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简报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大事记

1

德国特里尔大学寄来张杰(昌切)副教授的《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一文德译稿,此前该文发表于国内《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此次译成德文发表曾征得作者同意,并附有作者简介。

8日,日本爱知县立大学校长、著名明清史专家森正夫教授来我中心进行学术交流,作了题为“明清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报告。森正夫教授在明清经济史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与我校陈锋、张建民等教授近年来建立了学术联系,这是他首次到我中心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16日,吴根友副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近十年来美国儒学研究》一文。

24日,我中心张建民教授和吴根友、杨华两位副教授分别就其出国访学经历作了汇报演讲,此前他们分别在日本德岛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作了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他们分别回顾了各自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经历,并对当今汉学研究的信息、方法,以及各类学术动态作了简单介绍,尤其是对中外的研究生教育方式作了比较。

31日出版的日本东方学会主办的《东方学》第101辑,刊登了关西大学吾妻重二教授的《朱熹纪念国际学术会议》一文,文中较详细介绍了我中心郭齐勇教授关于朱子与王夫之心性情才论比较研究的论文,该论文在2000年10月上海召开的朱子学会议上发表。郭齐勇教授近年来除了主持“近50年来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史”等国家重大课题以及继续从事新儒学的研究之外,还在宋明理学的内在学理转进方面投入了相当的关注,这篇论文即是他在这方面系列成果的一部分。

李维武教授所著《中国哲学的转型与重建》(15万字),收入《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哲学卷),2001年1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

李维武教授的专著《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10日,教育部社政司顾海良司长来我中心视察调研,我校六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负责人集中在我中心会议室进行座谈。顾司长传达了教育部有关基地建设的精神,就如何加强基地建设提出了若干指导性意见,鼓励相关部门积极探索科研改革的新模式。陈锋教授代表我中心作了工作汇报。我校胡德坤副校长、社科部陈广胜部长,以及人文学院陶梅生书记会谈时在座。

8日至16日,陈锋教授参加湖北省政协第八届四次会议。

27日,郭齐勇教授在全校作了题为《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演讲。这是我中心“系列人文讲座”在本年度的首场讲座。

3

8日至10日,我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日本早稻田大学工藤元男教授来我中心短期工作。3月9日下午作了题为《包山楚简“卜筮祭祷简”的研究背景》的学术报告,对他此前在本中心住所期间工作的成果作了汇报,并就他对于楚简所载祭祀系统的相关研究方法、特点作了阐释。工藤教授一直从事中国出土简帛的研究,尤其是在秦汉法律文书(云梦秦简)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工藤教授是我中心首期重大课题《战国时期楚地出土简册的整理与研究》的重要研究成员,其分工负责的部分是有关律令、祭祀和习俗等方面。他去年就曾在我中心的前身——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进行过为期一个月的住所研究。

13-19日,龙泉明教授在广州参加“价值重建与21世纪文学研讨会”,主持会议并作了发言。

13日,陈文新教授向全校作了题为《我看< 红楼梦>》的讲座,这是我中心“系列人文讲座”在本年度的第二场。

20日,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官文娜教授来我中心作了题为《日本家庭血缘结构的历史考察——中国宗族结构的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分“研究的目的”、“古代社会的婚姻形态及血缘结构”、“氏族系谱中的非出自(继嗣)系谱性质”、“日本历史上的养子制度”、“结语”五部分,对中日两国的宗族结构、社会组织形态等方面作了比较阐述。

29日,吴根友副教授应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张曙光教授邀请,在华中科大作演讲。题目:“从人道主义看儒家仁学与自由主义对话的可能性”。

复旦大学教授,我中心兼职研究人员王振忠先生发表论文《清代一个徽州村落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于朱国宏等主编的《中国社会变迁反观与前瞻》一书,该书2001年3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杰(昌切)副教授参加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举办的“邓一光《想起草原》讨论会”。

谢贵安副教授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旅游风俗》一书,该书共17.5万字。

中心制定“十五”规划,并分别寄与各学术委员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全部得到反馈。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我中心的学术规划,并就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4

1-3日,郭齐勇教授应邀赴北京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价值与伦理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当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17-22日,陈文新教授在淄博参加“第2届国际聊斋学学术研讨会”,并就会议议题作了多次发言。

