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简报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01年第3期(总第3期)

一、我中心主办“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9月7—9日,“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Xiong Shi-li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在我校珞珈山庄会议室召开。这次大会的主办单位是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和湖北教育出版社,会议主持人是郭齐勇教授。

会议主题是: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

会议子题包括:①熊十力的儒学与新儒学思想,②熊十力的心性论与宋明儒学,③熊十力的佛学思想,④现代西方哲学视域观照下的熊十力哲学,⑤熊十力哲学的创新与限制,⑥熊十力与20世纪中国哲学,⑦熊十力哲学的现代意义。

本次国际学术会议,有来自北美、欧洲、东亚、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70余位老中青年专家,济济一堂,共襄盛举。德高望重的任继愈先生、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萧萐父先生、方克立先生、陈来教授、高瑞泉教授和卜松山教授等参加了这次盛会,教育部相关领导及武汉大学副校长胡德坤教授也莅临了大会开幕式。大会印行《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册,内含论文或文章44篇,近300个16开本页码。另外还有未收入《论文集》的单篇论文近10篇,在会上散发。有关论文内容的综述报告,见本中心编的《学术会议备案报告》。

意义:熊十力是现代中国具有原创性的国际知名哲学家与思想家,原籍湖北黄冈。他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投身中国哲学事业,力图将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与现代西方哲学结合起来,在民族危难之际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地位。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一代重要的代表,其思想影响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两代学人,并在海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熊十力哲学因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一直是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产生丰硕的成果。本次会议的研究成果不仅代表了近几十年来国际熊十力研究的新水平,同时也标志着21世纪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在新的层次上的对话,推动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

在“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大会主办单位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还向参与大会的著名学者任继愈、汤一介和方克立等十位先生赠送了《熊十力全集》各一套。《熊十力全集》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全集》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为萧萐父先生,副主任为武修敬先生,委员有娄齐贵、袁定坤、郭齐勇等9位先生;《全集》主编为萧萐父先生,副主编为郭齐勇教授。

二、我中心举办大型人文演讲活动

在召开“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大会组委会还邀请一些著名学者参与了两场大型人文演讲活动。第一场大型人文演讲活动的主题是:全球化和中国化。主持人是:郭齐勇教授。讲演者是:任继愈、汤一介、方克立、林安梧和欧崇敬先生。第二场大型人文演讲的主题是:东西文明——比较、冲突与对话。主持人是:冯天瑜教授。讲演者是:卜松山、陈来、吾妻重二、李绍崑和高瑞泉先生。下附2001年9月21日《武汉大学报》学生记者张利强的相关报道。

2001年9月7日晚、9日晚,武汉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在教五楼多媒体报告厅相继举办了两场大型人文演讲。来自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汉学家任继愈、汤一介、Karl Pohl(卜松山)、吾妻重二等10位教授作了“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东西文明——比较、冲突与对话”等精彩演讲,教室里频频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千余学生聆听了讲座。①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对立吗?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无一例外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来自台湾的学者欧崇敬教授指出“全球化是多元化的”,那么在此前提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应作为多元中的一元而存在,我们说的全球化决不是要形成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全人类的共同道德规范。事实上,在全球化时代,是什么使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是什么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我们要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认同感,这才是国之为国,民族之为民族的根本所在。否则,一个民族便失去了她存在的内在理由和价值。来自日本的吾妻重二用日本的例子生动地诠释了这一命题。他说,日本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服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穿了”,“有榻榻米房间的家庭也越来越少了”,但日本在吸取西方文化的同时,不断加以革新和创新,使之与自身的传统精神相交融,所以日本始终没有去掉自己传统中的根本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理所当然也不能在全球化中迷失自我。而应找准自身的定位,不断发扬光大。②面对全球化,我们应如何应对?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几乎不曾有过文化的危机感,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认为自己始终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但是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响,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文化中心论的幻想,猛然袭来的欧风美雨,让中国人一时不知所措。面对全球化,我们将如何应对呢?对此,学者们见仁见智,纷纷提出了应对策略。来自北京大学的陈来教授提出了进行跨文化研究的种种方案,指出了要通过了解对方来反思自己身上那些习而不察的东西。来自德国的卜松山教授指出,胡适的实用主义并没有过时,我们应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开展公平对话,平衡东西差异和分歧。来自美国的心理学专家李绍昆博士更是提出了奇特的移民学说。凡此种种,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都是在努力为现代中国寻找一个属于自身的文化定位,寻找中国“以借他国而自立于大地”的个性和特性,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建构中国的自信。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方法不是在国性、国粹或儒家文化中抽取某些片断来简单地拼凑中国文化,而是基于民族精神和传统本质,加以创造性地转换和发展,不断吸取外来普遍文化中的有益成份,使传统文化变成“现代”文化,为全球化的文化构成,作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大国应有的贡献。

