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诸名山,传之其人。”这是12月3日在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开馆仪式现场人们发出的感叹。
冯氏捐藏馆藏品皆由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及其长兄冯天琪、冯天瑾所赠。冯氏珍藏的文物及艺术品,粗略可分为三类——书画、信札、货币,合称“冯氏三藏”。冯氏清贫,所购唯凭工薪,所选唯凭法眼,积渐而精品汇集,蔚为大观。冯氏二代学人守望文化,认为文物价值不能以金钱衡量,而在于其历史内涵、学术价值、美学价值的开拓与弘扬,这样才能惠及后来者。冯氏捐藏馆同时讲述了这批藏品的坎坷经历,以及冯氏家族对文物、对传统文化的执念。
冯天瑜的四哥冯天瑾在捐赠仪式上介绍,冯氏一家两代人受惠武汉大学良多,此次武大为冯氏藏品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实现了父母将藏品呈奉社会、为公众利用的心愿,使得父亲的爱国情怀得以续传。
“先父冯德清,字永轩,1925年考取为清华国学研究院一期生,受业国学家梁启超、王国维,语言学家赵元任。毕业时,梁启超亲笔书写对联‘遥山向晚更碧,秋云不雨常阴’相赠。对联择自《宋词选》,上联北宋词人周邦彦句,下联北宋词人孙洙句。这是先父第一幅藏品,也是他收藏的起点。”身患重病的冯天瑜先生,在馆内向大家解说梁启超亲笔对联时却显得精神矍铄。
在馆内梁启超亲笔书写的对联下,冯天瑾、冯天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1938年秋,日寇侵占武汉前夕,冯氏举家乘木船东下黄冈山区避难。冯永轩的方针是,生活用品尽量缩减,藏书及字画、古器物全部带走。在大别山任二高校长和安徽学院(现安徽大学)教授期间,冯永轩在战火纷飞之际还在搜考文物、举办文物展,以激励国人爱国抗战。日军反复扫荡鄂东山区,冯家多次逃难,衣物等抛却不少,藏书、文物始终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初期,先父任湖北师专(现湖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得以较系统地从事楚史研究,收藏古籍文物的情志大增。家中衣食依旧简朴,且不说我做老五的历来穿补旧衣装,就是父母也没有一件完好的毛线衣,工资半数耗费在购置书籍、古董上。家人早已对此视作当然,节俭是生活常态。”冯天瑜说。
冯永轩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叫人给他念历史人物的文件,甚至想提起床头的铅笔写作,却因半身不遂无法如愿不由得摔笔叹息。冯天瑾说:“弟弟冯天瑜现在身患癌症,但他对文物、父亲的手稿以及他自己著作的整理没有停过,这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钻研文化的追求,更是一种爱国情怀。”
当问及为什么要将文物捐给学校时,冯天瑜说:“我家早在10年前就萌生了捐赠藏品的想法。一方面,能更好地保护这批文物;另一方面,奉献给社会有利于文物、文化事业的传承发展。中国有个传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成人,培养一个高尚的、知识渊博的人,二者不可偏废。”
武大图书馆副馆长黄勇凯介绍,这次冯氏所捐藏品总量400余件,主要包括冯氏两代学人所收集的珍藏文物及艺术品,本次展出90余件,今后会轮换展品。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表示,学校将妥善保管并发挥好这批珍贵藏品在文化史研究和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创新方向做出新的成绩。武汉大学还决定成立“文化史研究冯永轩基金会”,助力中国文化史的学术传承研究。
(《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通讯员 王昊 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