23-28日,《中华大典·文学典》编辑部负责人高纪言等来武汉大学抽阅部分稿件,对我中心副主任陈文新教授所负责的明文学部(二)表示满意。

25日,武汉大学哲学系作学术交流,吴根友副教授介绍哈佛访学经历,并作题为“从人道主义看儒家仁学与自由主义对话的可能性”的学术报告。

冯天瑜教授结束在日本爱知大学的讲学工作,回到武汉大学。

我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来教授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召开的“多元之美——北京大学比较文化国际讨论会”上宣读论文:《百年中国哲学研究的中西问题》。

我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丁四新讲师的博士学位论文《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入选200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李学勤先生、庞朴先生在该论文的评审报告中指出,就对郭店楚简的学术内涵作全面系统的研究而言,就研究所涉及的深度与广度而言,当时尚未有出其右者。丁四新的导师是我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丁四新的博士论文已于2000年10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邹逸麟教授任主编,我中心兼职研究人员王振忠教授任副主编的《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5

1日,徐少华教授在荆州“龙舟艺术学术讨论会”上宣读论文《从郭店楚简析楚国教育特征》。

9日和6月1日,陈文新教授在湖北工学院演讲《我看<红楼梦>》及《再谈<红楼梦>》。

13日,陈文新教授在《人民日报》第4版发表论文《“戏说”现象浅析》。

4-19日,陈锋教授在北京参加“清史纂修研讨会”,在闭幕式上作以“《清史》编撰体例”为题的大会发言。

15日,李维武教授在《福建论坛》2001年第3期发表论文《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15-28日,兼职研究人员彭浩研究员到我中心就其参加的我中心首期重大课题《战国时期楚地出土简册的整理与研究》进行了短期住所研究。

19-23日,陈锋教授在天津参加“历史上的人口行为国际学术研讨会”。

下旬,徐少华教授在杭州浙江大学参加“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楚都寿春及其历史地理分析》。

22日晚,应武汉大学本科生学生会邀请,吴根友副教授在教三楼001教室作“美国的沙龙与学术”的报告。

陈来教授在北京参加了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召开的“国际二程学术讨论会”,宣读了论文《从朱子仁说看朱子与程颐的不同》。此后,赴南京大学参加“第二届思想史国际讨论会”,宣读了论文《孔子与早期儒家伦理的特质》。

28日,彭富春教授参加在武汉大学举行的“基督宗教与当今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基督教的现代启示”的发言。

我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校庆报告会上,宣读了论文《新近发现的徽州文书与徽州学研究的新进展》。

郭齐勇教授于2001年5月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到德国特里尔大学访问了一个月。郭教授应邀作了《近年来中国大陆文化思想论争》的学术报告,评述了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等思潮。

本中心兼职研究员、彭浩教授5月份住站研究,为配合本中心重大课题“战国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作了几场有关出土简帛的讲座。

龙泉明教授在《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发表论文《我看“后新诗潮”》。

龙泉明教授在《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发表论文《中国诗歌回顾与展望》。

《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发表程华平《上海近代小说暨陆士谔小说国际研讨会综述》,文中对陈文新教授提交该大会的论文《<新石头记>的文化解读》(与王同舟合作)给予较高评价。

彭富春教授在《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发表论文《马克思美学的现代意义》。

彭富春教授在《文艺研究》2001年第2期发表论文《当代中国思想的困境与出路》。

彭富春教授在《哲学动态》2001年第5期发表论文《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一)》。

陈来教授在《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发表论文《梁漱溟的早期文化观》。

陈来教授在《浙江学刊》2001年第3期发表论文《宋明儒学研究的方法、视点和趋向》。

徐少华教授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发表论文《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

6

3-18日,陈锋教授为“20世纪汀泗桥镇的社会发展变迁”项目在咸宁作田野调查。

5-8日,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在北京参加教育部召开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在会上作了题为“团结协作,交叉互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工作汇报”的发言。

我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获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课题名称为“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村落社会生活”,课题经费4万元,拟于2004年完成,最终成果为《徽州村落文书资料类编》(资料集)和《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村落社会生活研究》(专著)。

