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人民日报文艺】学苑新野 | 建构中国文学概念史——读余来明《“文学”概念史》

学苑新野 | 建构中国文学概念史——读余来明《“文学”概念史》

2018-01-26 23:09文学

概念史研究是一种重要学术方法,可以应用于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也可以用于文学学科。余来明《“文学”概念史》就是采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厚重学术论著。全书45万字,建立在对第一手文献材料爬梳整理、提炼整合基础之上,既是概念史研究在文学领域的延续和延伸,也是对概念史研究的丰富和补充,显示出作者力图从文学学科全局出发书写概念史的魄力与识见。

《“文学”概念史》立足于时间流程之中,致力于“追寻汉语‘文学’概念演变的历史轨迹”。书中谈道,“文学”一词是在历时性流程以及历史性情境中“不断被重新定义”并逐步演化的。“文学”一词出自《论语·先进》,为孔门四科之一,有“博学古文”“文章博学”等义。秦汉时期,“文学”主要指广义的学术。魏晋以后,“‘文学’一词被用来指‘文章’的情况逐渐增多”,逐步淡化“学术”内涵。近代以后,“‘文学’概念经历古今转换与中西涵化,逐步演变为表述近代分科体系中独立学科门类的新名”。“文学”一词在近现代完成历史性转换,它不仅经历断裂、变异,也在积聚特定向心力,聚拢、吸纳相关概念,最终构成自身复杂多层级概念系统。《“文学”概念史》围绕“文学”这一概念梳理特定概念群落和概念体系。在文学概念史体系中,有些概念与“文学”是从属的关系,如说部、小说、戏剧与文学;有些与文学是共生关系,如文章、辞章与文学;有些与文学是平行且相互渗透关系,如美术与文学、革命与文学。这些不同概念围绕“文学”进行建构、组合,生成全新意义与结构。

《“文学”概念史》将“文学”及其概念群落演化视为一个事件,进而厘定构成这个事件的基本要素,阐明推动事件发展、演变动力机制。书中谈到,与“文学”相关事件、事象可区分为两层:一是中西学术交汇,一是东亚知识环流。“在传教士的著述中Literature与‘文学’间已初步建立对译关系”,“从概念生成的角度来看,近代意义的汉字术语‘文学’的生成仍应归功于日本学者”。《“文学”概念史》还探讨“文学”概念化这个事件产生的社会效应。清末民初,正值中西相遇之时,各种新观念、新语汇、新名词层出不穷。“文学”作为一个新概念,也深度参与到文明文化对接融会进程之中。比如,近代文学革命目的,就是将文学“作为推进社会改革的一部分,传播新思想和新文明,其用意在‘革命’”。这样,余来明书写的文学概念史、文学学科概念史就不再仅仅囿于文学自身问题,而是以文学及其相关概念群落为中心,整合文学史以及文化史、观念史、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等。

《“文学”概念史》一书围绕“文学”这个概念历史展开深入也富有成效的思考和探索。近现代学术体系生成、定型后,文学学科研究围绕文学文本以及相关文学活动、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等全面铺开。但文学本体与文学研究的本体并不完全是重叠的,我们有必要在文学文本体系之外探寻文学研究最广阔范围以及最大可能性。近现代以来,以“文学”为核心构建的这套概念体系标志着并形塑着学术统序中的特定学科,“中国文学呈现怎样的历史面貌,即取决于以何种‘文学’概念及其知识体系作为历史建构的支点”。因此,文学概念史、文学学科概念史研究可以也应当成为文学研究本体构成重要组成部分。

谈到《“文学”概念史》,我们还要看到的是,余来明教授目的不仅仅在于梳理“文学”概念生成史或者文学学科概念建构史,他的怀抱所及更在于从文学这个概念、从文学学科着手,“建构中国学术的民族话语”。《“文学”概念史》正是他未来学术研究全新、更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