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人民日报】“中国文化史研究再出发”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12月11日,“中国文化史研究再出发”暨《冯天瑜文存》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

80年代以来,“文化热”兴起,中国文化史研究蓬勃开展。在这个过程中,以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冯天瑜先生微观辨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在中国文化史理论、中华元典精神、中国近代转型、中外文化交流、长江中游地域文化史研究等方面,都有独到创新和突出贡献。他独著或合著了《中华元典精神》《“封建”考论》《辛亥首义史》《张之洞评传》《中国文化生成史》《“千岁丸”上海行》、《新语探源》《解构专制》《晚清经世实学》几十部专著。此次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编为《冯天瑜文存》,共17卷20册,近千万字。

大会举行了多卷本《冯天瑜文存》和《中国文化史研究再出发》(武汉大学出版社)两书的发行仪式。围绕两书所涉及的若干学术领域和具体问题,与会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教授总结了冯天瑜先生的学术成就,高度评价了冯先生对武汉大学人文学科的学术贡献。他说,在冯天瑜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大学在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术重镇。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喻立平先生指出,冯教授的研究和影响力已超出历史学乃至人文科学,其成就代表了湖北地区人文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唐翼明教授指出,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等著作,回答了现代中国如何返本开新的问题。清华大学历史系秦晖教授表示,既要研究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文化独特性,也要研究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郑大华、中国哲学史学会陈寒鸣等学者认为,以萧萐父、冯天瑜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该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话语,与侯外庐等学者的启蒙理论之间存在学脉联系。

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宗桂、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武汉大学郭齐勇等教授,回顾了他们在1980年代与冯先生一起参与开辟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历程,认为在198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中,冯先生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式,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南京大学孙江教授回顾和总结了近20年冯天瑜教授的“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指出它与常见的“概念史”研究之间的区别。

与会学者高度肯定了章开沅、冯天瑜教授主持的《荆楚文库》等文化工程。冯天瑜教授及其同事,在张之洞研究、辛亥革命史研究、地方志编纂、湖北省图书事业等方面都开展了大量工作,为国家和本地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具体贡献,武汉地区的文化艺术单位都对之做了深情回顾和真诚感谢。

郭齐勇等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史研究应当以正确的史观引领时代,“据往事,思来者”。冯天瑜教授长期与病魔作斗争,把病房当书房,晚年又出版了多种著作,是“视学问为人生”的真切体现。复旦大学张广智、北京大学欧阳哲生、同济大学郭世佑等教授,回忆了他们与冯天瑜教授切磋学术的获益和乐趣,所有学者均对其乐观精神、无私精神、家国情怀和批判意识,深表敬意。

在大会上,冯天瑜教授就自己的学术理路、学术体系和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做了简短回应。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史研究“先天不足”。改革开放之后,自己走向研究现代文明的轨道,从此再无动摇。他表示,自己目前仍在从事有关中国制度文化史的学术研究。

此次活动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历史学院、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台湾研究所联合主办。大会开幕式由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主持,参会的还有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社科院、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图书馆、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等武汉地区的文化单位,以及全国部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