9-10日,李维武教授赴中山大学参加该校哲学系中国哲学史专业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会。

25-27日,李维武教授赴上海参加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研究所召开的“全球对话中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全球化与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学术报告。

龙泉明教授,于6月底在武汉大学主持了“当代流行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陈文新教授在《蒲松龄研究》纪念蒲松龄诞辰360周年专号上发表论文《纪晓岚对<聊斋志异>的批评与调侃》。

陈文新教授在《水浒争鸣》第6辑(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表论文《金圣叹论小说“文法”》。

彭富春教授在《哲学动态》2001年第6期发表论文《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二)》。

徐少华教授在《江汉论坛》第6期发表论文《郭店楚简<六德篇>探析》。

7

张洁(昌切)副教授7月初参加由武汉大学中文系、美国西东大学东亚研究所和《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当代流行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关于网络文学的发言。

冯天瑜教授7月参加了在北京由中国史学会举办的“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会议”。

20—24日,郭齐勇教授与吴根友副教授一起到北京出席了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并主持了一个分会场的报告会。他宣读的论文为:《出土简帛与经学诠释的范式问题》。

中旬,陈伟教授应工藤元男教授之邀,作为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的客座教授对日本作短期访问。其间,在早稻田大学和东北学院大学作了《入门·预流》的演讲,并出席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召开的会议,作了“楚简与楚史研究”的学术报告。此外,还访问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与文学部、日本女子大学。

10—14日,龙泉明教授参加了由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并主持会议一次。

中旬,陈来教授参加了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20—24日吴根友副教授在北京出席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提交论文《李大钊社会思想述评》,在第七场分组会上发言。

我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陈来教授在《哲学门》2001年第1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发表论文《春秋时代的德行伦理》。

彭浩研究员新著《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注释》,由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8月

7—10日,龙泉明教授在北京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文化视野与中国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发言并主持会议一次。

12—14日,吴根友副教授出席安徽屯溪国际儒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事实与价值之辩证——戴震道论发微》。

昌切副教授,湖北电视台影视频道8月份连续5次播出他参与的谈话节目“二战反思录”。

我中心协办“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8月16日至1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学会和长沙市人民政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是这次大会的协办单位之一。这次大会在与会学者来源上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是与会学者众多,不包括列席代表,共有国内外学者160人参加;其二是中国大陆学者与港台、国外学者数量相当,各占80名,日本、韩国和台湾的与会学者人数众多。我中心专职研究员郭齐勇、徐少华、陈伟教授和丁四新讲师及历史系罗运环副教授参加了这次会议,郭齐勇、徐少华、陈伟和罗运环四位教授宣读了论文,分别是《再论“五行”与“圣智”》、《从郭店楚简论中原文化和儒学在楚地的传承》、《郭店简书〈尊德义〉校释》和《释包山楚简 敔 三字及相关制度》,他们的论文在大会上都引起热烈讨论。此外郭齐勇教授就李承律博士将郭简《唐虞之道》判定为墨家著作提出了批评,对李学勤先生的学术报告做了补充。罗运环教授对其他学者有关文字上的发言提出了多项质疑,丁四新博士就日本学者谷中信有关《太一生水》的发言提出了重新思考其学派性质和竹简上下两部分关系的不同意见。

中旬,彭浩研究员出席在长沙举行的“长沙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从张家山汉简〈算数书〉到〈九章算术〉》一文。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我中心承办的《中国哲学史》(季刊)2001年第3期(总第35期)于2001年8月25日出版,该期是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的专辑。本期执行主编是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我中心副主任郭齐勇教授,承办单位是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及湖北省哲学史学会。本期共收有专题论文18篇,有7位作者属于我中心的研究员,4位作者属于他们的研究生。从研究对象来看,该期论文集中在郭店楚简的研究上,主要涉及《五行》、《性自命出》、《六德》、《唐虞之道》、《老子》、《太一生水》等;有一篇与秦简《归藏》相关,一篇研究帛书《周易》,一篇探讨上海楚简,还有一篇从出土文献讨论孟子与燕齐战争的问题。从成就上来看,《五行》的篇章结构、文本校释和内在哲学意蕴的深层发现,推进了它的研究;“情”字在先秦经子中的内涵得到了详细的文献解诂,《性自命出》的儒学特征重新得到了肯定;《尊德义》篇得到重新缀连,并进行了详细的校释;《老子》部分文本得到新的解释,有关《老子》研究的方法学问题也得到讨论;秦简《归藏》的部分文字得到考证;而帛书《缪和》、《昭力》的“子曰”被重新论定为“孔子曰”等。