三、卜松山(Karl Heinz Pohl)教授在我中心做报告

9月13日上午,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教授、主任、我中心顾问卜松山(Karl Heinz Pohl)教授,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报告厅做了《以美学为例反思西方在中国的影响》的报告。报告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及人文学院的教师举行的。卜松山的报告从美学的角度反思了西方观念对中国的影响,批评了中国人在接受西方思想中的一些错误导向和倾向。

四、陈来教授在我中心驻所研究

我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陈来先生到本中心驻所研究。自9月6日住站以来,他参加了“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会议论文《熊十力与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念》一文;参与了“东西文明——比较、冲突与对话”的大型人文演讲活动;在武汉大学哲学报告厅,做了两场学术报告,其一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与转变”,其二为“明代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它们都是陈来教授为配合本中心重大课题“宋明时期长江中游的儒学研究”而做的专题学术报告。在第一场学术报告中,陈教授考察了早期直到朱子时宋明道学的话语,认为仁说、中和说代表了宋明道学的主导话语。在二程道学内部的讨论中,仁说与求仁之学是早期道学的主题和核心话语。程颢“仁说”包括三要素:以一体论仁,以生意论仁,以知觉论仁。伊川的“仁说”则以唯恭近仁、爱人为仁、仁性爱情为三要素。朱子则颠覆了以前的仁说,他的中和说重建道学正统,完成了对此前道学的统合与整理,并超越二程。朱子在与张南轩辩说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自己的仁说思想:以爱推仁,重视涵养性情,涵养气象,重视民义和字义。仁说辩论结束在乾道九年,宋明道学话语不再以“仁”为主,而是以“理”、“太极”等为主,话语已发生转变。在第二场学术报告中,陈教授详细考察了江浙闽赣等地,尤其是王学知识人的讲学活动,深入、生动地阐明了王学知识的传播、扩散、会聚和发展的历程,从而使王学演变成了当时思想界的普遍潮流;另一方面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突破了地域、人员构成等多方面的局限,因而已非地域文化。陈教授的演讲,具有方法论启示的意义,表明在宋明时期的儒学研究过程中,既要注意思想家的地域性特点,同时又不能过份强调其地域性,而忽视其共通性、一般性的方面,特别是在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过程中,流动性与共通性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王学的地域性特征与限制,使其成为当时儒学流行的一个共通的思想成就。

五、我中心协办“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8月16日至1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学会和长沙市人民政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是这次大会的协办单位之一。这次大会在与会学者来源上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是与会学者众多,不包括列席代表,共有国内外学者160人参加,其二是中国大陆学者与港台、国外学者数量相当,各占80名,日本、韩国和台湾的与会学者人数众多。大会邀请人、筹备委员会显然是有所考量的。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大陆有许多知名简帛学者并未参加这次盛会。另外,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非常广泛,前后跨越了100年,几乎囊括了所有已发现的简帛文献,无论是历史、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宗教、方术和文字等等,都成为研究的切入维度。从研究对象来说,这次研讨会并没有形成一个独占优势地位的研讨中心,而是具有几个论题相对集中的研讨方面,其一是楚系简帛,包括郭店楚简、包山楚简和马王堆帛书等,其二是三国吴简,其三是居延、敦煌汉简。参与第一方面研讨的学者最众,但总体说来,研讨对象仍分布过散、过广,时间跨度过长,不利于学者深入讨论问题,形成对话。这次长沙百年简帛研讨大会,我中心专职研究员郭齐勇、徐少华、陈伟教授和丁四新讲师及历史系罗运环副教授参加了这次会议,郭齐勇、徐少华、陈伟和罗运环四位教授宣读了论文,分别是《再论“五行”与“圣智”》、《从郭店楚简论中原文化和儒学在楚地的传承》、《郭店简书〈尊德义〉校释》和《释包山楚简 敔 三字及相关制度》,他们的论文在大会上都引起热烈讨论。郭文检对了汉代有关五行的文献,把《五行》之五行与传统一般思维方式中的五行结合起来,证明《五行》与思孟五行密行相关,并阐发了“圣智”包涵的形上义理。徐文通过郭店楚简重新检讨了楚文化的构成及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传播广度、融合程度问题。陈伟在《尊德义》的竹简编连上有许多卓见, 受到与会学者的肯定,在释义上也有许多发明。 罗文论证了 敔 三字的含义及相关制度的差别。此外郭齐勇教授就李承律博士将郭简《唐虞之道》判定为墨家著作提出了批评,对李学勤先生的学术报告做了补充。罗运环教授对其他学者有关文字上的发言提出了多项质疑,丁四新博士就日本学者谷中信有关《太一生水》的发言提出了重新思考其学派性质和竹简上下两部分关系的不同意见。

五、其他学术交流情况

1、我中心兼职研究员向荣副教授,于8月26—30日在贵阳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作为特邀代表作“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啤酒店问题”的主题发言;于9月13—16日在天津参加了“经济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作了“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贫困问题”的会议发言。

