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与日本多家研究机构合办“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历史特质”中日学术研讨会
12月1至2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日本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龙谷大学东洋史学研究室、德岛大学综合科学部、龙谷学会共同举办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历史特质”中日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召开。
此次会议围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历史特质这一主题,共进行了四场讨论,中日双方各有五位学者作了专题发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日本的约四十位学者,并有数十名在校研究生旁听了全部会议。
会议的日方主持者谷川道雄先生是日本德高望重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京都学派的传人。有感于近年来日本史学界过于注重微观研究,理论问题少有问津的现状,以谷川先生为代表的部分老一辈史学家继续擎起理论的大旗,致力于重建中国历史阶段划分的理论构架。在日本,谷川先生沿着内藤湖南、宫崎市定等上一辈学者的学术路线,强调中国的中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具有区别于古代和近世的历史特质,并从门阀自立、人格支配、士人阶级等方面作了专门阐述,还对此一时期的经学注疏、诗文教养、科举制度等文化现象加以说明。谷川先生的理论框架,在学术界已有相当影响,此次会议上又引起热烈讨论。
武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教授、杨华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兼论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在东亚史上的意义》和《论< 开元礼>对于郑玄和王肃礼学的择从》的报告。
冯教授的论文认为,以汉字为共同要素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又可以称为“汉译佛典圈”。汉译佛语的形成期主要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汉译佛教词语占汉语外来语的90%以上,构成近代西学入华以前数量最巨大的外来语群体。冯文对佛典的翻译方式、构词方法、流传渠道等进行了疏理,认为:晋唐间的佛典翻译以中外人共译和中国人主译为主;晋唐间的佛语翻译方式主要有直译(音译)、意译和梵汉合璧三类。后来汉译佛教词汇大量进入日本语文。然而,到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在译介西洋学术文化的过程中,用汉字佛语翻译西洋术语概念又成为其方法之一,而这些以佛语翻译的西洋术语概念又传播到中国,衍为中国现代语汇的组成部分,实现语言的“逆输入”,这说明汉译佛语在中日之间并非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互动的,不仅在千余年的历史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新语文的更张中亦独具意义。冯文认为,透过汉译佛教词语千余年来在印—中、中—日、日—中之间的跨国旅行,可从一个侧面展示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在东亚史上的意义。
杨华的论文试图从经学和礼学的角度,透过隋唐帝国的制礼作乐,来考察隋唐帝国文化对于周、秦、汉代文化的继承与扬弃过程,尤其是考察隋唐帝国文化对于南朝文化和北朝文化的选择取向。具体说来,礼学在汉代被经学化之后出现的郑玄和王肃两大主要流派,分别为北朝和南朝所遵从,作为唐朝礼制集大成者的《开元礼》究竟从郑还是从王,具有深刻的文化史意义。通过庙制、郊祀、丧服(三年之丧、为继母服、改葬之服、无服之丧)和婚龄等礼制内容的对比考察,论文认为《开元礼》中郑学和王学都没有占据绝对优势。进而分析唐人制礼是在“稽周、汉之旧仪”、“考图史于前典”和“因时制范”的原则下,通过“考取郑、王”来实现的。礼学的郑、王杂糅,礼制的南、北综汇,再度证明唐朝是一个“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广采博取”的伟大时代。冯、杨的发言均引起热烈讨论。
参加会议的另外三名中方代表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瞿林东教授、湖北省社科院的李文澜教授和武汉大学历史系的牟发松教授。他们分别就唐代史学、门阀郡望和内藤湖南与陈寅恪的“六朝隋唐论”等问题,提交论文并作了专题发言。日本学者还就中世的禅宗佛教、基层社会、血缘与地缘关系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
在这次会议期间,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还顺访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简称“人文研”)和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简称“日文研”)。日文研是日本研究日本文化及日本与域外文化交互关系的最高研究机构,直属于文部省,冯教授在那里受到副所长兼海外研究交流室主任铃木贞美等多名教授的热情接待,双方就今后两个中心间的学术合作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初步意向。本中心成员杨华副教授也顺访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为了实现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既定目标,使之成为具有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信息集散、咨询服务五大功能的学术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我中心不仅通过主办会议、延请讲学、招收访问学者等方式,将校外、海外的学术精英“请进来”,而且中心成员还积极地“走出去”,到国际汉学舞台上去扩大影响、争取地位。仅2001年度,被邀请前来讲学或住所研究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就有工藤元男、藤田胜久、官文娜、彭浩、陈来、王振忠、李宗桂等人,而中心成员冯天瑜、郭齐勇、陈锋、陈伟、吴根友、杨华等人则到境外讲学或参加会议,几乎每月都有新的学术往来。
在成功举办“郭店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近代化史学术研讨会”和“熊十力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后,明年本中心又将举办“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杜维明学术思想研讨会”和“中国思想文化史与社会经济史交叉研究学术研讨会”。
●我中心承办2001年第3期《中国哲学史》(季刊)