26—30日,我中心兼职研究员向荣副教授在贵阳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作为特邀代表作“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啤酒店问题”的主题发言。

下旬,龙泉明教授应邀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讲学,作了题为“谈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报告。

昌切副教授赴宜昌、襄樊和沙洋,为湖北省高中教师提高班讲授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熊十力全集》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是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萧萐父先生,副主任是武修敬先生,委员有我中心专职研究员、副主任郭齐勇教授等;《全集》主编是萧萐父先生,副主编是郭齐勇教授。《全集》共分本文8卷和研究性著作附卷(上、下卷),共计10大册,定价人民币980元。《全集》大体上按熊氏各书原印行或写作的年代先后次第安排。为便于读者阅读,熊著各书都经过编者的重新标点,并标明书名、专名。为存真计,作者的修订、眉批、笺条等作为校注放于书末或篇末。在编纂整理的过程中,编者遵循“全”、“真”、“准”和“新”的原则,力求搜集完备,点校精严,使之成为迄今为止海内外第一部完整的《熊十力全集》。熊氏原已印行的讲义、著作、语要等按发表或写作的年代编为前七卷。第八卷编入散见的熊氏论文、佚稿、书札等。第九卷则为附卷,编入自三十年代初期以来,海内外、各宗各派有关熊十力哲学的某些评论,以供读者参阅。《熊十力全集》的出版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件大事,这主要是因为熊十力卓越的哲学贡献及对后学的广泛影响,另外他的思想对于加深民族智慧及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亦有莫大的贡献。

9

7—9日,“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Xiong Shi-li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在我校珞珈山庄会议室召开。这次大会的主办单位是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和湖北教育出版社,会议主持人是郭齐勇教授。会议主题是: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会议子题包括:①熊十力的儒学与新儒学思想,②熊十力的心性论与宋明儒学,③熊十力的佛学思想,④现代西方哲学视域观照下的熊十力哲学,⑤熊十力哲学的创新与限制,⑥熊十力与20世纪中国哲学,⑦熊十力哲学的现代意义。本次国际学术会议,有来自北美、欧洲、东亚、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70余位老中青年专家济济一堂,共襄盛举。德高望重的任继愈先生、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萧萐父先生、方克立先生、陈来教授、高瑞泉教授和卜松山教授等参加了这次盛会,教育部相关领导及武汉大学副校长胡德坤教授也莅临了大会开幕式。大会印行《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册,内含论文或文章44篇,近300个16开本页码。另外还有未收入《论文集》的单篇论文近10篇,在会上散发。

在“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大会主办单位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还向参与大会的著名学者任继愈、汤一介和方克立等十位先生赠送了《熊十力全集》各一套。

在召开“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大会组委会还邀请一些著名学者参与了两场大型人文演讲活动。第一场大型人文演讲活动的主题是:全球化和中国化。主持人是郭齐勇教授。讲演者是任继愈、汤一介、方克立、林安梧和欧崇敬先生。第二场大型人文演讲的主题是:东西文明——比较、冲突与对话。主持人是冯天瑜教授。讲演者是卜松山、陈来、吾妻重二、李绍崑和高瑞泉先生。下附2001年9月21日《武汉大学报》学生记者张利强的相关报道:2001年9月7日晚、9日晚,武汉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在教五楼多媒体报告厅相继举办了两场大型人文演讲。来自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汉学家任继愈、汤一介、Karl Pohl(卜松山)、吾妻重二等10位教授作了“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东西文明——比较、冲突与对话”等精彩演讲,教室里频频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千余学生聆听了讲座。

7—9日吴根友副教授出席本中心主办的“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熊十力“明清学术史观”斠评》,在第五场分组会上发言。

