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林、俞樟华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发表《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主要体式与成果》一文认为,中国学术史源远流长,其研究方法和形式也丰富多样,大致有八种类型:一有以庄周《庄子·天下篇》为发端的序跋体。二有以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为发端的传记体。三有以刘歆《七略》为发端的目录体。四有以程颐《河南程氏遗书》为发端的笔记体。五有以朱熹《伊洛渊源录》为发端的道录体。六有以黄宗羲《宋元学案》为发端的学案体,这代表了传统学术史研究的最高成就。七有以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代表的章节体。清末民初,由梁启超、刘师培等引入西学理念与著述体例,章节体成为学术史研究著作之主流,标志着中国学术史及其研究的走向现代并与世界接轨。八有以民国期间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为代表的学术编年体。文学本与学术相距较远,但因文人与学者双重身份的混合以及文人学者化的推进,彼此常常分中有合。关于中国文学编年,既有通代之作,也有跨代、专代及专体的编年之作。而集大成之作是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国文学编年史》虽是在前人诸多成果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的一部编年体文学通史,但并非简单地加以汇编而成,它在编纂主旨、体制、史料、史识等方面皆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与重要突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界的“万里长城”,代表了中国文学编年史领域中最重要的建树。
(《文艺报》2009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