2、本中心兼职研究员、彭浩教授5月份住站研究,作了几场有关出土简帛的讲座,这是为配合本中心重大课题“战国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而做的。

3、本中心副主任陈文新教授,于9月21—29日到四川成都大学出席了哲学组12个文科重点基地中心主任会议。

4、本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曾繁宏老师,于9月20—25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参加了由教育部举办的学科知识培训班。

5、9月30日,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教师齐冲博士来访,我中心研究员杨逢彬副教授、丁四新讲师参与会谈,介绍了当前郭店楚简的研究现状,尤其是我校的简帛研究力量及研究课题。会谈后,齐冲博士参观了我中心所在地。

6、冯天瑜教授7月参加了在北京由中国史学会举办的“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会议”。

7、郭齐勇教授,于7月20—24日,与吴根友副教授一起到北京出席了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并主持了一场分会的报告会。他宣读的论文为:《出土简帛与经学诠释的范式问题》。

8、陈伟教授,7月中旬应工藤元男教授之邀,作为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的客座教授,对日本作短期访问。其间,在早稻田大学和东北学院大学作了《入门·预流》的演讲,并出席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召开的会议,作了“楚简与楚史研究”的学术报告。此外,还访问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与文学部、日本女子大学。

9、陈伟教授,在本季度内还出席了在荆州召开的,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社联与荆州市委联合主办的“荆楚文化与湖北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作了“楚地出土文献的保护、整理与研究”的发言。

10、龙泉明教授,于6月底在武汉大学主持了“当代流行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7月10—14日参加了由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并主持会议一次;于8月7—10日在北京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文化视野与中国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发言并主持会议一次;于8月下旬应邀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讲学,作了题为“谈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报告,受到该系研究生和教师们的好评。

11、陈来教授,于7月中旬参加了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12、吴根友副教授,于7月20—24日在北京出席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提交论文《李大钊社会思想述评》,在第七场分组会上发言;于8月12—14日出席安徽屯溪国际儒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事实与价值之辩证——戴震道论发微》。;于9月7—9日出席本中心主办的“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熊十力“明清学术史观”斠评》,在第五场分组会上发言。

13、李维武教授,于9月7—9日出席本中心主办的“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徐复观对熊十力思想的阐释》。

14、徐水生教授,于9月7—9日出席本中心主办的“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谈谈岛田虔次熊十力著作翻译》。

15、张洁(昌切)副教授,7月初参加由武汉大学中文系、美国西东大学东亚研究所和《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当代流行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关于网络文学的发言。

16、昌切副教授,湖北电视台视频道8月份连续5次播出他参与的谈话节目“二战反思录”;8月赴宜昌、襄樊和沙洋,为湖北省高中教师提高班讲授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17、彭浩研究员,8月中旬出席在长沙举行的“长沙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从张家山汉简〈算数书〉到〈九章算术〉》一文。

六、重大课题“战国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的进展情况

本课题组5月份以来,已与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荆门市博物馆等战国楚简收藏单位商谈,已就合作进行楚简的重新拍照、整理达成协议,由中心兼职研究员彭浩教授、专职研究员陈伟教授共同主持,由各单位选定专业人员参加工作,制定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和编撰大纲。湖北省博物馆已将红外线摄像仪安装、调试完毕,并对曾侯乙墓竹简作过试拍,取得良好效果。拍摄工作将在10月份正式启动。预期年底完成重新拍照,尔后转入编写,在2002年10月完成初稿。其中包山简、曾侯乙简、望山简、九店简及湖南省博物馆藏简可于明年底提交出版社。同文物出版社也已初步达成出版社计划。在拍照、撰写过程中将与之保持联系,以保证质量和进度。

七、重大课题“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进展情况

陈锋教授主持的基地重大项目“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课题自立项以来,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正在顺利进行。所做主要工作如下:第一,确定以《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一书为本课题的终结性成果,该书由陈锋主编,课题组成员共同承担,有关内容的撰写工作已作了初步分工。第二,为了发掘档案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与武汉市档案馆进行多次磋商,准备整理编选“武汉城市史档案资料”。由于这方面的资料数量较多、工作量较大,需要经费亦较大,初步决定该项工作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武汉市档案馆三家共同承担。这项工作已开过二次会议,第一次参加者为华中师大的马敏、朱英,武大的陈锋及档案馆的涂文学馆长,第二次参加者为华中师大的章开沅、马敏、严昌洪、罗福慧,武大的陈锋及档案馆的涂文学馆长。第三,作为课题的子项目研究,相关工作次第展开:1、冯天瑜、陈锋主编的《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已接近完成,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陈锋、张建民多次率领研究生对汀泗桥镇、刘家隔镇、莲花村等地进行田野调查,以期对20世纪湖北的农村与城镇发展变迁作出个案研究。3、任放所著《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研究》已完成初稿,正在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