7—9日李维武教授出席本中心主办的“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徐复观对熊十力思想的阐释》。

7—9日徐水生教授出席本中心主办的“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谈谈岛田虔次熊十力著作翻译》。

我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陈来先生到本中心住站研究。自9月6日住站以来,他参加了“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会议论文《熊十力与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念》一文;参与了“东西文明——比较、冲突与对话”的大型人文演讲活动;在武汉大学哲学报告厅,做了两场学术报告,其一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与转变”,其二为“明代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它们都是陈来教授为配合本中心重大课题“宋明时期长江中游的儒学研究”而做的专题学术报告。

向荣副教授于9月13—16日在天津参加了“经济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作了“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贫困问题”的会议发言。

20—25日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曾繁宏老师在陕西师范大学参加了由教育部举办的学科知识培训班。

21—29日中心副主任陈文新教授到四川成都大学出席了哲学组12个文科重点基地中心主任会议。

30日,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教师齐冲博士来访,我中心研究员杨逢彬副教授、丁四新讲师参与会谈,介绍了当前郭店楚简的研究现状,尤其是我校的简帛研究力量及研究课题。会谈后,齐冲博士参观了我中心所在地。

陈伟教授在本季度内还出席了在荆州召开的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社联与荆州市委联合主办的“荆楚文化与湖北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作了“楚地出土文献的保护、整理与研究”的发言。

由陈伟教授和中心兼职研究员彭浩教授共同主持的重大课题“战国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5月份以来,已与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荆门市博物馆等战国楚简收藏单位商谈,就合作进行楚简的重新拍照、整理达成协议,由各单位选定专业人员参加工作,制定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和编撰大纲。湖北省博物馆已将红外线摄像仪安装、调试完毕,并对曾侯乙墓竹简作过试拍,取得良好效果。拍摄工作将在10月份正式启动。预期年底完成重新拍照,尔后转入编写,在2002年10月完成初稿。其中包山简、曾侯乙简、望山简、九店简及湖南省博物馆藏简可于明年底提交出版社。同文物出版社也已初步达成出版社计划,在拍照、撰写过程中将与之保持联系,以保证质量和进度。

陈锋教授主持的基地重大项目“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课题自立项以来,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正在顺利进行。所做主要工作如下:第一,确定以《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一书为本课题的终结性成果,该书由陈锋主编,课题组成员共同承担,有关内容的撰写工作已作了初步分工。第二,为了发掘档案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与武汉市档案馆进行多次磋商,准备整理编选“武汉城市史档案资料”。由于这方面的资料数量较多、工作量较大,需要经费亦较大,初步决定该项工作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武汉市档案馆三家共同承担。这项工作已开过两次会议,第一次参加者为华中师大的马敏、朱英,武大的陈锋及档案馆的涂文学馆长,第二次参加者为华中师大的章开沅、马敏、严昌洪、罗福慧,武大的陈锋及档案馆的涂文学馆长。第三,作为课题的子项目研究,相关工作次第展开:1、冯天瑜、陈锋主编的《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已接近完成,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陈锋、张建民多次率领研究生对汀泗桥镇、刘家隔镇、莲花村等地进行田野调查,以期对20世纪湖北的农村与城镇发展变迁作出个案研究。3、任放所著《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研究》已完成初稿,正在修改。

本中心编辑的《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名家演讲集》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9月出版。该演讲集的主编是冯天瑜,副主编是郭齐勇、陈锋、陈文新,执行主编是陈文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长期面向全校举办大型系列人文讲座,该书即是在此系列人文讲座的基础上编选而成的,共收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共27位学者的演讲稿。本中心专、兼职研究员冯天瑜、昌切、陈来、郭齐勇、陈文新、龙泉明教授的演讲稿也收入其中,分别是:[1]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学思考(冯天瑜),[2]古代、西方、现在——谈谈文化重构的基点(昌切),[3]价值、权威、传统与中国哲学(陈来),[4]儒释道的人生智慧(郭齐勇),[5]如何阅读中国古代小说(陈文新),[6]中国现代作家的童年情结(龙泉明)。

