》的编撰及其对《竹书纪年》的影响”。同时,与我中心及历史系、人文学院的师生就中国上古历史与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并就今后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共识。

10—13日,陈文新教授赴南京参加“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宣读论文《〈西游记〉与民间信仰世界》,并担任11月12日上午学术报告的主持人。

10—25日,李工真教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开办《纳粹主义问题》专题课,并为北京大学全校师生作了三次讲演(共十讲)。

本月,郭齐勇教授赴台湾各学术单位,进行了系列学术活动。11日下午,在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所)为师生演讲:“现代新儒学的回顾与反思”。13日下午,在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所)为教师与研究生演讲:“出土简帛与先秦哲学”。14日下午,在台湾佛光大学哲学所为教师与研究生演讲:“新近出土简帛与中国经典诠释”。18日下午,在台湾大学哲学系(所)为教师与研究生演讲:“现代学人关于现代新儒家的研究”。20日上午,在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为师生演讲:“楚地出土简帛与儒道两家学术”。20日下午,作为“东吴大学哲学讲座”主讲人,为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所)师生演讲:“经学的诠释与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21日下午,在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为师生演讲:“楚地出土简帛与先秦经典”。23日,在台湾政治大学出席由该校主办的“易经哲学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在会上发表论文:《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27日上午,在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为师生演讲:“现代新儒家的《周易》研究与易学观”。27日下午,在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为教师、研究生演讲:“楚地出土简帛与先秦思想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学术演讲)。28日上午,在台湾中央大学哲学所为教师、研究生演讲:“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存论向度”。

14—17日,陈文新教授赴上海参加“第二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在大会上宣读论文《论贾宝玉的谱系归属》,并担任11月16日上午学术报告的主持人。

12月

1日,湖北经济台“提案追踪”栏目来访了陈锋教授,并播出了他在年初的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的提案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的情况,该提案名为《关于保护咸宁地区明清民居,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的建议》,

5日晚,郭齐勇教授在我校教五楼为全校作了题为“中国哲学的生存论智慧” 的演讲。

5—9日,陈锋教授在浙江湖州参加“江南城镇国际学术讨论会”预备会议。

8日,《武汉晚报》“春歌访谈”专栏刊登了对冯天瑜教授的专访:《在历史的隧道中穿越》。

12日,吴根友教授出席武汉音乐学院“道家音乐研究与培训中心”成立大会。

12日,中心陈文新、曾繁宏老师参加了在行政楼第一会议室召开的文科科研会议,主要内容为检查、督促各单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完成、安排年终科研工作考核事宜和布置2003年科研工作。

13日,我中心与《江汉论坛》杂志社联合邀请武汉地区明清历史与文化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以“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为专题,在我中心举办了一次学术沙龙。与会的专家学者有冯天瑜教授、陈锋教授、吴根友教授、李少军教授、谢贵安教授、王雪华副教授、任放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的罗福惠教授、吴琦教授,湖北大学的何晓明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许苏民研究员、张艳国研究员、黄长义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的段超教授。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对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诸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主要议题有“明清之际西学与中国学术近代转型”、“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潮”、“明末清初的科学思想”、“明末清初的世界观念”、“明末清初的城市化”、“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研究的方法论”、“中国早期近代性问题产生的文化背景”等。

13—15日晚,吴根友教授在湖北黄石参加由湖北孔子研究会与黄石师范学院其同主办的“儒家伦理与现代公民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建立现代人际信任的传统资源——从〈论语〉、〈老子〉文本中看先秦儒道两家的信任思想》,并在第三场大会发言。

17—20日, 郭齐勇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出席“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22日,吴根友教授出席长春观“武汉道家道教研究会”成立大会。

28日,吴根友教授参与组织并出席2002年湖北省哲学史年会。

28日下午,杨华副教授邀请考古系杨宝成教授作了题为《枣阳九连墩楚墓发掘概况》的讲座。枣阳九连墩楚墓是近年来楚文化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其中出土的车马、乐器和楚简等随葬物为此前楚墓所罕见,由于媒体的转播,引起世人瞩目。刚从考古工地归来的杨宝成教授对现场的具体情况和该墓的历史意义作了生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