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中华读书报】倪玉平:《癸巳诗稿》:历史学家的浪漫情怀

陈锋教授是著名的清代财政史研究专家,研究精深,成果丰硕,为历史学界所瞩目。拜读陈教授的著作已经很多年,认识陈教授本人也有很长时间。经过这些年的交往,陈教授给我留下的印象始终是认真严谨、中正平实,这也很符合我对一般历史学家的认识。不料近日收到陈教授的新著《癸巳诗稿》,拜读之后,竟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

《癸巳诗稿》(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共收录作者85篇、124首诗作,都选自于作者2013年的创作。这些诗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就文体而言,既包括四言、五言和七言,又有很多新体诗;就写作手法而言,既有学术考察的写实之作,又有天马行空的喜怒哀乐;从风格上来看,既有家国情怀的豪情抒发,又有风花雪夜的清新体悟。读罢这些令人兴趣盎然的诗篇,一个充满激情的浪漫历史学家形象,跃然纸上。

陈锋教授是历史学的科班出身,长期历史研究的浸润,使得他的很多诗作都带有强烈厚重的历史学特色,融入了对历史认知的独特感悟。在《塞上行》中,作者写道:“塞上自古话苍凉,骚客文章欠考量。动人春色无须多,沙枣飞花伴胡杨。”(书中第36页)苍凉大气的自然景观与长期历史积淀的人文视角,一下子就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兵败北京,逃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不料被小股地方武装击杀。学术界关于李自成的研究汗牛充栋,作者另辟蹊径,通过诗作来表现于李自成结局的感慨:“摧枯拉朽竹作马,势竭力尽虫欺龙。通山不是陵寝地,一代闯王自凋零”(第62页)。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作者的专业研究领域是财政经济史,通过诗作的方式对相关议题发表见解,娓娓道来,毫无生硬之感。例如作为票据形式的发票,是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作者认为,“发票”在古代乃是发出票据之意,是一个动作的描写,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意思。通过发票形式的变化,可以了解中国财政税收的发展演变过程:“发票纷繁聚展馆,可窥税史数百年。税收本是国之基,轻重繁简大如天。”(第127页)显示了历史学家的独特眼光。

近些年来,作者对文物收藏和鉴定颇有研究,尤其是对砚台、玉器和鼻烟壶情有独钟。在这其中,陈锋教授对砚的研究更是为学界所瞩目。因为喜砚,陈教授名其书房为“百砚斋”,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开辟“百砚斋谈砚”专栏,以及在《光明日报》发报大幅文章,目前还正在着手主编五卷本《中华砚史》。个人爱好与专业的结合,使得作者往往能独具匠心,别出心裁。诗集中关于此类咏怀的篇章很多,如“端砚歙砚红丝砚,方方浸泽淡墨痕。无须他人说短长,相视摩挲皆沁魂。”(第112页)砚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与作者难以言说的怜爱之情,通过一首短诗,就表露无余。

陈锋教授每年都会有很多学术会议要参加,参加之余,咏怀颇多。如2013年5月,他在北京参加“明清宫廷史研讨会”,就特意赋诗:“今日重回紫禁城,一山一石情意生。建福宫中探宫史,寂寂寥寥亦有朋。”(第58页)研究之乐与朋友之情,呼之欲出。陈锋教授又兼任湖北省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务,在学术研究之外,有较多的社会活动。这方面的诗作也不少,比如2013年春,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培训班在北京万寿寺旁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开班,作者前往万寿寺参观,就赋诗两首,以为纪念。这类的诗,既属咏怀,也可归为纪事。

作者对于时下的一些不良文化风气,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闻名天下,作者认为其中的玉饰展览,大多为复制品,且不加注,容易误导观众,故而在参观后特意做诗:“殷墟本名是殷都,博物馆名犯糊涂。妇好墓中珍品多,展览玉饰假文物。”(第97页)。

诗以言志,作为抒发个人情感的特殊载体,本诗集有很多怀念师友、亲人之作。彭雨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作者曾随彭先生攻读研究生,师生情谊深厚。在彭先生百年华诞之际,作者牵头召集国内外七十余外学者齐集武汉大学,通过会议深切缅怀彭先生的为人与为学,并出版《中国财政经济史论稿——彭雨新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感慨之余,作者特做诗以资纪念:“桃李不言自成蹊,先生当可笑九重”(第11页)。

母爱是天地间最伟大、最温暖的亲情。陈锋教授的母亲平凡而伟大,所哺育的五个孩子都考上大学,各有所成,被乡邻羡称为“五子登科”。陈教授是孝子,每年都回乡省亲,“少小离家作客卿,一年一度见娘亲”(第29页)。只要母亲还在,作子女的就有依靠,就有念想,“给慈母斟两杯酒/慢慢品着/酒香,菜香”(第30页)。但如今母亲离世,天人相隔,“在归省路上/心中苍凉/思绪茫茫”(第31页),作者沉痛地喊出这样的诗句:“母亲/你可曾听到/我迟疑的脚步/我梦中的呼喊/你可曾看到/我打湿的双眼/我苦涩的笑颜”(第32页)。对母亲的眷念溢于言表,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诗集中关于写景抒情之作也不少。作者任职的武汉大学,素以樱花闻名天下,作者数次题咏,笔者颇喜这一首:“沐浴/春的晨光中/却面对/风对樱花的背叛/昨日/还似锦繁花/一夜,醒来/却已化作泥的衣衫”(第18页)不禁让人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本诗集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多次用古体诗与新体诗的形式,吟咏同一主题,如《婺源的油菜花》,通过四首风格迥异的作品,反映出这个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又风景如画的历史名城,别有一番情趣:“赏花去吧/你我/从出发地出发/合着春的脚步/没有终点”(第26页);“婺源城外村外村,油菜花开遍地金。梦里依稀桃花源,旷野寂寥亦销魂”(第27页)。

作者还通过诗作,来感叹时光易逝,思考人生百态,追问生命意义:“仿佛就看到了你/和渐行渐远的青春”(20);“我们与历史对话/一不小心/自己就成了历史”(第47页)。很多诗作也充满辩证法:“一扇门的打开/必然有一扇门的关上/一扇门的关上/必然有一扇门打开”(37)。

以上只是略举数端,但无疑已经充分展现了陈教授的才华横溢和浪漫情怀。不知道在学者、官员、诗人身份之外,陈教授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附:笔者不揣简陋,特口占打油诗一首:

《读陈锋教授有感》

为官为学又为诗,

文史贯通集于身。

家国天下豪气壮,

哲思咏怀情意深。

才华横溢冲霄汉,

精力充沛羡同仁。

通衢自古多俊秀,

更待来日谱新篇。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原载《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