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3月13-19日,龙泉明教授在广州参加“价值重建与21世纪文学研讨会”,主持会议并作了发言。
● 2001年3月29日,吴根友副教授应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张曙光教授邀请,在华中科大作演讲。题目:“从人道主义看儒家仁学与自由主义对话的可能性”。
● 2001年4月25日,武汉大学哲学系作学术交流,吴根友副教授介绍哈佛访学经历,并作题为“从人道主义看儒家仁学与自由主义对话的可能性”的学术报告。
● 5月22晚,应武汉大学本科生学生会邀请,吴根友副教授在教三楼001教室作“美国的沙龙与学术”的报告。
● 2001年4月1-3日,郭齐勇教授应邀赴北京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价值与伦理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当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 应德国特里尔大学校长P.Schwenkmezger教授和汉学系主任、著名汉学家Karl-Heinz Pohl(卜松山)教授的邀请,郭齐勇教授于2001年5月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到该校访问了一个月。郭教授应邀作了《近年来中国大陆文化思想论争》的学术报告,评述了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等思潮。该校30多位师生听了这场演讲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郭教授在该校还分别与Pohl教授、资深的乔伟教授、Henrik Jaeger博士、刘慧儒博士等切磋有关跨文化对话、当代伦理的重建、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的发展问题。在德国期间,郭教授应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Ralf Moritz教授和Gabriele Goldfuss博士的邀请,到该校作了《新儒学研究在中国》的学术演讲,该校20多位师生听了这场报告,反映极佳。在莱比锡,郭教授还与该校研读中国哲学的师生就全球伦理等问题作了小型座谈。他还专程到巴黎拜访了国际知名学者、法兰西学院资深汉学家Jacques Cernet(谢和耐)荣誉教授和该院汉学所。
● 2001年4月17-22日,陈文新教授在淄博参加“第2届国际聊斋学学术研讨会”,发言多次,赢得好评。
● 2001年4月23-28日,《中华大典·文学典》编辑部负责人高纪言等来武汉大学抽阅部分稿件,对我中心副主任陈文新教授所负责的明文学部(二)表示满意。
● 2001年5月9日和6月1日,陈文新教授在湖北工学院演讲《我看<红楼梦>》《再谈<红楼梦>》。
● 2001年4月22-27日,陈锋教授在开封参加“21世纪中国的史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主持了一次全体大会,并在该大会上作“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报告。
● 2001年5月14-19日,陈锋教授在北京参加“清史纂修研讨会”,在闭幕式上作以“《清史》编撰体例”为题的大会发言。
● 2001年5月19-23日,陈锋教授在天津参加“历史上的人口行为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1年6月3-18日,陈锋教授为“20世纪汀泗桥镇的社会发展变迁”项目,在咸宁作田野调查。
● 2001年4月,冯天瑜教授结束在日本爱知大学的讲学工作,回到武汉大学。
● 2001年6月5-8日,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在北京参加教育部召开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在会上作了题为“团结协作,交叉互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工作汇报”的发言。下面是该发言的摘要: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是在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基础上,于1999年底组建而成的。2000年11月经专家评审,被教育部批准列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本中心是一个跨学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机构,它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三个一级学科,下设中国传统文化综合研究室、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室、荆楚文化研究室,办有《人文论丛》辑刊。全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校内兼职研究人员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我们还聘请了国内外5位知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并聘请了十数名中外知名学者为顾问。
近四年来,本中心相继承担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国外资助科研课题、企业委托课题等共45项,中心成员出版专著60余部,以第一署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28篇,专兼职人员共有1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中心被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第三批入选机构后,制定或修订了《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制试行办法》《经费管理制度》《项目招标与管理制度》《学术委员会条例》等5项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制定了“十五”(2001-2005年)科研规划。这个课题指南设有十个重大项目,它既立足于国内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现状,又考虑到本中心的研究特色,还充分观照国际汉学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经本中心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后,按照教育部社政司的统一运作,2001年的重大课题已向全国公开招标。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有几点初步心得,也有若干困惑,现特作简单汇报,以就教于诸位同仁。
第一,团结协作,和衷共济。中国文化的精髓与优长之一,就在于具有忠恕、礼让、谦逊的和合精神,我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理当体认、实践之,并与以提倡公德和竞争为特色的现代文明精神相互补充。我中心的专兼职研究人员都十分注重团结协作,彼此互相尊重,弃“文人相轻”,取“文人相亲”。目前,中心只有一个专职行政人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都由专职研究人员分担,很多同志为此花费许多时间、精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总之,中心有着较强的凝聚力,大家都为着建设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学术团体这一共同目标,而勤奋工作。