萧萐父、吴根友主编的《鲲化鹏飞:传统价值的当代透视》一书,2001年9月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陈来教授发表论文《春秋时代的德政思想》于《清华哲学年鉴》2001年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陈伟教授发表论文《关于包山楚简中的“弱典”》于《简帛研究》2001年上册,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10

日本学者、武大校友伊原泽周教授再次向武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捐赠图书近三千册,本中心已辟专室收藏这批图书。彭先生主动提出分三批将其多年藏书赠送给武汉大学。1998年已有近三千册赠送给了我校历史系,已辟专室编目收藏。今年又将第二批赠送给我校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其内容包括中、日、英三种文字,大多在我校图书馆未有收藏,如《日本外交文书》、《中国共产党史资料集》、《内藤湖南全集》,以及其它日本近现代名人文集,都弥足珍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彭先生的第三批赠书正在整理中。

中旬,徐少华教授出席在湖北大冶举办的“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与中国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与中国青铜文化之蜕变”的发言。

中旬,陈文新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12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长篇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这是他所主持的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的总论部分,获得与会专家好评。

丁四新讲师的博士论文《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11

上旬,丁四新副教授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参加了由湖北炎黄孔子学会等单位主办的“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提交的学术论文为:《论帛书< 缪和>、< 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了帛书《缪和》与《昭力》的内容及其内在分别,进而认为两篇帛书的成书是有一个过程的;另外还指出了在《缪和》中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孔子与《周易》经传大有关系。我校中国哲学专业的唐明邦教授和本中心研究员李维武教授都参与了这次会议。唐教授是炎黄孔子学会的学术顾问,李教授是该学会的副会长。会中参观了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工程取水处,会后参观了道教名山武当山。

18、19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现代化史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北京、武汉、上海的30多位中国历史、哲学、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有著名学者章开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张海鹏研究员、《近代史研究》主编曾业英研究员、武汉大学历史系吴剑杰教授和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等。此次研讨会旨在回顾我国史学界对于中国现代化史与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的历程,总结已有的成绩,反思存在的缺失,探讨进一步推动这些研究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会议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与会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围绕我国史学界关于中国现代化史与社会转型研究状况的估计、现代化史研究与以反帝反封建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认识、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与文化等问题,从多种角度提出各自的意见与看法,展开了坦诚而热烈的讨论。

吴根友教授被聘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兼职研究员。

李工真教授被聘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客座教授。

11月下旬,吴根友教授出席了在山东大学召开的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作为论文评点教师,一共评审四篇论文。

12

1至2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日本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龙谷大学东洋史学研究室、德岛大学综合科学部、龙谷学会共同举办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历史特质”中日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召开。 此次会议围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历史特质这一主题,共进行了四场讨论,中日双方各有五位学者作了专题发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日本的约四十位学者,并有数十名在校研究生旁听了全部会议。 会议的日方主持者谷川道雄先生是日本德高望重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京都学派的传人。武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教授、杨华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兼论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在东亚史上的意义》和《论< 开元礼>对于郑玄和王肃礼学的择从》的报告。参加会议的另外三名中方代表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瞿林东教授、湖北省社科院的李文澜教授和武汉大学历史系的牟发松教授。他们分别就唐代史学、门阀郡望和内藤湖南与陈寅恪的“六朝隋唐论”等问题,提交论文并作了专题发言。日本学者还就中世的禅宗佛教、基层社会、血缘与地缘关系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历史特质”中日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还顺访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简称“人文研”)和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简称“日文研”)。日文研是日本研究日本文化及日本与域外文化交互关系的最高研究机构,直属于文部省,冯教授在那里受到副所长兼海外研究交流室主任铃木贞美等多名教授的热情接待,双方就今后两个中心间的学术合作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初步意向。本中心成员杨华副教授也顺访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上旬,吴根友教授组织并出席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年会。

11月和12月,李工真教授在武汉大学作《老武大拾遗》、《科学的庙堂与探索的动机》的讲演。

《中国哲学史》(季刊)2001年第3期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哲学史学会承办,郭齐勇教授任执行主编。该辑以“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思想史专辑”为主体,刊发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属于我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的成果主要有:徐少华《楚简与帛书< 五行>篇章结构及其相关问题》;郭齐勇《再论‘五行’与‘圣智’》;杨华《孟子与齐燕战争》;李维武《< 六德>的哲学意蕴初探》;吴根友《楚简本(老子)‘大植若屈’等新解》;丁四新《帛书< 缪和>、< 昭力>‘子曰’辨》;陈伟《郭店简书< 尊德义>校释》。