《中国哲学史》(季刊)2001年第3期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哲学史学会承办,郭齐勇教授任执行主编。该辑以“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思想史专辑”为主体,刊发了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属于我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的成果主要有:
徐少华《楚简与帛书< 五行>篇章结构及其相关问题》
郭齐勇《再论‘五行’与‘圣智’》
杨华《孟子与齐燕战争》
李维武《< 六德>的哲学意蕴初探》
吴根友《楚简本(老子)‘大植若屈’等新解》
丁四新《帛书< 缪和>、< 昭力>‘子曰’辨》
陈伟《郭店简书< 尊德义>校释》
●我中心编辑出版《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名家演讲集》一书
2001年9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名家演讲集》出版。该书选收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等单位二十七位学者的演讲稿,演讲者包括汤一介、方立天、陈来、张立文等知名学者。设有“我们对生活的关注”、“文化的相异与相通”、“文史寻踪”、“书苑漫步”等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多年来面向全校举办系列人文讲座,在广大同学中反响良好。演讲集汇集了系列人文讲座的部分成果。
●我中心积极筹备“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在筹备之中。张之洞(1937—1909)是晚清重臣和洋务派健将。他一生跨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他先后任督抚25年,其中18年驻武昌任湖广总督。他兴实业、办文教、练新军,使他成为湖北武汉地区现代化的先驱及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巨擘。本中心及武汉学术界对张之洞及武汉早期现代化作过系统研究,有多种专著、论文问世,目前又在向纵深拓展。
为了深入探讨洋务运动后期代表张之洞的思想与实践,并考察武汉早期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武汉市政协历史学习委员会、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拟于2002年9月上旬举办“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筹备工作主要由冯天瑜教授、陈锋教授等负责。
●日本学者伊原泽周教授再次向我中心捐赠中、英、日三种文字图书三千册
日本学者、武大校友伊原泽周教授再次向武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捐赠图书近三千册,本中心已辟专室收藏这批图书。
伊原泽周,原名彭泽周,于1943年考入武汉大学(乐山校区)历史系,曾师从当时任教该系的吴其昌、方壮猷、李剑农、唐长孺等名师。解放前夕流亡台湾,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日本京都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追手门大学等校任教,在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日关系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曾出版《中国近代文化与明治维新》《明治初期日韩清关系的研究》等17种中、日文著作,发表论文90余篇。
彭先生长期侨居海外,对母校武汉大学一直深怀拳拳赤心。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母校的交流往来。自退职后(现仍为追手门大学名誉教授)发愿对母校有所贡献。本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在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任教期间,与彭先生产生了学术交流。彭先生主动提出分三批将其多年藏书赠送给武汉大学。1998年已有近三千册赠送给了我校历史系,已辟专室编目收藏。今年又将第二批赠送给我校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其内容包括中、日、英三种文字,大多在我校图书馆未有收藏,如《日本外交文书》《中国共产党史资料集》《内藤湖南全集》,以及其它日本近现代名人文集,都弥足珍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对这批赠书,本中心已辟专室编目收藏,可供中心研究人员使用。这批图书不仅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而且对青年学人具有强烈的精神鞭策作用。正如彭先生在其《赠书说明》中所说:“站在学术研究的立场,充实武大图书内容,希望后进青年学人的研究成果,能追上并超过二十一世纪的先进水平。”
彭先生的第三批赠书正在整理中。
●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10月中旬,徐少华教授出席在湖北大冶举办的“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与中国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与中国青铜文化之蜕变”的发言。
10月中旬,陈文新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12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长篇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这是他所主持的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的总论部分,获得与会专家好评。
11月上旬,丁四新副教授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参加了由湖北炎黄孔子学会等单位主办的“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提交的学术论文为:《论帛书< 缪和>、< 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了帛书《缪和》与《昭力》的内容及其内在分别,进而认为两篇帛书的成书是有一个过程的;另外还指出了在《缪和》中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孔子与《周易》经传大有关系。我校中国哲学专业的唐明邦教授和本中心研究员李维武教授都参与了这次会议。唐教授是炎黄孔子学会的学术顾问,李教授是该学会的副会长。会中参观了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工程取水处,会后参观了道教名山武当山。
11月下旬,吴根友教授出席了在山东大学召开的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作为论文评点教师,一共评审四篇论文。
11月份,吴根友教授被聘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兼职研究员。
12月上旬,吴根友教授组织并出席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年会。
11月和12月,李工真教授在武汉大学作《老武大拾遗》、《科学的庙堂与探索的动机》的讲演。
11月份,李工真教授被聘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