第二,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我们充分发挥武大历史学科在楚简等古文书的发掘、考订方面的优势,又结合武大中国哲学史关于先秦两汉研究的渊渊哲思,较成功地实现了史学与哲学的结合。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几个课题,如“近50年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史研究”、“战国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等,都体现了文、史、哲的结合,如果单靠历史或者哲学的传统研究套路,都将无法完成。在明清文化史及中国文化的转型研究方面,如“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的社会与文化变迁”、“明中叶至清中叶中国文化内部的现代性研究”等课题,我们也注重从文学、历史、哲学多个视角,发掘资源,作综合观照。
围绕这些课题,我们近期主办或协办了一些学术会议。如1999年10月主办的“郭店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2000年11月与《近代史研究》杂志编辑部合办的“中国现代化史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2000年12月协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2001年,拟举办“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上旬)、“文明对话与杜维明学术思想讨论会”(11月)。
第三,培养新锐,提倡扎实、创新学风。在学风上,我们倡导扎实严谨与开拓创新二者的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年龄稍长的学者,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年轻的学者也力戒浮躁,沉潜向学。如中心最年轻的成员丁四新,在导师郭齐勇教授指导下,对郭店楚简作了富于创识的探索,其论著《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入选200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对每个年轻学者的专业分工、未来发展,我们也有一个大致的布局,有意识地将他们推至相关的学术前沿。
第四,中外互动,拓展学术舞台。中心成立以来,已先后有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以及港台等地的研究者与本中心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进行人员、资料、信息和成果的交流。一些国际知名汉学家,如饶宗颐、杜维明、史景迁、艾兰、瓦格纳、池田知久,以及任继愈、李学勤、庞朴、裘锡圭等都曾来我中心出席会议、讲学,并受聘为我中心顾问。受聘为本中心顾问的还有法国的谢和耐、德国的卜松山、日本的谷川道雄以及国内学者程千帆、章开沅等。近年来,美国的墨子刻、日本的工藤元男、藤田胜久、韩国的郑哲雄、台湾的周凤五、林安梧等亦来中心做访问研究,还有多名外国留学生和高级访问学者前来中心进行访问研究或做博士论文。本中心正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国际性的基地。由于我们与海外汉学界有较广泛的学术联系,2000年9月以来,本中心与《光明日报》联合开办了“海外汉学研究动态”专栏,连续刊发了多篇介绍海外汉学前沿的学术文章,引起学界同行关注。
第五,办好学术辑刊,推进人文教育。本中心的前身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办有年刊《人文论丛》,现已出版四期,第五期2001年卷正在出版之中。《人文论丛》刊载人文学科的学术论文,以“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为宗旨,义理、考据、辞章并重,个案研究与综合研究兼采。集刊在海内外学术界获得好评,尤其是2000年增刊《郭店楚简国际会议论文集》影响较大。
中心成立以来,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组织关系尚未理顺。中心的研究成员来源于我校文、史、哲三系,其人事关系、学术编制、教学岗位目前仍然隶属于各所在院系,其好处是中心可以摆脱各种具体事务,集中从事学术研究方面的组织工作。但正因为这样,我们在引进人才、调配资源、招收研究生等方面难以独立处置。也就是说,中心最终将定位在何种意义的“实体”上,尚需探讨。
第二,经费不足。60万元的年度经费,除去两个重大课题各20万元(在这两大课题被中心中标的情况下)、资料费10万元以及会议等其它费用之外,用于中心运转的费用相当有限,例如给兼职研究人员和学术委员的工作酬金、来访学者的招待费用、住所研究人员的食宿费用等等,都有待进一步落实。
● 2001年4月,我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来教授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召开的“多元之美——北京大学比较文化国际讨论会”上宣读论文:《百年中国哲学研究的中西问题》。
● 2001年5月,陈来教授在北京参加了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召开的“国际二程学术讨论会”,宣读了论文《从朱子仁说看朱子与程颐的不同》。此后,赴南京大学参加“第二届思想史国际讨论会”,宣读了论文《孔子与早期儒家伦理的特质》。
● 2001年4月,我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丁四新讲师的博士学位论文《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入选200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李学勤先生、庞朴先生在该论文的评审报告中指出,就对郭店楚简的学术内涵作全面系统的研究而言,就研究所涉及的深度与广度而言,当时尚未有出其右者。丁四新的导师是我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丁四新的博士论文已于2000年10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
● 2001年5月1日,徐少华教授在荆州“龙舟艺术学术讨论会”上宣读论文《从郭店楚简析楚国教育特征》。
● 2001年5月下旬,徐少华教授在杭州浙江大学参加“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楚都寿春及其历史地理分析》。
● 2001年5月15-28日,兼职研究人员彭浩研究员到我中心就其参加的我中心的首期重大课题《战国时期楚地出土简册的整理与研究》进行了短暂的住所研究。
● 2001年5月28日,彭富春教授参加在武汉大学举行的“基督宗教与当今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基督教的现代启示”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
● 2001年5月,我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复旦大学的王振忠教授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校庆报告会上,宣读了论文:《新近发现的徽州文书与徽州学研究的新进展》。
● 2001年6月25-27日,李维武教授赴上海参加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研究所召开的“全球对话中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全球化与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