郭齐勇教授在《福建论坛》2001年第5期上发表《出土简帛与经学诠释的范式问题》一文。

郭齐勇教授,在《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上发表论文《再论“五行”与“圣智”》。

我中心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忠,发表论文《清代徽州与广东的商路及商业——歙县茶商抄本〈万里云程〉研究》,见《历史地理》第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振忠教授,发表论文《晚清徽州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陶甓公牍〉之民俗文化解读》,见《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振忠教授,发表论文《十九世纪徽州民俗风情的素描》,见《寻根》2001年第3期。

王振忠教授,发表论文《一册珍贵的徽州盐商日记——跋徽州文书抄本〈日记簿〉》,见《历史文献》第五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王振忠教授,发表论文《上海徽州典当商生活——民国时期婺源方氏典商信函研究》,见《上海研究论丛》第十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王振忠教授,发表论文《地域文化与文物遗存》,见《东南文化》2001年第8期“世纪论坛”。

王振忠教授,发表论文《一部徽州族谱的社会文化解读——〈绩溪庙子山王氏谱〉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徐少华教授,发表论文《包山楚简释地六则》,见《简帛研究》2001年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徐少华教授,发表论文《楚简与帛书的〈五行〉篇章结构及其相关问题》,见《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吴根友副教授,发表论文《近十年海外儒学研究综述》,见《哲学动态》2001年第8期。

吴根友副教授,发表论文《楚简本〈老子〉“大植若屈”等新解》,见《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陈文新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在《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3辑上发表论文《新石头记的文化解读》。

陈文新教授,发表在《学术论坛》2001年第2期上的论文《近百年来唐前志怪小说综合研究述评》,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7期转载。

龙泉明教授论文《中国新诗回顾与展望》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龙泉明教授,在《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痛苦的灵魂——论穆旦40年代的诗歌创作》。

龙泉明教授,在《河北学刊》2001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消费,是当代文学发展的动力》。

陈伟教授,在《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上发表论文《郭店简书〈尊德义〉校释》一文。

工藤元男教授,发表论文《包山楚简“卜筮祭祷简”的构造与系统》,载《东洋史研究》第59卷第4号。

工藤元男教授,发表论文《“日书”研究相关目录》,载《中国研究集刊》第27号。

丁四新讲师,发表论文《帛书〈缪和〉、〈昭力〉“子曰辨”》,见《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杨华副教授,在《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上发表《孟子与齐燕战争——兼论孟子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一文。

李少军副教授,在《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上发表《中国近代史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

李少军副教授,发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一文,见《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李维武教授,发表《六德的哲学意蕴初探》,见《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发表陈文新教授《明代格调派的演变历程及其对意图说的否定》、熊礼汇教授《略论王阳明对明代散文流派演变之影响》、陈顺智教授《东晋玄言诗发展述略》、余传棚副教授《花间词派评辨》等4篇论文,这组论文均为陈文新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项目的成果。

彭富春教授在《学术月刊》2001年第1期发表论文《现代性的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我中心兼职研究人员陈来先生在《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发表论文《王龙溪、邹东廓等集所见王阳明言行佚文》;他还在《孔子研究》2001年第1期发表论文《儒家礼学的精神与21世纪》。

杨逢彬副教授在《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发表论文《关于殷墟甲骨刻辞的形容词》,该文是杨逢彬目前正在撰写的专著《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的一部分。

向荣副教授发表于《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的论文《16、17世纪英国政治文化中的父权主义》由《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转载约5500字。

陈文新教授在《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上发表《元白长篇叙事诗的类型特征及其流派意义》一文。

陈文新教授在《学术论坛》2001年第2期上发表《近百年来唐前志怪小说综合研究述评》一文。

陈文新教授在《山西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上发表《纪昀何以将笔记小说划归子部》一文。《学术论坛》封二简要介绍了陈文新教授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